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平 四川省泸县百和镇百和中心小学校 四川 泸州 646116)
【摘要】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活动从教师的单边活动发展为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从教师的一言堂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动起来”成了一句响当当的口号。然而,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的理解与处理,走入了误区。他们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动”,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应该有“动”,更应该有“静”。小语专家崔峦老师也曾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切忌“把语文都讲肿了”。因此课堂不能只追求热闹,相反,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出现一些“休止”或是“停顿”的教学细节,倒是明智之举。
【关键词】安静;体验;感悟;思考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118-0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活跃了,我们的学生自主了,我们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了。但是,在这活跃、自主、独特的背后,却让人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语文课堂缺少了深层次的思维,变得肤浅与浮躁;缺少了传统教育特有的朴实与扎实,变得低效与空洞;教师过分的追求形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不到有效的统一……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应该有“热闹”,更应该有“安静”。《礼记*杂记》中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如果说热闹是张,则安静是驰。安静的课堂,更强调的是一种有节奏的,张弛有度的、自然的课堂。借此来丰富学生的内涵,达到积累沉淀、反思调整的目标。
一、静中体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在新课改的驱动下,传统课堂上的朗读形式——教师满堂灌、用繁琐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了改变,语文课堂出现了“书声琅琅”的可喜景象。但也产生了另一种偏向,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的阅读,用朗读代替默读。其实“静静读”更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理性的“安静”也会带来课堂精彩的生成,也会带来思维的放飞和个性解读的实现。语文课并不总是要强调热热闹闹的,学生需要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更需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充分时间和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特级教师张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让学生静静地默读“珍珠鸟在作者肩上睡着了”一部分,并提示珍珠鸟这意想不到的举动,让你有了怎样的感触呢?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教师没有讲一句话,学生也没有相互议论,只是在静静地体会,但教师分明看到有些学生眼里闪动着急切的光芒,于是,教师问:你为什么如此激动呢?
生:我被这真挚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原来可以如此的亲密无间。那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尤其引起了我的共鸣,作者和珍珠鸟和睦相处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多么令人向往和羡慕啊!
另一位同学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的确,“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成为好朋友。就连这种怕人的鸟都能和作者成为从心灵上进行交流的朋友,那么,人与人之间也一定做得到……一节课就这样在学生讲述自己体会的过程中过去了,可以看出,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通过静读,学生获得了独特的体验,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教学效果吗?
二、静中感悟
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吐露真情,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吸纳别人的观点。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情感型的课文,不能只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更多的应立足于自主体验的层面上进行感悟,而“静听”便是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的有效方法。如笔者在教学《生命 生命》“瓜苗努力生长”这一环节时,引导学生静静欣赏黄山松、仙人掌、胡杨树的图片,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师:孩子们,瓜苗、黄山松、仙人掌、胡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神奇,面对如此顽强的生命,你们的心里又流淌着什么呢?
生1:我领悟到它们生命的顽强,不论在怎样的条件下,迎难而上,将会有一个全新的世界。
生2:我喜欢这些看似微小却有着巨大力量的种子们,从而也佩服着有着同样精神的那些人,他们的生命因拼搏而精彩!
……
在这节课中,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在欣赏图片,更是在用心灵静静地感受生命的顽强、不屈、精彩。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在老师刚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再想想!”他总是在有学生读书或发言时,指导全班学生静心倾听。“静”下来,不仅是一种语文学习的良好状态,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思维,不仅向教师学,还要向同学学;教学的目的还在于让学生学会积累,积累听到的和读到的;教学的目的更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倾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的课堂来不得半点形式的东西。为此,让我们的课堂“静”下来吧!“静”如冰川下的激流,默读、观察、思考、想象等,培养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因此,要让学生在“静”中体验,在“静”中感悟,在“静”中思考,实现语文课堂“静悄悄”的美丽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精彩。
论文作者:罗小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生命论文; 是在论文; 目的论文; 安静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