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过程和方法的巧妙结合:亚硫酸氢钠主要化学性质的分析_亚硫酸氢钠论文

知识、过程、方法的巧妙融合——对“亚硫酸氢钠主要化学性质初探”一节课的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硫酸论文,化学性质论文,巧妙论文,过程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近期在上海某中学高三观摩了一节课“亚硫酸氢钠主要化学性质初探”,感觉耳目一新。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作为载体,巧妙地将知识建构与探究过程融为一体,并凸显化学科学方法的应用。所折射出的教学设计思想对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由4个环节、5个核心问题构成,如图1所示。

一、以精心设计的问题链贯穿探究过程

本节课主要经历了问题—→猜想—→验证—→解释的探究过程。从教学流程图中可看出本节课的最显著特点,即教师利用几个核心问题引导并串联了整个探究过程。课堂伊始,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问题:“前一阶段整理的化学概念原理知识与我们即将要复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无关联?如何关联?学了这么多化学知识后,当面对一个新化学物质(单质或化合物)时,我们如何来研究它?”该问题隐含了本节课的两个重要目标:一是化学概念原理知识的认知价值;二是研究化学物质的方法。因此,对整节课具有统摄性作用,5个核心问题的构建皆围绕主问题展开,激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最终引导学生提炼出关于主要化学性质的有理有据的结论。

“只灌输或者只涵盖内容的教学会压制学生的发展,但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就是赐予他们成长的力量。”[1]问题不仅是学生思维的引发剂,更是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教师巧妙地用5个核心问题贯穿教学过程,推进探究活动的展开。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善于对学生的回答“穷追不舍”,每每学生对核心问题做出回答后,教师立即敏锐地补充一些后续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验证或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生成个性化的观点,如教学片断1所示。

教学片断1:

教师:从物质组成的角度,指出的物质类别。

学生:酸式盐。

教师:你为什么强调它是“酸式”盐?

学生:因为它能水解和电离。

教师:是酸式盐都能水解吗?

教师:如此,从水解的角度看,是一种什么盐?

学生:强碱弱酸盐。

教师:那么判断是酸式盐的关键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应该是电离,有氢离子生成。

教师: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同时存在着电离过程和水解过程,电离使得它呈酸性,水解又使得它呈碱性,那溶液究竟呈什么性呢?

学生:我需要知道哪个程度更大,或者用pH试纸测一下。

从这一教学片断中可看出,在倾听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回答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头脑中的模糊观念,通过一系列的后续生成问题,促进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而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正是后面核心问题解决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步,学生便有可能发现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意义。以核心问题贯穿探究过程,以生成性问题引导探究走向深入,正是本节课的鲜明特色。

二、融知识建构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和骨架,覆盖整个中学化学内容。虽然知识本身的难度不大,但学生常常感到内容庞杂、琐碎、条理性较差、逻辑性也不够强,看似简单易学,但要掌握好并非易事。本节课教师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创设探究情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既帮助学生在巩固和深化概念原理认知的同时,形成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框架,又利用这一载体,将水解、电离、氧化、还原以及化合物性质巧妙地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逻辑关系的整体。图2呈现的是教师这节课的主板书,同时也是这节课的知识建构图。

尽管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相对庞杂,但它们并非是一些孤立知识点的简单堆砌,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一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性知识联系密切,是理论性知识的具体体现;二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若在教学时借助化学概念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演绎、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共性和差异,深层理解反应的本质和规律,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整理,可以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或内在联系,从而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现今提到探究,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其是耗时的、低效的,并将其作为不开展探究的主要缘由。这节课完全可以说明探究活动的开展与知识的建构并不相左,而是完全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通,关键在于教师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三、融概念原理的认知价值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对物质及其性质、变化的深入认识必须植根于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化学概念原理的认知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更在于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本节课从两个角度去研究的主要化学性质,一是从物质类别的角度,研究其通性和特殊性;二是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研究其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师在学生猜想的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提供的答案,她经常向学生追问的是“你为什么会这么说?”“你基于什么样的道理这样说?”(见教学片断1),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常常须回到酸式盐、电离、水解、氧化、还原等概念原理中,凸显了化学概念原理的认知价值。

化学概念原理是揭示化学现象本质及规律性的知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概念原理,就可以使他们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变化的学习不只停留在描述性的水平上,而且能比较深入地认识到这些事实现象的本质,从而预见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发生化学反应的趋势,解释产生某些事实和现象的原因,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正是化学概念原理重要的认知价值,很显然教师在这节课中以为载体,加深了学生对概念原理认知价值的领会。

四、融方法运用于知识学习中

化学知识和方法是构成化学的两大部分,犹如经线和纬线构成织物一样。解决化学问题不仅需具备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而且需掌握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方法,两者缺一不可。一般可将化学科学方法分为感性认识方法和理性认识方法[2],如图3所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方法就是“渔”,是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之“渔”。良好的教学方法本身应包含着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示范与熏陶。本节课中,教师通过设计亚硫酸氢钠主要化学性质的探究活动巧妙地将知识学习与方法应用融合在一起,短短的一节课中渗透了多种化学科学方法。如在对主要化学性质的预测及验证中就涉及了分类、类比、演绎、假说等方法的应用;在通过实验及现象分析、检验并修正预测的过程中则运用了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而在课的结尾部分,则将本节课所学抽象为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并通过解释“为什么有些现象与预测的不一样”让学生关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表及里,深入体会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及规律的升华。

标签:;  ;  ;  

知识、过程和方法的巧妙结合:亚硫酸氢钠主要化学性质的分析_亚硫酸氢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