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与当代经济学——奥地利经济学与企业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地利论文,经济学论文,学派论文,当代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长期以来,奥地利经济学似乎缺乏一个自己的企业理论,正如第四代奥地利经济学家奥德瑞斯科尔和里佐在《时间与无知的经济学》中所指出的:“……奥地利经济学不存在一个主观主义或者说奥地利的企业理论……即便是主观主义方法特别适合于将企业作为一种演化的社会制度来分析”。但最近几年来,情况似乎发生了一些改变,奥地利经济学在这一方向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文献,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年来基于奥地利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进行一个简单介绍,初步地分析奥地利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缘起、脉络和分析的思路。
二
奥地利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的内在渊源,福斯已在《企业理论:奥地利经济学作为一个先驱者和对当前理论的批判》一文中做了精彩的分析。福斯认为,奥地利学派没有讨论企业理论这一20世纪70年代之后经济学中如此重要的主题是一个时代错误,其结果是奥地利学派将自身如此之多的企业理论的必要成分令人吃惊地留给了非奥地利经济学家。这些成分包括门格尔、庞巴维克,米塞斯、哈耶克对比较制度分析、产权理论、不对称信息概念、行为的非最大化模型、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解、资产的专用性和互补性以及计划和自发秩序之间的区别等等。例如,很早以前,奥地利学派就开始探索产权理论及其经济学含义,门格尔就是极少数在科斯、德姆塞茨、阿尔奇安建立产权学派之前就讨论了产权问题的经济学家之一,且在很多方向上他预测到了当代的发展,特别是在产权发展的动态观方面,米塞斯则论证了不同的产权配置是怎样影响分配的,且很早就敏锐的察觉到基于私人产权的市场经济组织的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极大的减轻潜在的委托—代理问题,并且米塞斯似乎预料到了法马后来在企业理论的所言。事实上,奥地利学派在计算争论中的激励论证建立在基于产权的推理上。福斯还以社会主义计算争论为例指出奥德瑞斯科尔和里佐的发现与科斯1937年对经济组织的洞察“相似”,且在本质上吸收了经济计算争论的基本结论,福斯甚至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预言了现代的理论发展,并能被概括为以下几点:1.制度和收入的福利评价的观点不能基于一个“Nirvana approach”2.变化对经济组织的重要性,3.理解一个经济组织应该对代理人所具有的知识和理性敏感性,4.理解委托代理关系和更为广泛的激励作用的重要性。
进而,福斯提出了一个面向奥地利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的基本纲领,并认为奥地利企业理论的工具箱应该包括:1.计划秩序和自发秩序之间的区别;2.作为一个企业家发现过程的市场过程;3.产权的激励;4.资产的专用性和互补性;5.成本的主观性(包括生产成本)和异质性;6.知识的私人性质和意会性质。福斯还指出,尽管奥地利经济学存在着一系列企业理论的基本成分,但仍然需要补充另外的成分,并将它们以不同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形式整合在一起,在经济组织的研究上要有奥地利经济学自己的明确方向。而且奥地利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目的必须是历史的、批判的和建设性的。随后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对福斯的思路则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广泛地从奥地利经济学中的主观主义方法论,米塞斯的人类行动学理论、奥地利价格理论和租金理论、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哈耶克的知识理论、市场过程理论以及和拉赫曼的不确定性问题和柯兹纳的企业家理论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加以进一步的发挥。
三
总的来看,奥地利学派的企业理论大致分成以下几个方向,其一是怀特、托尼·于等人强调了企业家的认知方面和组织中的领导权,论证仅当企业家能够成功的劝说他人分享其新的生产过程和物品销售的方式,以至于联合起来执行企业家的计划以服务于其共同的利益企业才能产生。第二组的杜尔拜克和伽罗许、托尼·于、莱文和法兰、福斯等则把注意力集中于生产的时间维度和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并且将企业视作为经过企业家组织起来的专门的资本结构。第三组的依拉德斯、斯泰尔特吸收了第一个方向上的某些见解并将企业理解为在一个依赖于持续的企业家发现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的社会秩序的组织。第四个方向则是近似于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的奥地利学派的方法,例如福斯、兰格洛意斯和罗布森认为企业是一个计划秩序并且把分析的重点从企业家的认知方面转移到组织本身。他们把企业描述成为集中的知识库,意会知识和能力嵌入在企业专门的惯例中。且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历时地内在地演化和创新。
限于篇幅,下面我们将试以两篇文献具体地加以分析。首先,华人奥地利经济学家托尼·于在《面向一个的人类行动学的企业理论》一文中,根据奥地利经济学的人类行为理论、资本、企业家概念而不是能力概念建构一个基于米塞斯人类行动学的企业理论,他所采取的主观主义方法提供了某些在能力理论中所缺乏的洞察和优势。他的理论基础基于三个部分:其一是韦伯—米塞斯的人类行动理论和许茨的社会现象学理论,企业是作为解决协调问题的制度而产生的,企业家的发现和创新要求通过共享的典型化结构形成一个共同的诠释环境,在这个共享的结构内,不排除他们可能有彼此冲突的想法、敌对的竞争、不同的预期以及知识的分工,然而,企业作为一种共享的结构能够减少激励机制得以建立一套企业家发起的共同的组织目标以便于交流。简而言之,企业是一个构造于协调目的社会世界。其二则是拉赫曼的资本结构理论,他认为,如同整个经济体系一样,从事生产的企业具有一个资本结构,资本资源的使用与行动者的生产计划、知识和预期有关,给定资本品的异质性和多重专用性,资本资源被企业家以所能察觉的最为有利可图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而且,一个有效的资本结构隐含着这些计划必须是彼此一致,那些不一致的计划将被修订,环境的变化将引起企业所有者先前所认为的最优的资本组合作用的失灵。而这种资本组合的重组通常正是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其三则是科兹纳的企业家警觉和企业家发现理论,企业的成长关键依赖于企业家发现,是企业家探索或者说获得利润机会的结果,而且,当企业成长时,资本的积累因为资本组合越来越专门化导致企业生产阶段数量的增长。反过来也预示着企业生产的增长,而这种增长的复杂性意味着一个更为复杂的资本互补模式,且因为整个企业生产系统处于个人信念交互作用下,企业资本结构的复杂性的增长产生了弱点,也即资本结构复杂性的增长将增加协调成本。故此,托尼·于在本文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和能力理论都有所忽略的问题,且在企业理论和奥地利资本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福斯则在《经济组织试验:产权和企业组织》一文中探讨了不确定性、经济试验活动、市场过程和产权以及企业组织的关系。首先,福斯辨析出试验可分为完全不可控类型和验证完全可控类型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利特柴尔德的分析区分了三种市场过程类型:新古典模型,奥地利模型和激进的主观主义模式以及各自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认为奥地利经济学特别是激进的主观主义经济学所考虑的未来的不确定性状态比主流经济学所假设的要更强,并认为不确定性在一个非概率计算的意义上要和更多的实验行为联系起来,因此与新古典的观点比较起来,奥地利经济学认为所涉及事件的分布式知识并未呈现在市场上,也就需要去发现、试错和实验。
接下来,福斯将这种应对不确定性的试验过程和奈特对不确定性的讨论联系起来,他认为奈特不仅强调了前瞻的、企业家行动的探索本质,并且还把这些因素与企业的本质联系起来了:企业家不得不在具有剩余索取权的位置上自己建立企业,这也就将产权、经济组织和市场商业实验联结在一起。进而,福斯界定了企业内的产权定义,并认为重要的则是变换中的产权,且认为从奥地利经济学的观点看来产权的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企业家的警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福斯对科兹纳企业家概念的进行了扩展,因为科兹纳趋向于产权安排已被给定,而福斯认为企业家发现的概念应该拓宽至包括重新定义和获取产权。因此,在福斯看来,企业是实验产权结构本身的工具,例如企业的外包、团队管理等组织变化都是企业的产权结构的实验,而企业能被用作为实验的工具是因为生产过程中企业的产权制度通常应允企业比市场有更少的进行实验的成本。因为企业复杂技术系统的运行情况下相互依存问题度量使用权也就是说资产的使用权无法被完全测定和分配,这就要不断变换资本属性,因而不确定性下如何获得最佳的平稳运作的技术上依赖的生产系统以及相互依赖的互补的专门化任务则必须以不断试错的试验形式发生,且企业还必须试探不同种类的实验以及相应的学习路径。因此,正是企业而不是市场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发现过程克服企业的协调瓶颈和相互依赖工作的非均衡问题。对于管理这些相互依赖的资源的有效决策来说,要求企业家如同独立的签约者那样至少要胜任发现相对价格,如果企业家能够比其他的行动者更好地来决定资源使用的价值,这样一个优势至少解释了单个人企业的出现问题。而比起市场来企业内更少的学习成本可能正是由于企业家持有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包括重新定义和再分配专用权——能够进行实验,且组织中所进行的试验能够被连续的传导和评价,他们这样做时不需要连续的签订合约,这就节约了所有的相关于时间、议价和草签合约的成本。对比起来,在企业之外设定控制实验可能更为困难,特别是企业家很难测定所有相互依赖的可能任务时。因此,总结起来,福斯强调了发现、学习和实验行为是有成本的,特别是当实验要有强烈的相互依赖的技术要涉及到时,内化到企业内部以协调这些技术的成本将减少,这就从实验的观点解释了企业的存在。而且福斯的研究从巴泽尔那里借来了产权的想法,从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和哈特那里借来了资产和行为的互补性想法,从科斯那里借来了企业权威关系情景下的更高的适应性。而且通过强调经济行为的实验本质,论证企业家/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执行对相互依赖技术的控制实验,并假定这些实验目标的内部计划一致性从而使生产过程更加平稳,并最终把这些想法和市场过程联系在一起。
四
正如我们在上面的谈论以及对两篇文章的具体分析,不难发现,随着当代经济学所讨论问题深度和范围的逐渐深化,奥地利经济学本身正面临着发展和挑战,而企业理论等这些奥地利经济学原先较少涉及到或者说不太“擅长”的领域正是奥地利经济学能够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一个较好的研究领域。就目前奥地利企业理论的研究工作看来,奥地利学派的企业理论不但在努力吸收了现代企业理论的丰富成果,且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补充了现代企业理论所欠缺甚至所漠视的内容,并拓宽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对自身的某些理论假设和理论框架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与改进,而且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着自身的理论发展和创新。但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这些研究仍然是初步的和不完善的,仍需要进行大量的更为细致和更为深入的工作,而现代企业理论和奥地利经济学的碰撞和融合能否激发出新的火花从而推动双方的发展则是我们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