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阅读期待选择小说教学内容——以《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为例论文,叔叔论文,期待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小说教学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对很多一线教师来说,如何选择和确定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经典小说往往有着深度的原创性、不可取代的独特性以及跨越时代、国界、民族的影响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方面会显得更为复杂。这种复杂性在于它受到课程建设体系不够完善、教师素养不高等多个方面的制约。教学中,我们看到过不少教学低效的案例,在这些案例里,不少教师人为地拔高经典作品的主题,在文化意义的层面深度挖掘,过度拓展。但这种“拔高”和“挖掘”出来的教学内容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忽视了学生真实的“阅读期待”,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阅读期待”来自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期待视野理论认为: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也即既定的先在视野。这种期待视野既包括阅读作品之前的阅读期待,也包括初读作品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阅读期待。应该说,学生对于经典小说的阅读期待远比一般文本来得更为广阔和深刻。但是,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尤其是经典作品备课时往往备教材、备教法比较充分,备学生、备学法严重不足。很多情形下可能是学生懂了的教师仍在不断地教,学生不懂的教师偏偏不教。 这里有个数据可以提供佐证: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陈隆升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中对1999年到2008年《语文学习》等权威语文期刊中的605个样本进行了分析,只有115个样本中提到“学情”或者说到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阅读期待是“学情分析”中的一部分,权威刊物上的教学案例尚且很少去关注它,我们一般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阅读期待关注之少就更不必说了。 离开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学情分析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怎么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又怎么能关注学生的发展呢? 可以说,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阅读期待的错位,是导致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 二、运用阅读期待,选择小说教学内容 1.寻找阅读期待与小说核心价值的结合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一方面,经典小说一旦进入教材,就有了独特的课程价值和教学价值,而且经典小说存在多元解读的可能,这种多元解读和学生的实际结合在一起,就使小说的教学内容有了核心价值和次要价值之分。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期待也因学习的素养、生活的阅历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时学生的阅读期待直指文本的核心,有时可能只是关注某些细枝末节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辨析,仔细寻找学生的阅读期待与小说核心价值的结合点,从而开发出合适的教学内容。 比如,选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香菱学诗》,教学内容有很多,解读的角度也有很多:有人选取读懂香菱的悲苦人生,有人选取学习香菱在学诗过程中的认真刻苦精神,还有人选取香菱如何学会写诗,甚至还有人选取黛玉如何教会香菱写诗。在这么多可选择的教学内容中,读懂香菱的悲苦人生才是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其余的应该属于次要的教学价值。我教学此课,预习时有的学生提出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有的学生提到文中为什么老是写香菱的笑,有的学生提到香菱写的诗有没有什么深意……这些问题都关联到了理解香菱这个人物的悲苦,都涉及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什么样的启示?这个问题不能说没有教学价值,但肯定不能作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因此,在了解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的重点工作是把那些最贴近核心教学价值内容的问题筛选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文本核心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只有寻找到阅读期待与小说核心价值的最佳结合点,才有可能找到最合适的教学内容。 2.整合学生的阅读期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学生对经典小说的阅读期待是不一样的。初读作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提问表现出来的阅读期待,和课堂教学时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及与文本对话中生成的各种期待,是有共性也有差异的,也有优劣和高下之别,更重要的是这些期待还会随着学习的进程不断发生变化。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阅读期待在横向与纵向上进行整合。 首先,是对学生已知的整合。对于学生共同读到的内容以及对课文的理解,需要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在课堂中以适当高效的方式呈现。其次,是对学生未知的期待进行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但总有些问题是共性的,这些共性的问题有的涉及文章的主题,有的涉及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还有一些是看起来有些滑稽、不靠谱或者不是问题的问题,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是不是不讲法律,《武松打虎》中武松是不是不该打国家保护动物之类的问题。对于这些未知的期待,教师有必要进行取舍、转换、归类、合并。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阅读期待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教学内容其实就是教学环节的动态展开,学生的阅读期待会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不断变化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俯身倾耳,慧眼识金,对课堂中生成的各种动态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生成状态、发展状态等情境中生成的阅读期待进行判断、分析、验证,进而在整合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有效的整合。 总之,从不同的维度上整合学生的阅读期待,既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做好事先的辨别与取舍,更有助于发现和生成新的教学内容。 3.扩大和深化阅读期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当前的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对学生的阅读影响非常大,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比较多地集中在网络小说、动漫等上。对于经典的文本,他们的阅读期待比较肤浅,因此教学内容也很难深入。要想在教学中生成更多的精彩,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学生的阅读期待。 扩大和深化学生的阅读期待需要创设自由开放的教学情境。理想的教学情境应该给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的空间。这种展示交流通常放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部分。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示阅读收获,展示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评议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拿到班级讨论、交流、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有其他同学的补充、评点、质疑和争辩。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不断得到自信、快乐、灵感,思考与认识在碰撞中得到提升;在这样的学习情境里,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会进一步生成新的教学内容。 扩大和深化学生的阅读期待还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追问。在教学内容的推进中,学生由于阅读能力有限,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很可能在同一层面滑行,所提的问题也会没有层次甚至没有价值。此时,教师适时灵动的点拨追问能扩大深化学生的阅读期待,促成新的教学内容的推进。比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金华四中张震雷老师抓住课文中夏侯惇那句“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利用三个标点符号“真知……”“真知?”“真知!”进行追问,让学生在对杨修是不是“真知”的辨别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阅读期待,进而不断丰满和深入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总之,不断扩大与深化学生的阅读期待,才能不断开发新的适宜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和学生阅读期待的互相推动与促进。 三、运用实例分析 认识到学生阅读期待对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性之后,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又该怎么去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了解到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该怎么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去呢?接下来,我们就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一:课前调查学生的阅读期待,寻找阅读期待与小说核心教学价值的结合点 通过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准备。关于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们在台州城郊某中学的八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了课前准备阅读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6份。阅读调查是这样设计的:(1)读了这篇文章,你最突出的感受(感想)是什么?(2)读了这篇文章,你能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3)如果让你来评价人物,你最想评价谁?你是怎样来看待他(她)的?(4)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写下来,可以超过一个。 整理学生的调查问卷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作品中反映的“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已经有比较到位的理解,许多学生都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阐述金钱对人情、人性的挑战与侵蚀。因此,如果课堂教学内容还停留于对“金钱关系”的解读,肯定是不够的。同时,我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人物评价比较概念化和简单化,很少有学生能结合文中的情境及语言深入分析,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也基本集中在“自私”“势利”“冷酷”“爱财如命”等词语上。 《我的叔叔于勒》这样一篇厚重的经典小说肯定有多重教学价值,结合城郊八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我觉得小说的核心教学价值是表现人生中无奈选择的缺憾与痛苦。基于这样的判断,再与学生的阅读期待结合,我整合出了几个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并以此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1)为什么于勒要向家人隐瞒自己落魄的事实,且不回哥哥家?(21位学生提到类似问题,占学生人数的1/4。)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6位学生提到类似问题,占学生人数的近1/5。) (3)于勒的那封信是真实的吗?(17位学生提到。) (4)“我”为什么要同情他,给他小费?(9位学生有类似的提问。)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经典小说的阅读调查从“学生的体会或感悟”以及“最想问的问题”这样两个角度去设计问题比较合理,因为它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起点,探测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分析调查结果,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主题、人物形象的把握已经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从这个起点出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集中在哪些地方,学生的未知从哪里开始,从而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情,更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步骤二:课中整合、扩大、深化学生的阅读期待,促成教学内容的精彩生成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环节:学生交流展示;探究文中人物的选择;梳理与小结。 第一个环节以学生的展示为中心,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阅读准备,教师则细心观察、倾听、捕捉。这个环节一般要占10分钟左右,在这段自由而充分的时间里,学生的感悟、联想在交流、争辩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断生成新的理解与问题。 第二个环节在于重点探究文中人物的选择。在第一个环节的观察中,教师注意到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是比较笼统和简单的,学生在展示和交流中已经发现学生之间对人物的认识有冲突与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还一时难以解决。 片断展示: 师:看来大家对菲利普夫妇有共同的认识,就是势利的、自私的、爱慕虚荣的、可恨的(板书)。你们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些观点吗? 生:母亲本来称于勒的信为福音书,很盼望于勒回来,能够改善自家生活,但看到穷愁潦倒的于勒在船上卖牡蛎,就骂他为贼。 生(读):“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从省略号可以看出父亲是个不念亲情的人。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读。) 师:读出了什么?有困难?好,不要紧,前后交流一下。 (生交流。) 生:“我早就看出来了”,说明菲利普先生早就怀疑于勒了,但又不是那么肯定。 生:父亲良心没有泯灭。他觉得内心不安,甚至紧张。 师:甚至带有极大的失望、痛苦。看来,我们对刚才人物的认识要产生一点点怀疑。预习的时候我们用“势利”“自私”“爱慕虚荣”“可恨”这些词语形容菲利普夫妇。读到这里,却出现了一点偏差,好像菲利普夫妇不完全是这样的。这里有一段话:“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想象一下,父亲认为要出什么样的大乱子?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出现了矛盾和冲突,阅读期待有了新的生成。此时,教师适时切入,让学生去想象可能会出什么样的乱子,同时适当补充原文中删去的描写菲利普一家异常拮据的生活的两个段落,并由此展开菲利普夫妇是否也有苦衷和难言之隐的讨论,从而对菲利普夫妇这两个典型的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接下来,教师还有一个追问,目的也是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期待。 片断展示: 师:我想追问,假如你是文中的菲利普先生、太太,看到这样穷困的于勒,你会认他吗? 生(小声):认。 生(小声):不认。 师:说真实的想法,不要担心班主任会骂。 生:我会认他,亲情是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任何金钱也换不来的。 师:你是个善良的人。 生:我会认他,但不会把他带回家。 师:有不认的吗?我想知道真实的想法。 生:我不认,因为他是菲利普先生的弟弟,而且菲利普先生自己也生活拮据,老婆经常因此责骂,他连老婆都养活不了,还要养于勒,老婆会更骂了。 (生笑。) 师:有个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了,我们一下子找不出答案。不认吧,我们刚才用这么多的词语诅咒他;认吧,实在下不了决心。我们在选择时,要凭借合理的依据。认,出自亲情;不认,出自金钱。这种选择是很难的,尤其对于小人物,就更加难了。这是一个平衡(板书:画杠杆,标支点、着力点),怎样找到一个平衡点,的确很难。文中,还有一个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 生:于勒。 师:他难在何处? 生:课文第33段中有这样的描写:“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认为自己欠了菲利普家一笔钱,想偿还他们,说明他心地还是善良的。后来,他又从亲情出发,决定不再回家,也说明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师:菲利普选择不认,内心痛苦;于勒不认,内心也很痛苦。他们共同的悲剧在于面对金钱与亲情的矛盾时,找不到维持生活天平平衡的支点。你们生活当中也有这种两难的选择吗?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金钱、亲情之间的矛盾,或者其他矛盾,我们总会感到无奈、痛苦。但是,再难也要进行选择。 在思考讨论中,学生认识到菲利普夫妇的选择是一种无奈与痛苦,进而联想到文中的于勒、“我”都面临同一种不得已的无奈的选择。菲利普夫妇是想认于勒而不能认,于勒是想回而不能回,“我”是想认而又不敢认。“我”的五法郎小费只是悲凉中的一抹温情的亮色,有意无意地暗示着作者的某些写作意图。小人物生活的悲凉、人性的复杂多样、人生中无奈选择的缺憾与痛苦……这些深入的、多元的、更贴近文本真实意义的解读都在学生的思辨中生成了。由此,对小说核心内容的教学也在阅读期待的整合、扩大、深化中完成了。 当我们从学生阅读期待的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当我们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关注了学生不断生成的阅读期待,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有这样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形态:学生自由快乐地展示、交流、讨论、争辩;教师则沿着两条交叉在一起的线路行进——一条线路是关注学生的已有基础,不断确认哪些内容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另一条线路是关注学生不断生成的阅读期待,不断确认哪些内容是教师必须启发或提供背景材料才能解决的,从而促进新的教学内容生成,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从学生的阅读期望值看小说的教学内容--以余乐叔叔的教学为例_我的叔叔于勒论文
从学生的阅读期望值看小说的教学内容--以余乐叔叔的教学为例_我的叔叔于勒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