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观有有禁欲主义的、享乐主义的、厌世主义的、乐观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等。人生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高中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好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高中生在树立人生观过程中存在着个人利益至上、贪图享乐、悲观厌世等问题,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弱化。因此,应该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树立正确人生观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人生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科学人生观;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11-087-02
人生观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生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重要作用,可是应试教育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这种作用受到削弱。探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现实意义。
一、人生观的相关理论
(一)人生观的本质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它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以及如何对待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问题。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即私与公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人生观都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由于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境遇的不同,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同,人生观也就必然不同。评价一种人生观是进步的、革命的、还是落后的、反动的,根本标准就是在于看他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资产阶级人生观特点是个人主义,一切从自我出发,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把剥削他人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代表着广大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利益,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是革命、科学的人生观,它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根本对立。它的特点是集体主义,一切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把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认识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人生最高的目标。
(二)人生观的表现
1、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要求人们放弃对快乐和幸福的追求,拒绝生活享受,克制自己的情欲,并依此作为人生目的和最高美德。有的甚至强调灭绝人欲,放弃一切欲望,绝智弃圣,实行苦行主义。这种人生观常常与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相联系,并普遍被宗教强调,成为愚弄、蒙骗劳动人民的工具。
2、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在欧洲,享乐主义作为一种人生观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形成的。被禁欲主义窒息了千百年之久的人类正当情欲,终于在一种全新的人文背景下复活,哲学家们公开向宗教禁欲主义讨伐。蒙台涅说:“让那些所谓明智的人去追求纯粹的精神安宁吧,至于我,有着一颗灵魂,就得求助于肉体上的舒适。”近代以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冲破宋明理学对人性的禁锢提出了一些具有启蒙性质的快乐主义思想,康有为曾大声疾呼“普天之下,有生之徒,皆以求乐免苦而已,无他道矣”,“夫天生人必有情欲,圣人只有顺之而不绝之。”
3、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厌世主义作为一种人生观有着很深的认识和社会根源,一般而言,它是历史上剥削阶级没落时期的观念产物,是他们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在精神上的必然反映,这种以消沉、绝望、颓废为特征的严重的宿命感是对剥削阶级日渐败落的生存方式的深刻暗示,马克思说:“这种人生观—即使是被哲学家所曲解的—当然总是由他们的现实生活决定的。”
4、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历史上的幸福主义人生观曾有过“合理利己主义”、“开明利己主义”等形式,但实际上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利己主义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特点更符合剥削阶级的长远利益。
5、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主义人生观更多地表现为改造世界的劳动创造生活。它把劳动创造看作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认为只有劳动创造的生活才是人类所应有的生活,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6、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7、现代虚无主义人生观。这是一种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和道德准则,以至否定一切的思想倾向和人生态度的思潮,非理性是其基本特征。理性曾长期是人类赖以骄傲的理由,亦是人类征服世界的武器。然而,过度的理性化和工业的组织化从两个向位对人类个体实施残酷的钳压。为了回应理性和工业文明对人类天性的伤害,叔本华、尼采等人试图用非理性去引爆黑格尔的理性大厦,斯宾格勒则率先在辉煌的工业文明的表层下发现了“西方的没落”。但是非理性却无力救赎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开始了新一轮的堕落。贫富的两极分化、阶级的分殊、经济危机的按时出现、帝国间力量的失衡,所有着一切,构成了一种强大的暗示:人类赖以为以生的基础开始动摇。加缪惊呼“20世纪是恐怖的世纪。”
二、高中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性
(一)高中时期是学生树立人生观的最好时期,人生观教育十分重要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到这个世纪中叶,中国将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任自然的落在了今天的青少年的肩上。肩负民族振兴重任的青少年,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知识,并以科学的世界观去观察、融入和认识物质世界,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成长为合格的时代弄潮儿。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高中生个体身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性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性在在人的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大使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则是在进入中学后的青年时期完成,就好像在人生旅途中豁然开朗地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如果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是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那么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心理的发展就越来越多地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中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非常感兴趣,喜欢打听新鲜事儿,很想像大人那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褒贬评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也日趋活跃,高中生的“注意指向”发生了变化,内容更广阔,范围也更大了,从关注自身,逐渐扩展的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2、动荡性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和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青年期也就是想成年过度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不调和……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他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做斗争,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想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容易出现种种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3、自主性与动荡性。 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快速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程度远远超出了初中生。他们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4、探索性。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正是人的第2次生长高峰期,身体和机能各方面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迅速发育,与此同时,体内的各种器官、组织,各种机能也迅速增强,渐趋成熟。生理上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性成熟。身体迅速发育和性成熟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变化,使他们产生“成人感”,认为自己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他们要求独立自主,自尊心强,不愿过多依赖别人,不愿别人过多干预自己的事情,要求别人把自己当作大人看待。但由于发展水平有限,他们还不能完全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极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因此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它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高中生的这些特性决定了高中时期是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好时期,他们渴望对许多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摆脱父母得以独立,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需要了解更多事物,融入社会他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所有这些都促使他们要了解世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此时也是最关键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为了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就需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地位,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二)高中生树立人生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问题
高中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好时期,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生人生观树立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2005年12月,我国的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0中学的老师制作了500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主题内容是:学生们如何看待社会责任感、爱国热情和家庭感受等问题。有30名学生认为国家观念可以淡化,136名学生认为个人自由无须强求,有229名学生任务应该热爱国家,只有105名学生认为热爱祖国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耳熟能详,这个成语是名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来的。顾先生在《日知录》卷十三中曰“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意为每个普通人都应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兴亡负有责任。今天这句话已成为一个人对社会是否有责任的试金石了。台湾的高震东先生进一步把这句话中的“匹夫有责”明确为“我的责任”。不管怎么说,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应该有责任心的。但乌鲁木齐市70中的这份调查表却有部分学生任务国家观念可以淡化,其潜台词就是可以对国家不负责任。虽然不是多数学生的想法,但其中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倾向却是令人担忧的。无独有偶,在另一份调查中发现:主动帮助干家务的仅占15%,去商店要大人陪同者占45%,乘车主动让座者占18%;57%的学生对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责任很不明确。8.75%的学生认为对社会对他人奉献只是一种手段,索取才是真正的目的;48.8%的学生认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金钱;59.18的学生主张择业首要考虑的因素是经济收入。这些调查结果显示了现代高中生人生观形成中存在的问题有:(1)个人利益至上。以上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了这个特征,现在有部分高中生不认为国家存在是个人存在的前提,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随心所欲,不顾一切的追求自身的自由利益,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2)贪图享乐。当代的高中生大部分有优裕的家庭条件,被父母视为小公主、小皇帝,很容易得到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他们认为这种现实的各种精神和物欲的满足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用伊壁鸠鲁的话很好的得一诠释“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3)悲观厌世。现代的高中生虽然还不知道佛教四谛中所说的人生八苦,可是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学校比吃穿,比物质条件,一旦有所不足就开始悲观厌世,认为人生毫无乐趣,即使有乐处,也是极短暂的。也有些学生由于成绩的原因也会出现悲观厌世的现象。他们认为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也不可能得到彻底抑制,烦恼便由此而生。(4)纯自由主义思想。有部分高中生不认为自由是受限制的,他们认为自己既然是自由的便可以为所欲为,在学校不用受各种校规校纪的羁绊,去留自由,别人无权干涉。
2、产生问题的原因
人生观的形成和确立,不仅要受一定世界观的指导,而且与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具体生活环境、个人经历和遭遇以及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也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人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往往对人们的人生观起着决定性作用。我认为中学生形成如此人生观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缺位。现在的中学教育就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也就是与当代社会脱节的填鸭式教育、死记硬背教育。学生每日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搞封闭式教学,更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其结果也造成中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
(2)思想政治课教学弱化。尽管我国这些年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几十年来所积累的应试教育很难得到彻底的改变,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最重要的是语数外,这已经得到公认。甚至还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而思想政治课却一直是个附属的地位,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
(3)缺少正确的世界观引导。人生观与世界观是密切联系的。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它给人生观提供一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贯彻和应用。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由于受到环境和知识的限制,高中生很难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往往是不系统、不明确、不稳定的。
(4)高中生所处的经济地位。高中生正处在由青少年进入成年的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尤其是经济独立,可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他们无法实现真正的经济独立。渴望独立无法实现,无法实现自己的很多梦想,自己的活动很受限制,令他们很容易产生厌世的情况。
(5)高中生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态度。高中生很想有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些观点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态度。但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他们的观点往往是从属于老师、父母或者新闻报纸的观点,很多情况下高中生的政治观点只是各个方面观点的综合。
(6)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各种社会思潮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学生,社会上出现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严重地腐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中学生价值观日益现实化和极端个人化。受社会上“拜金风潮”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出身在富裕家庭的学生的情况尤其如此,影响所及,也使起他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种只知追求物质利益,追求个人享乐的风气,极易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参考文献:
[1]郑振铎世界文库[M].第10册.第4579页.上海生活书店.1936
[2]沈善洪,王凤贤 中国现代伦理思想史[M].第19-70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第515页.人民出版社
[4]石毓彬,杨远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M].第207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论文作者:谭一春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人生观论文; 自己的论文; 目的论文; 人生论文; 社会论文; 学生论文; 世界观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