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虎调肝汤合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向丽,吕开原,张静泽,王苹,丁浩强,刘岱琳[1](2020)在《基于文献探讨马鞭草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传染性强,潜伏期久,人群普遍易感,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期论治COVID-19,临床效果显着,又一次凸显了祖国医学在疫病(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药理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马鞭草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病毒和镇咳作用,对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肺炎、慢性前列腺炎等多种炎症和病毒性疱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等有确切疗效。现基于文献对马鞭草免疫调节、抗炎、抗病毒、镇咳的药效物质、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总结梳理,多个角度探讨马鞭草对COVID-19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COVID-19和后续相关药物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潘亭[2](2018)在《中药虎杖活性成分的分离及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纤维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害所致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肝内细胞外间质成分过度异常地沉积,并影响肝脏的功能,是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必经之阶段。肝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是核心环节。虽然现己明确肝纤维化是个可逆的过程,但是现代医学临床上迄今仍没有能够逆转它的药物。“肝纤维化”当属于中医“症积”、“胁痛”等病范畴,近年来各项研究表明中药复方、中药单药及某些中药成分或提取物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中药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及根茎,药用历史悠久。现代研究认为虎杖清热利湿解毒之功与现代医学中的保肝利胆、抗菌、抗病毒作用相关,但尚无实验研究揭示虎杖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具体机制。据此,本实验以活化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为体外细胞模型,采用细胞活性与药物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对虎杖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活性成分进行探究,以期从虎杖中发掘出明确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有效成分,从而为研制出抗肝纤维化的药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药物分离、鉴定技术(1)水提法制备得到虎杖浸膏,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对浸膏进行萃取,分别得到各极性部位;(2)采用溶剂系统分离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极性部位分离;对分离得到的单体进一步纯化;(3)应用现代波谱技术(质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对上述获得单体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分析,确定其化学结构。2.活性验证细胞模型: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株(1)CCK-8试剂盒检测各极性部位对HSC-T6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2)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法,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效成分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3)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Bcl-2、Bax蛋白的表达变化。3.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21.0软件包分析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1.虎杖乙酸乙酯部位对HSC-T6细胞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石油醚部位次之,正丁醇部位作用较弱;2.从虎杖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大量淡黄色针状晶体,经鉴定其结构为大黄素甲醚;3.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甲醚可抑制HSC-T6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4.EdU染色实验中,大黄素甲醚组阳性细胞数目及所占比例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01);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大黄素甲醚在10μmol/L和20μmol/L时可降低Bcl-2表达水平(P<0.001),同时升高Bax水平(P<0.001)。
杨玉霞,陈雪飞,张美,胡平,夏燕莉,詹志来,曹柳[3](2018)在《基于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的虎杖产量与品质的综合评价》文中认为对来源于不同产地的19份虎杖资源10个主要农艺性状及2个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虎杖的大黄素含量、虎杖苷含量和分枝数的变异系数较大,株高、主茎叶数及侧根数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主成分分析表明,12个主要性状可用5个主成分来表述,其累计贡献率达88.724%,分别归纳为株型产量因子、根型因子、分枝因子、虎杖苷-茎粗因子和优质低产因子。材料19的综合得分最高,为高产优质型材料;材料7的综合得分最低,为矮秆低产型材料。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样品分为3类。通过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对虎杖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可靠;虎杖野生资源丰富,可从中选择优质资源,为虎杖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
冯硕[4](2017)在《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对全球公众健康带来疾病负担;而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肝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严重者发展成肝硬化。对这两类疾病,西医暂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许多患者寻求中药治疗。本研究将从整体上评价中药疗法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更新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实践和指南制定提供依据。同时致力于对上述系统评价中的临床试验进行结论偏倚研究,探讨这两类疾病的临床研究结论中是否有对结果的歪曲报告和解读。研究的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Cochrane系统评价,第四部分为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方法:系统检索10个数据库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一纳入的受试者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系统评价二纳入的受试者需经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肝纤维化或临床诊断为肝硬化。干预措施为中药治疗。对照措施为不治疗、安慰剂、非特异性治疗或针对病因或症状的西药治疗。结局指标包含全因死亡率、肝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肝癌、肝硬化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肝脏硬度值、生活质量、血清学应答、病毒学应答、严重不良事件和非严重性不良事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进行数据综合,使用试验序贯分析计算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在方法学研究中,先经过资料提取,再利用结论偏倚评价工具(包含四个方面和15个条目的偏倚类型),对两部分系统评价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结论是否含有偏倚及何种类型的偏倚进行评价。结果:(系统评价一)最终纳入2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3412位受试者。所有研究被评为高偏倚风险。尚无一项研究报道全因死亡率或并发症(肝硬化、肝癌等)。3项研究(174位受试者)报告了中药在提高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活质量(SF-36量表、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度、WHO生存质量量表)方面优于不治疗或非特异性药物,使用的药物为中药复方。14项研究(1712位受试者)报告了使用中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而95位使用中药的受试者发生了胃肠道反应等非严重不良事件。meta分析:1.HBsAg清除:2项研究显示中药与不治疗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96,95%CI[0.91,1.02],200位受试者);6项研究显示中药治疗与安慰剂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99,95%CI[0.98,1.01],1203位受试者),并且TSA结果支持meta分析结果;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优于单用非特异性药物(FE,RR=0.95,95%CI[0.91,0.98],443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优于单用干扰素(FE,RR=0.83,95%CI[0.72,0.96],121位受试者)。2.HBeAg清除:4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不治疗(RE,RR=0.72,95%CI[0.60,0.87],453位受试者);6项研究显示中药与安慰剂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99,95%CI[0.96,1.02],869位受试者);4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非特异性药物(FE,RR=0.81,95%CI[0.69,0.94],346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干扰素(FE,RR=0.79,95%CI[0.69,0.91],189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与单用干扰素无显着差异(RE,RR=0.47,95%CI[0.20,1.12],121位受试者)。3.HBeAg血清学转换:2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不治疗(FE,RR=0.93,95%CI[0.87,0.99],218位受试者);3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安慰剂(FE,RR=0.97,95%CI[0.94,1.00],490 位受试者)。4.HBV-DNA 清除:4 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不治疗(RE,RR=0.74,95%CI[0.62,0.89],438位受试者);4项研究显示中药相比安慰剂无显着性差异(FE,RR=1.00,95%CI[0.98,1.02],796位受试者),TSA结果支持meta分析结果;4项研究显示中药与非特异性治疗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87,95%CI[0.75,1.02],326位受试者);3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优于单用非特异性治疗(FE,RR=0.82,95%CI[0.75,0.90],409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干扰素(FE,RR=0.88,95%CI[0.78,0.99],189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与单用干扰素相比无显着差异(FE,RR=0.71,95%CI[0.47,1.07],91位受试者)。(系统评价二)最终纳入50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5274名受试者。46项研究被评为高偏倚风险。16项研究(1532位受试者)报告服用中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有19位受试者伴有胃肠道反应等非严重不良事件。meta分析:1.全因死亡率:2项研究显示复方中药优于安慰剂(FE,RR=0.40,95%CI[0.16,0.99],236位受试者);4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FE,RR=0.53,95%CI[0.36,0.77],238位受试者);3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西医综合治疗(FE,RR=0.54,95%CI[0.31,0.95],375位受试者)。2.肝癌发生率:3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与单用抗病毒药物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56,95%CI[0.12,2.54],178位受试者)。3.生活质量:6项研究(1080位受试者)分别报告了复方中药能提高生活质量得分并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2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FE,MD=10.11,95%CI[6.81,13.41],234位受试者)。4.并发症发生率:2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西医综合治疗(FE,RR=0.56,95%CI[0.35,0.91],169位受试者)。5.肝脏组织学应答:4项研究定性分析显示复方中药优于安慰剂(FE,RR=0.70,95%CI[0.62,0.80]),475位受试者);2项研究定量分析显示复方中药优于安慰剂(FE,MD=-2.62,95%CI[-4.03,-1.21],205位受试者)。6.肝脏弹性硬度:14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FE,MD=-3.21,95%CI[-3.57,-2.84],1220 位受试者),TSA 结果支持 meta分析结果。(方法学研究)对77项中药临床试验评价后发现,仅有2项研究完整地报告了研究结论。55项研究没有报告干预措施的安全性,61项研究没有给出临床推荐。出现频率最高的结论偏倚为"使用无数据支持的指标下结论"(62.34%)、"夸张描述"(48.05%)、"不考虑安全性外推"(32.47%)和"将’无不良事件’等同于’无不良反应’"(25.97%)。结论: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目前的研究还不能证实中药在清除HBsAg、HBeAg和HBV-DNA方面具备特异性疗效,综合近5年发表的研究也未体现出特异性疗效。中药治疗本病的作用靶点可能不在于抗病毒。使用复方中药可能具有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治疗本病的中药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该证据由于受到方法学质量、研究数量和样本量的限制,其证据级别较低。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中药可以尝试着作为治疗本病的补充疗法。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从远期疗效来看,加用复方中药与标准的西医治疗联合使用时,可能会降低全因死亡率,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纤维化的病理状况,改善肝脏硬度。中药治疗本病尚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该证据由于受到方法学质量、研究数量和样本量的限制,其证据级别较低。中药可以作为治疗本病的补充替代疗法。两项系统评价纳入的97%的中药临床试验中存在结论偏倚,主要集中在使用无数据支持的指标下结论、夸张描述干预措施的效果、不考虑安全性、泛化外推性等。建议结论报告中需要考虑与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如实描述研究结果而下结论,并且在考虑安全性后再对干预措施进行推荐使用。
杨玉霞,曹柳,张美,夏燕莉,胡平,詹志来[5](2016)在《虎杖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明虎杖主要农艺性状间及其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关系,为虎杖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对采自川渝两地19份虎杖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y)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为主根粗(x8)>茎叶鲜重(x9)>分枝数(x4)>茎粗(x2)>主根长(x6)>冠幅(x5)>株高(x1)>主茎叶数(x3)>侧根数(x7)。最佳回归方程y=-84.867+6.900x3-46.376x4+1.238x5+225.457x8+0.983x9,R2=0.909,F=23.988**,即主茎叶数、分枝数、冠幅、主根粗和茎叶鲜重是影响虎杖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茎叶鲜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分枝数,第三是主根粗。茎叶鲜重、分枝数和主根粗是虎杖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性状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虎杖高产株型为茎叶茂盛,分枝数较少,主根较粗,主茎叶数、冠幅适中的植株。
马红梅[6](2013)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挖掘和整理滋水涵木法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渊源,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并初步确定治疗该病的优势方药,同时综合分析“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意义。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出题录,在清华同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未检索到的文章从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通过电子检索还未查到的文献再通过手工检索全文。文献入选标准为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方法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进行一般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符合4定量分析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滋水涵木方药及滋水涵木方药联合其他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题录1547条,最后纳入文献35篇,其中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文献2篇(1-2),(2-2);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的文献3篇(1-6)(,1-14),(1-15);随机双盲分组文献2篇(2-6),(4-2);按照多中心分层随机分组文献2篇(2-1),(4-3);按分层随机2篇文献(1-10),(4-1)。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随机隐匿。有12篇文献报告随访,5篇文献报告了病例脱落,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使用了意向性治疗分析。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所采用的方法学的质量较低,少量文献采用盲法,不良反应观察较少提及,缺少长期临床效果的数据,设计方案有待完善和提高。结论:目前,在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方案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总体质量较低,临床科研试验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补益肝肾类方药中,采用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左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总有效率和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滋肾清肝饮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在补肝肾清热利湿方药中,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方药报道中药组,研究文献缺乏,尚需临床深入研究。
杨婉凤,余卓,李曼,孙学华,朱晓骏,高月求[7](201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在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已发表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利用ReviewManager5.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按入选标准,共纳入21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荟萃分析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95%CI[3.875.55](P<0.001);与非抗病毒西药相比,HBsAg、HBeAg、HBV DNA都明显降低,结果分别为:95%CI[3.416.26],95%CI[1.872.95],95%CI[2.063.24],P均<0.001;与抗病毒西药相比,也有明显疗效,结果分别为:95%CI[1.925.11],95%CI[1.913.40],95%CI[1.713.28],P均<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单纯西药比较有一定优势。
陈改敏,龚如东[8](2009)在《马鞭草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马鞭草为一常用中药,以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破血通经、截疟等功效,具有多种药用用途。本文主要阐述马鞭草在抗癌、抗早孕、免疫调节以及抗炎抗病毒作用方面的成果。
孔晓华,周玲芝[9](2009)在《中药虎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虎杖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综述了虎杖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提示中药虎杖是极有开发和应用价值的药物。
魏芳[10](2009)在《疏肝健脾利湿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挟湿热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总结导师经验的基础上,以疏肝健脾利湿解毒法组成肝病1号,在中医辨证的指导下,进行该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挟湿热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疏肝健脾利湿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挟湿热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客观评价疏肝健脾利湿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挟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捷径。方法: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已经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挟湿热型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予以疏肝健脾利湿解毒法确定的方药肝病1号治疗,对照组给予功效相似的阳性药龙升益肝冲剂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综合疗效、主要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和安全性观察指标的变化,并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药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39%,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中医证侯均较前有所改善(P<0.01),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大便稀溏、纳呆、倦怠乏力等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肝功改善比较:两组治疗后ALT、AS T下降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BIL、DBIL较前均有明显的改变作用(P<0.05),ALB、GLO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治疗组HBsAg阴转率2.44%,HBeAg阴转率9.30%,HBV-DNA阴转率9.30%;对照组HBsAg阴转率0,HBeAg阴转率4.65%,HBV-DNA阴转率6.98%,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5、毒副作用比较: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疏肝健脾利湿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挟湿热证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本法确立的复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改善证侯、恢复肝功能的作用,从整体上起到保肝降酶及抗病毒作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推广。
二、参虎调肝汤合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虎调肝汤合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中药虎杖活性成分的分离及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
1. 肝纤维化的概念、发病率及病因 |
2.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3. 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诊治进展 |
1. 肝纤维化的诊断 |
2. 肝纤维化的治疗 |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2.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第四节 中药虎杖的药理作用及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
1. 虎杖本草 |
2. 虎杖化学成分 |
3. 虎杖的药理作用 |
4. 中药虎杖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前期实验基础 |
第一节 岭南中药库的构建 |
第二节 实验方法学考究 |
1. 中药饮片的初步提取方法 |
2.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
3. 单体化合物的鉴定方法 |
第三节 前期实验部分研究成果 |
1. 岭南中药库中10种中药的初步提取与分离 |
2. 部分中药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虎杖的初步提取 |
1. 虎杖干浸膏的制备 |
2. 虎杖各极性部位的萃取 |
第二节 虎杖各萃取物抗肝纤维化活性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步骤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虎杖乙酸乙酯部位的分离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步骤 |
第四节 晶体结构鉴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步骤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五节 大黄素甲醚抗肝纤维化活性的验证 |
1. 大黄素甲醚对HSC-T6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 EdU染色法进一步观察大黄素甲醚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 |
3. 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
4.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3)基于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的虎杖产量与品质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田间试验 |
1.3.2 虎杖苷及大黄素含量的测定 |
1.3.2. 1 色谱条件 |
1.3.2. 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3.2.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3.2. 4 线性关系考察 |
1.3.2. 5 样品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虎杖主要农艺性状、虎杖苷及大黄素含量表现 |
2.2 虎杖主要农艺性状、虎杖苷及大黄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
2.3 不同虎杖居群的综合评价 |
2.4 虎杖产量与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4)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1. 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认识 |
1.2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候研究 |
1.3 中药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现状 |
1.4 中药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问题及展望 |
2. 中药治疗肝硬化临床研究进展 |
2.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
2.2 中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现状 |
2.3 常用的治疗肝硬化中成药的临床研究 |
2.4 中药治疗肝硬化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 临床研究中结论偏倚及其评价的研究现状 |
3.1 结论偏倚的定义 |
3.2 结论偏倚产生的原因 |
3.3 结论偏倚的影响 |
3.4 结论偏倚的分类 |
3.5 结论评价工具 |
3.6 国外发表的结论偏倚评价研究 |
3.7 结论偏倚研究问题及展望 |
4.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系统评价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资料提取 |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2.6 数据分析与资料综合 |
2.7 发表偏倚的检测 |
2.8 结果概要表制作 |
3.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特征描述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4 干预措施疗效分析 |
3.5 结果概述表 |
4. 讨论 |
4.1 疗效和安全性 |
4.2 证据完整性 |
4.3 本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 |
4.4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
4.5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建议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的系统评价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资料提取 |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2.6 数据分析与资料综合 |
2.7 发表偏倚的检测 |
2.8 结果概要表制作 |
3.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特征描述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4 干预措施疗效分析 |
3.5 结果概要 |
4. 讨论 |
4.1 疗效和安全性 |
4.2 证据完整性 |
4.3 本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 |
4.4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
4.5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临床试验中结论偏倚的方法学研究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评价工具 |
2.3 资料提取 |
2.4 结论评价 |
3. 结果 |
3.1 结论报告情况 |
3.2 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临床试验中结论偏倚 |
4. 讨论 |
4.1 对结论评价中发现的方法学问题 |
4.2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建议 |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方法学研究的建议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虎杖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虎杖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设计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方差分析 |
2.2 相关分析 |
2.3 多元回归分析 |
2.4 通径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6)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滋水涵木治法的源流考究 |
1 滋水涵木法的内涵 |
1.1 诸家解释 |
2 肝肾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滋水涵木法的历史沿革 |
2.1 肝肾关系 |
2.2 滋水涵木治法与乙癸同源的关系 |
2.3 滋水涵木法的历史发展沿革 |
3 滋水涵木治法的外延 |
3.1 养血滋阴法 |
3.2 滋阴温肾法 |
3.3 养阴柔肝法 |
3.4 滋阴清热法 |
3.5 滋阴潜阳法 |
3.6 常用药物 |
4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
4.1 湿毒外侵,伏邪而发病 |
4.2 正气内乏,致邪气留恋 |
4.3 肝失疏泄,久病累及肾 |
5 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在中医治法学方面的应用 |
1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
1.1 循证医学概念 |
1.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
1.3 Meat 分析的概念及在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
2 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学 |
2.1 循证医学与中医治法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
3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滋水涵木法研究的可行性 |
3.1 理论上的可行性 |
3.2 实际上的可行性 |
4 循证医学运用于中医理论的现状 |
5 小结 |
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试验的纳入标准 |
1.2 检索来源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2 评价方法与内容 |
2.1 评价方法 |
2.2 资料及数据的分析 |
结果 |
1 资料收集 |
2 研究类型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措施见附录 |
2.3 试验报告的结局指标 |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4 Meta-分析结果 |
4.1 滋补肝肾方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2 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3 补肝肾健脾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5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1 滋补肝肾方药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2 滋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3 补肝肾健脾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2 对结论影响的多方因素 |
2.1 方法学质量因素 |
2.2 发表性偏倚 |
2.3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和临床异质性 |
2.4 反映结局的不同效应量的确定 |
3 深化发展,继续完善 |
3.1 对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上的改进 |
3.2 中医治法学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紧密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文献查找 |
1.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3 资料提取 |
1.2.4 质量评价参考文献方法 |
1.2.5 疗效评定 |
1.2.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试验特征与质量 |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综合疗效分析 |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抗病毒效应 |
2.4 副作用 |
2.5 “倒漏斗”图示分析 |
3 讨论 |
(8)马鞭草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癌作用 |
2 抗早孕作用 |
3 免疫调节作用 |
4 抗炎抗病毒作用 |
(9)中药虎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2 药理作用 |
2.1 抗菌、抗病毒作用 |
2.2 抗炎作用 |
2.3 虎杖活性成分在心血管方面的作用 |
2.4 抗艾滋病作用 |
2.5 护肝作用 |
2.6 抗肿瘤作用 |
2.7 抗氧化作用 |
2.8 降血糖作用 |
2.9 其他作用 |
3 临床应用 |
3.1 治疗慢性盆腔炎 |
3.2 治疗高脂血症 |
3.3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
3.4 治疗新生儿黄疸 |
3.5 治疗肝炎 |
3.6 外用治疗烧伤和烫伤 |
3.7 治疗四肢骨折 |
3.8 治疗关节疾病 |
3.9 其它临床应用 |
4 小结 |
(10)疏肝健脾利湿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挟湿热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自然流程的认识 |
(三)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的认识 |
(四)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1.抗炎保肝治疗 |
2.抗病毒治疗 |
3.抗纤维化治疗 |
4.调节免疫功能的治疗 |
5.基因治疗 |
二.祖国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一) 祖国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的认识 |
(二) 祖国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
(四)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
1.治则治法 |
2.辨证论治 |
3.专方专药治疗 |
4.针刺治疗 |
5.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诊疗标准 |
3.本研究中涉及的主要试剂及仪器 |
4.研究方法 |
5.结果 |
讨论 |
一.立题依据 |
(一)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挟湿热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辨证分析 |
三.方药分析 |
(一) 组方原理 |
(二) 单味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四.疗效分析 |
(一) 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总疗效分析 |
(二) 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三) 对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各指标的疗效分析 |
(四) 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疗效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参虎调肝汤合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探讨马鞭草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J]. 张向丽,吕开原,张静泽,王苹,丁浩强,刘岱琳.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07)
- [2]中药虎杖活性成分的分离及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D]. 潘亭.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3]基于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的虎杖产量与品质的综合评价[J]. 杨玉霞,陈雪飞,张美,胡平,夏燕莉,詹志来,曹柳.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2)
- [4]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D]. 冯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虎杖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杨玉霞,曹柳,张美,夏燕莉,胡平,詹志来. 贵州农业科学, 2016(11)
- [6]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D]. 马红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荟萃分析[J]. 杨婉凤,余卓,李曼,孙学华,朱晓骏,高月求.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1(04)
- [8]马鞭草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J]. 陈改敏,龚如东. 科技创新导报, 2009(31)
- [9]中药虎杖的研究进展[J]. 孔晓华,周玲芝. 中医药导报, 2009(05)
- [10]疏肝健脾利湿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挟湿热型临床研究[D]. 魏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