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13003
摘要:目的:比较站立式与卧式腰椎动力位(过伸过屈位)对腰椎滑脱诊断的价值。方法:对 50例患者分别行站立式与卧式腰椎过伸过屈位检查,分别测量不同体位腰5椎体位移距离和腰骶角及过伸、过屈状态下的差值,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 例患者立式和卧式过伸过屈位腰5椎体位移距离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立式的过伸过屈位移差值与卧式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Z=1.993,P=0.046);立式过屈位时腰骶角较卧式增大(Z=2.074,P=0.038),过伸位时差别不明显,立式的过伸过屈位腰骶角差值与卧式的差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别(Z=3.180,P=0.001)。 结论:两种不同体位过伸过屈位所测得的腰5位移和腰骶角参数值不尽相同,站立位在判定腰椎滑脱方面更具优势。
关键词:腰椎动力位,腰椎滑脱,DR摄片
腰椎滑脱是临床常见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即观察腰椎在过屈过伸X线片所显示相邻腰椎椎体位移的情况。目前,大多数医院在拍摄腰椎功能位时采用的是卧位,而据Bendo等[1]的研究显示卧位检查对腰椎滑脱的显示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前瞻性地对存在腰椎滑脱的患者同时行立位和卧位腰椎功能位X线摄片,并对测量数据进行比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针对卧式过屈过伸腰椎功能位用Meyerding测量法明确诊断腰5椎体滑脱的患者进一步加摄立式功能位,不包括多节段腰椎滑脱的病例,并排除有脊柱创伤、强直性脊柱炎等影响腰椎曲度的情况,同时排除合并有脊柱感染﹑脊柱侧弯扭转等的患者,满足条件的患者人数共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8-76岁,中位年龄57岁。
1.2 设备和摄片方法
1.2.1 设备 新黄浦KD-1800DR数字化医用X线摄片系统,图像生成后全部发送到医学影像存档和通信系统(PACS),使用5M灰阶显示器(jusha-M52C)阅片
1.2.2 摄片方法:均为左侧位,并使腰部冠状面垂直于探测板,中心线通过髂脊最高点近心端2cm,胶片距为120cm;摄过屈位时,双膝屈至胸前,双前臂抱膝,腰部尽量向后突,头低向胸部,立式为相同姿势蹲在板凳上;摄过伸位时,双手上举,足部保持不动,腰部极力前挺,头颅及肩膀尽力向后倾。
1.3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 20软件中后进行统计分析,首先用Kolmogorov-Smirnov 检验并计算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以观察统计量是否满足正态分布。当统计量满足正态分布时采用均数±标准差( ±s)的形式表示,并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立式与卧式不同体位时腰椎功能位的差异;不满足正态分布时则用四分位数法表示:Md,(P25,P75),并采用Mann-Whitney非参数U检验进行比较,所得结果均视P<0.05为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为简便起见,下述表中将要使用的体位及姿势名称分别简称为:“立屈”指站立过屈位;“卧屈”指侧卧过屈位;“立伸”指站立过伸位;“卧伸”指站立过伸位;“立差”指站立位差值;“卧差”值卧位的差值;d指位移距离,单位为mm;θ指腰骶角,单位为度(°)。
立式和卧式过伸过屈位腰5椎体位移距离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立式的过伸过屈位移差值与卧式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立式过屈位时腰骶角较卧式增大,过伸位时差别不明显,立式的过伸过屈位腰骶角差值与卧式的差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3.讨论
腰骶关节连接着躯干与下肢,其稳定与否对重力的传导将起到很大的影响,在力学解剖上具有重要意义。
脊柱的运动是椎体、附件和椎间盘、周围韧带等结构联合运动的结果[2, 3],虽然各个节段的相对运动幅度均很小,但整体来看,在空间范围内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大多数情况都以节段间的位置移动和角度变化来表示。临床上在体测量脊柱运动主要是在X线图像上进行的,其中过伸过屈功能位的测量是用得最多的。脊柱局部结构变化将改变脊柱的稳定性,许多与之相关的疾病,在负重时更容易表现出症状。
目前,临床都认同腰椎的移位和矢状面曲度的改变作为腰椎滑脱的诊断依据,目前较为公认的是腰椎动力位片显示椎体滑移大于 3mm,或者成角>15°,此方法对于腰椎节段不稳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体位与腰椎滑脱症症状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即腰椎滑脱患者可因体位的改变而引起腰椎的位移和矢状面曲度的变化,影响了相应节段椎管和椎间孔的容积和形态,导致相关临床症状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腰椎的位移和矢状面曲度的改变在站立和侧卧两种不同体位下存在差别,生理负重条件下对腰椎滑脱的显示更明显。而临床上常用的是卧位法腰椎检查,有时对体位相关性腰椎病变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立式腰椎动力位片能更好地了解脊柱曲度的变化及其稳定状态,即腰椎矢状位曲度的改变能较好的反映腰椎的稳定状态,为与脊柱运动相关性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诊治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卧式动力位片所反映的信息更符合临床手术时患者的状态,所以无论是立式还是卧式动力位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互相取代,要根据临床需求作出准确的摄片。
囿于X线电离辐射的考虑,样本量较小,也没有对腰椎真假性滑脱进行分类和比较,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不尽之处。
参考文献:
[1].Bendo JA, Ong B. Importance of correlating static and dynamic imaging studies in diagnosing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J]. Am J Orthop (Belle Mead NJ), 2001, 30(3): 247-50.
[2].黄忠. 从脊柱的运动及肌肉分布特点看常见腰疾患病因 [J]. 按摩与导引, 2007, 05): 38-41.
[3].莫新发, 朱文雄, 程立明,等. 腰椎滑脱病人站立位及侧卧位腰椎动力X线矢状位曲度比较 [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4, 04): 428-9.
论文作者:俞立琛 邢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7
标签:腰椎论文; 卧式论文; 差值论文; 位移论文; 曲度论文; 脊柱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