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不是“神话”--福建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学科建设探索_终身教育论文

学科建设不是“神话”--福建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学科建设探索_终身教育论文

学科创建并非“神话”——福建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学科建设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教育学院论文,学科论文,成人论文,神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促进创新,创新加快发展。福建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教育学院在学科建设和创建学习型学院的过程中由于始终坚持继续学习,坚持教育创新,实现了学院在各项工作中超常规、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在诸如成教基地建设、港资捐款引进、数字学院建设、远程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位点建设等等方面,都将一个个被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孕育和创造出一个个真实的“神话”。尤其是这次我院“成人(终身)教育学”、“人类学”两个硕士学位点的申报成功,填补了我省两个学科硕士学位点的历史空白,成为体现学院教育创新的又一个典型生动的事例。

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我国普通高校中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一直都处在高校科研和教学的边缘地带,远离学校学科创建工作的中心,没有自己的话语权,自然也就成为学校学科建设方面的弱势群体,成教人也成为学校科研和教学的“边缘人”。一些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将成人教育学院定位于“创收单位”,而与学科创新无缘;认为它是学校创收的工具,而不是学科建设力量之一;不少人认为,成人教育学院仅仅应当是“管理型的”,甚至只是学校赚钱的工具;他们认为成人教育学院教学科研基础差,能力低,不必要也不可能在学科创新中有所作为。这是成人教育学院在创新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阻力之一。与此同时,近年来各个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和高校中二级民办学院的相继成立和迅速发展,使得几十年来成人教育学院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成人教育学院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内外危机不期而至。改变成人教育学院在科研教学及学科建设方面的边缘地位,已经迫在眉睫。

面对这一切,我们认识到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加快学习,加快变革步伐,尽快进行战略转移,别无选择!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为了及早预防和摆脱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被排挤的命运,我们视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按照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精神,将危机视为转机,让思路带来出路。我们力图实施新的发展策略,寻找未来发展模式。我们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主动服务社会、紧跟时代发展;迅速开展学科创新,大力进行学科建设。

如何在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学科创新和学科建设?这对于我院来说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崭新的课题。我们不得不正视我们学术基础较弱、教学科研综合能力相对薄弱的现实,我们还要探索人无我有、既与我院工作紧密结合又不至于与其他院系学科建设相冲突的新学科,我们更要面对一些嘲笑和讥讽、阻力和压力。在这样的重重困难面前,往往思想稍有动摇,意志稍不坚定,我们学科创新的理想和学科建设计划就会被这种残酷的现实扼杀在摇篮中。现实迫使我们着眼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创新和学科建设,我们之所以首先选择在“成人(终身)教育学”和“人类学”这两个学科上进行突破,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民族复兴”需要成人(终身)教育学学科的介入;“国家统一”需要人类学学科的参与——也就是说,这两个学科是与我们国家统一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与福建省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地理优势紧密相连。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要勇敢地肩负起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于是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致力于这两个学科的自主创新,投身于这两个学科的自身建设。这条路我们找到了,找对了,我们又何惧路长路远?何惧路上有风险?实际上,从1997年至今,我院进行了为期七年的学科建设才终于取得了申报两个硕士学位点的阶段性胜利。我们的这一努力,使得我校在这两个学科领域能尽快尽早地抢占先机,领先一步;也刷新了我省这两个硕士学位点的历史纪录。这不仅适应了福建师范大学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的目标的新形势,做到了与学校发展同步;而且也积极响应了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加强学科建设的战略号召。我们在为学校的综合转型、地区的学术繁荣、闽台之间的交流交往等方面做出了我们成教人应有的贡献,也使我院学科建设上的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建设成人(终身)教育学学科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工作是一个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教育振兴。教育振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从1997年底,我们就萌发了建设成人(终身)教育学学科的思想,开始了这一学科建设的艰难起步。经过我们的努力并取得了学校领导的支持,我们在全国高校成人教育学院中率先创建了“终身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终身教育活动;并从自身建设开始,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同时,我们还多次通过省政协、省人大的渠道,连续几年提交提案和议案,呼吁“在全省开展终身教育年的活动”、“推展终身教育,建立学习社会,促进国家发展,民族振兴”;2000年由院长自费申请了域名“www.lifelongedu.com.cn”,在国内首家办起了“终身教育”网站:2002年11月,学院成功地召开了两岸四地“终身教育与社会进步”高层论坛;聘请了内地具有成人教育学硕士点的高校教授和长期研究学习型组织的专家学者担任我院的兼职教授和顾问;聘请了台湾、澳门地区在成人(终身)教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他们都是台湾地区“终身学习法”的立法执笔人)做了我们的客座教授和顾问,从而搭建起两岸学者在成人(终身)教育领域中合作交流和共同培养硕士生的学术平台。

2003年1月,我院院长在省十届人大会议期间,提交了“关于尽快制定《福建省全民终身学习条例》”的议案,得到了我省十届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的重视,该委员会提出:“考虑到福建师大继续教育学院是我省终身教育研究基地,在终身教育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条件,在该立法项目列入五年立法规划或明年立法计划后,可委托该院进行前期立法调研和起草草案,我委将积极参与这项工作”(注:引自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闽教[2003]2号文件。)。2003年3月12日他们已经来我院调研考察,我院全体同志觉得这任务既光荣又艰巨,责任更重大。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林强副主任在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会议时也提出了“尽快制定《全民终身学习法》”的议案,呼吁制订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民终身学习法,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提高全民素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人才基础。他在3月1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福建师范大学1997年就建立了终身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在全国建立了首家终身教育网站,并聘请台湾《台湾学习法》的主要起草者为客座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的实践为制定全民终身学习法作了先期性、基础性的准备工作。”(注:引自《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3月17日第14期两会特刊。)为了落实十六大精神,为了开展好“全民终身学习立法”的前期调研活动,将终身教育观念宣传到千家万户,我们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备,于2003年4月出版了首期《终身教育》杂志,同时,我们还争取在今年内推出“迈向学习社会”丛书,目的是借《终身教育》杂志和系列丛书这根纽带,联合两岸四地的有关学者和专家,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展终身教育,建立学习社会,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目前,我们的终身教育网站日访问量很大;《终身教育》这本杂志在全国也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一方面,《光明日报》理论版等重要媒体给予了多次报道,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台湾成人教育学会的领导也来电祝贺,教育部有关单位也在杂志的创办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国内许多单位(包括残疾人协会、监狱的资料室等)和民众也纷纷来信要求征订和投稿;另一方面,我们在稿件的来源方面也获得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台湾及香港、澳门一批在成人教育、终身教育领域中获得过重要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不仅毫无保留地提供了优势的稿件,而且积极参与我们学科建设的多方面工作。这些具有留美留英博士后经历的资深学者的参与,为我们学科建设(包括学位点、杂志、网站、丛书、会议等等)的发展都提供了雄厚的理论背景。我们完全可以汲取台湾地区高校已有的三个成人教育学博士点的建设经验,利用我们申报成功的成人(终身)教育学硕士学位点,搭建起两岸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宽广平台,为推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工作。

为了加快发展我院的学科建设步伐,我们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开展了我们称为“五个一”的工程:

1.一个学位点——成人(终身)教育学学位点(硕士点、博士点);

2.一本杂志——《终身教育》,两种版式(大众普及版、学术理论版);

3.一个网站——“终身教育”网站:“www.lifelongedu.com.cn”;

4.一套丛书——“迈向学习社会”丛书;

5.一个会议——“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

我们还想与有关部门合作,与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交流,利用台湾地区高校在这个领域研究已经成熟的实践和经验,促进我们的“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台湾地区高校已有成人教育学三个博士点,而诺大的大陆才只有几个成人教育学的硕士点,更遑论博士点了。这与从上到下都在说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极不相称;也与加强两岸交流交往极不相符。我们今天建设成人(终身)教育学硕士点,就是希望搭建两岸学者在这个领域交流交往的对等平台,践行十六大精神,建设一些“学习型组织”的试验基地。诸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学校等等。我院已经先后多次捐赠电脑50台、语音听力设备60套给贫困山区和贫困学校,帮助和支持他们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学校。同时我们还借鉴和运用人类学做田野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社会进行工作;目标是服务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大众,使“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十六大精神深入人心,恩泽大众。我们愿意和全国的同仁同好携手一起,共同推展“终身教育”活动,推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理想社会),把全民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转化为全民族的意志和行动,不断提升全民族终身学习的能力,使我们的民族变成学习型的民族,使我们的国家变成全民学习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命题。然而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它已经不再是教育学单一学科的专利,也不是教育学一个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只是从单一的教育学科来理解这个问题,思路未免太狭窄了。需要把它放在更广阔的文化大背景下研究,还需要给予它多学科的关怀和跨学科的考察。尤其是人类学学科,它“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问,无论从人本的出发点,还是从不同地理区域的族群生活方式的理解考虑,人类学都处在探索人类与国民未来发展的基础理念的重心之中。它的一些理念与原则可以构成一种潜在的知识储备于心中,提高全体国民的素养,建议人性与文化未来转换的方向,随时发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作用;这门知识可以提供关于国民认同的知识原则,增强人民的自信力,以及提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之道。”(注: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导言第1页。)还如人类学深入现实的田野调查方法和全球性的视野,这些都将促进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促进我们用全球化思维,做本土化工作,真正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深入人心,让普通百姓从观念到行动真正得到发展进步,受益受惠。

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开展学科创新和学科建设,实现高校为社会服务功能,这些都不在于空谈而在于落实,不在于固守而在于创新。在上个世纪末,我们就有了创建人类学学科的新思路,并将这一学科建设的理想逐步付诸于实践。我们得到了国内著名的人类学、民众学、宗教学大师们的精心指点和帮助,拟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创建人类学研究所、申报人类学硕士学位点、争取人类学博士点)。然而,我们在学科建设上的孜孜追求、大胆创新,却遭到一些人的冷遇和讥笑,他们冷漠、不屑一顾,更有甚者还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打压。他们认为我们是“想骑自行车到月球去的人”,认为不可思议!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尽管我们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走得寂寞,走得艰辛,饱尝了创业的艰难,然而,我们终于从人类学研究所的创建,走到了人类学硕士学位点的申报成功,我们成功地迈出了两步,取得了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的胜利。我们将开始迈向我们的第三步的征程——争取人类学博士点。我们就是这样响应了学校关于积极开展学科建设的号召,把学校的号召变成了我们的具体行动,不仅为学校的学科学位点建设增添了光彩,而且还填补了人类学硕士学位点在我校、我省的历史空白。

学科建设和发展,这是我们学校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藉此可以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发挥我校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力和推动力。福建师范大学作为一个近百年的老校,如何在“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大业中有所作为、焕发青春?实际上高校的师生就是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结合自己的学术爱好,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之中,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自己的学术追求与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大业融合起来!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担当起历史的使命。

我们不仅注重学术理论研究,而且更注意付诸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九五期间我们就主持了福建省社科课题“闽台民间社会教育中的妈祖传说及其教育功能研究”,开始进行了连续几年“妈祖文化”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工作;2001年,研究所负责人写出了关于“尽快改善莆田湄州湾北岸贤良港港里天后祖祠(妈祖诞生地)的交通状况”的提案,得到了省政协的重视。被列为省政协主席亲自督办的重点提案(提案号20011018)。并获得了“福建省2002年优秀提案奖”的表彰奖励。《福建日报》2001年7月31日政文新闻头版头条报道:省政协陈宜安委员的提案得到落实办理。几年来,省交通厅和当地莆田市政府都给予了该提案积极的支持,并正在逐步落实修建妈祖故里道路的300万经费。这一提案不仅修建了通往妈祖故里的道路,而且也架起了海峡两岸人民民间信仰、民间文化交流交往的平台。此后,在2002年5月至8月,我们又参加了福建省政协组织的对全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的调研,并主笔形成了“福建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调研报告”。2002年8月27日上午在省政府第四会议室,汪毅夫副省长主持省政府、政协联合会议上指出:这是一次很有水平的调研。另外省委宣传部也高度评价了这个的调研报告:“该报告很深入、细致,很重要,很有价值,对我省民间信仰现状分析得很好。”省民宗厅于2002年将此报告转发全省九市政府民宗局,供各地参考。而且,该调研报告已被编入省政协出版的《实践探索创新》一书。《人民政协报》给予了报道。汪毅夫副省长批示:此件所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切实而中肯。诸省民宗厅在“加强民间信仰活动管理”的基础上考虑“加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的问题;请法制办考虑将“加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列入下届政府之拟发调研计划。我们的提案和调研报告都得到省领导的重视和肯定,成为政府决策、政策制订咨询参考的重要依据之一。2003年初,在十届省人大会议上,我们又提出“关于尽快编辑《妈祖文化千年史编》的建议”,并提请全国人大代表将此“建议”带上全国两会,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和省领导的重视。我省省委宣传部在对全国十届人大代表建议的答复中肯定了该《建议》,指出:“这两个提案都很好。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闽台文化同根同源,在台湾广为流传的妈祖文化更是以福建为发源地。加强对妈祖文化的研究,由福建来做深做透这篇大文章,尤其是组织编辑《妈祖文化各年史编》,对于保护和继承这笔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对于反对台湾分裂势力在台推行的‘文化台独’,促进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对于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家和平统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并指出要将该项目“列入省社科重点课题,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并向国家争取研究经费。省财政可根据史书规划编写进展情况,分期拨出专项经费。”(注:引自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2003年5月6日《对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第4465、4449号代表建议的答复》)副省长汪毅夫教授也作了批示“同意省委宣传部提出的社科立项、申请经费、予以支持的意见”。随即,省社科规划办要我们立即作课题申报立项作为省社科重点课题。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答复十届全国人大的代表建议时也指出:“收到这两件《建议》后,我厅即征求了省委宣传部、省台办、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地方志等省直有关部门及莆田市政府的意见,同时还拜会了福建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陈宜安教授等人,汪毅夫副省长也对此做了批示。鉴于福建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对此已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有这方面的积极性和研究力量,我厅已请该研究所抓紧做好该项目计划编写、社科课题申报、研究人员组织、专项经费申请等工作,我厅和省委宣传部、省台办、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地方志、省社科联、莆田市政府、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将积极支持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好相关工作。”(注:引自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3年6月10日《对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449、4465号建议的答复》(闽政办督[2003]37号))

福建省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厚的大省,妈祖文化不仅有学术研究价值,而且还有政治战略应用价值(《菊与刀》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作为妈祖文化的发源地,作为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大陆沿海省份,我们福建有加强妈祖文化建设的义务,也有搞好这一研究的最有利的条件,更能充分体现我省文化建设的特色。我们人类学研究所和人类学学位点的建立,以及妈祖文化史编研究课题的立项,将会使我省妈祖研究的重要学术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促进我省和全国的妈祖研究,为建设文化大省、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人类学研究所筹建和申报人类学硕士学位点期间,我们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向北京上海等地高校及社科院的著名专家学者请教,或者请他们来福建指导我们的工作,作学术报告,并参加我们的许多会议和调研活动。我们不仅得到了国内著名专家和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与一些高校、研究所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也自始至终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关爱。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省长、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领导等都先后多次亲切会见了我校聘请的兼职教授,并与他们进行了学术交谈和学术交流;我校两任校长、副校长也都热情接待他们,并聘请他们做我校的兼职教授,请他们参与支持和帮助我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我校研究生院、科研处、人事处、党校办等相关处室的领导也都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尤其令我们感动的是,在我们申报人类学硕士点时,我校在这个学科和相关学科学有专长、学有成就的专家、教授、博士,无私地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我们共享。“只要你们能成功,我们就高兴!”这是多么的感人肺腑!这种支持体现了我校专家、教授团结协作的精神,更体现了人类学的人文关怀的精神。

我院在加强学科建设和建设学习型学院的过程中,全院25位同志努力学习,锐意进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有5位同志晋升了高级职称,4位同志获得了中级职称。现在,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已经占全院人数的50%以上。我们还承担并完成了教育部及省级课题3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调研报告2篇,提案议案建议5项,论文近百篇。今年,我们又鼓足勇气,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级社科基金课题2个,并与大陆地区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我们在学科创新、学科建设中深切地感受到,创新是学科建设的原动力,发展是学科建设的内驱力。为了加快学科建设,首先我们认识到人才在学科建设中是第一位的。因此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以弥补我院自身造血之不足。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送本院青年骨干教师到具有成人教育学硕士点的华东师大进修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与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保持紧密联系,请他们推荐优秀的博士生来我院工作。我们已经邀请了几位博士生来我校我院考察,用感情和事业引进他们,共创大业。第二,学习新知,掌握信息对建设新学科尤为重要。我们加强了与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密切联系和交流交往,聘请了他们作为我院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藉此了解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还加强了图书资料建设,几年前就开始购买和征订了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图书报刊资料,还特别注重购买英文图书,为今后硕士、博士生阅读英文原著和开展双语教学打下了先期性的良好基础。第三,能否认识到并用足用好我们已有的优势,这也能体现我们建设和发展新学科的智慧。我们举全校之力,花费了不少心血和心力,开创了一种跨系跨学科合作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型模式;采取没有资源借资源,向我校著名的教授博士借智借脑,请我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最好的教授做我们的学科带头人。几年来,我们在开展学科创新、学科建设中,理想在心,希望在前;为此倾注了我们满腔的激情和热情,凝聚了我们无数的心血和智慧,饱尝了多少艰辛,克服了诸多困难,同时也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关爱,才取得了今天两个硕士点的申报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太值得我们欣喜和安慰!同时也使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快乐!我们愿意与我们的支持者和同行者分享这份喜悦和快乐!

著名学者资中筠先生在《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自序中感慨,“人之异于禽兽者,不但在于有思想,还在于能够为某种理想和追求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一直努力,努力做好这个“人”;我们学院的全体成员也要继续努力,使得我们的学院成为为学校发展、地方发展乃至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学习型组织。当然,前进的路上还有太多的荆棘,我们将继续知难而进,继续“向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己”,创造学科建设的新辉煌!

标签:;  ;  ;  ;  ;  ;  ;  

学科建设不是“神话”--福建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学科建设探索_终身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