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研究的新进展--现代旅游概论_旅游产业论文

现代旅游研究的新进展--现代旅游概论_旅游产业论文

现代旅游学研究的新进展——介绍《现代旅游学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学论文,导论论文,新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云南大学旅游系副教授、青年学者田里主编的《现代旅游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一书,最近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现代旅游学若干概念的界定和对当代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导论》一书密切结合当代国际旅游发展的特征,分析了国际和国内旅游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国际上一般认为,人类最初的旅游活动起源于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二次大战后,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至1992年旅游业的规模已超过石油、钢铁和汽车工业,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产业。一般看来,国际上旅游业发展的道路有两种:一种是发达国家所走的道路,即从发展国内旅游到发展国际旅游的输出与接待并举的模式;另一种是发展中国家所走的道路,即从国际旅游接待开始,走向发展国内旅游,再进一步扩大国际旅游的接待和输出的模式。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所走的后一种模式。

从本世纪中期以来,国际上已开始了对旅游业的广泛研究。60年代,西方学者莱佩奇(Lapage)对旅游学理论作了深入研究,而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70年代,美国学者麦金托什和格波特,对旅游学研究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90年代以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国际旅游学研究取得了如下进展:第一,重视实用性目的研究;第二,加强边缘学科的交叉研究;第三,方法、手段上的现代化研究;第四,进行规范化资料的分析研究;第五,旅游社会合作的研究。随着发展中国家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国际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开发、发展、规划和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显然已经起步,但研究水平和质量却仍处在不理想的状况,远远不能跟上当代国际旅游发展的时代步伐。而《导论》一书,正是以力图克服这种薄弱状况为己任来展开研究的。该书亦明确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旅游学研究所存在的不足:第一,从学科角度看,还没有完全形成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研究领域广泛,但学科的交叉渗透及其发展很不一致;第三,基础理论研究仍很薄弱;第四,对名词术语的使用不够统一,有待进一步清理使之规范化。

旅游学是以发展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它是由若干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导论》一书对构建旅游学的科学合理的概念体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该书指出:当今“旅游是一世界范围的社会现象”,“旅游学科的建立,同样有其特定的领域和特有的矛盾需要探讨和研究”,并按照旅游学科的内在逻辑联系,将旅游学所有的概念按其属性划分为五大系列,即经济系列、文化系列、管理系列、工程系列、技巧系列。《导论》一书在此基础上,按概念层次关系,将旅游学的各种概念划分为基本概念和非基本概念两大层次。基本概念层次包括五个方面的概念:一是旅游心理,这是建立在对旅游资源及其产品评价基础之上的;二是旅游资源,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的依托地域;三是旅游生态,即指旅游地的植物、水土资源、大气环境的自身平衡系统;四是旅游经济,即指特定区域内的旅游供给和需求平衡能力;五是旅游社会,即指旅游地及旅游发生地所处的区域环境内的社会文化现象。非基本概念层次,包括三个方面的概念:一是旅游规划和管理,该书在规划上提出了四个原则(创造形象、自然真实、协调一致、经济原则)和四个步骤(得出概念、作出项目、开发设计、开发规划),在管理上提出了三种手段(国际惯例、运用法律、分级保护)。二是旅游的开发序位,书中归纳出先自然景观、后人文景观;先开发产品,后注重规模经营,优先经济效益与重视社会风气的原则。三是旅游开发层次,书中指出应首先从景点开发入手,再扩大开发到景点相连接的景区范围,最后开发该景区所处地域的旅游区域。笔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需要找到一种稳定的值域,而这种稳定值域的确定又必须与旅游地开发的实际情况相联系。

《导论》还注意从概念的文化意蕴上来揭示其内函。对“旅游”这一概念,该书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有影响的各种定义,并将它们各种不同的表述归纳为“因名定义”、“动机定义”、“词意定义”等,进而从词源和词条阐释其内函。旅游(Tourism)一词出现之前, 多用travel一词,意为旅游中带有艰难困苦和风险之意。笔者认为,从文化背景来看,西方人多带有冒险精神,并延续着游牧生活习惯和进行海上贸易交往的传统。因此,对其先民的每一次探险行为,都会演变成为一种随之而来的旅游前奏曲。而在中国,自古就有帝王的“巡游”,诸侯王公的“周游”,士的“壮游”以及学者、专家的“旅行”等。中国文化背景,以儒、道、佛融合为主体。儒家主张“父母在,不远游”,道家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佛家提倡“巡游四方”、“普渡众生”,造就了众多的山水名流、才子佳人、旅行家、探险家、科学家。

《导论》从旅游,旅游活动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指明旅游即是一次具有文化特征的经济活动,又是具有经济特征的文化活动,并从四个方面来阐明旅游的社会性质:“第一,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第二,旅游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第三,旅游是表现为经济活动的综合性社会活动”;“第四,旅游是人类走出生存需要的高级消费形式”。上述观点,对于更深入地把握旅游的本质属性提供了一把钥匙。

以往对旅游文化特点的说明,仅仅是从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两方面来分析,而缺乏系统的阐述和论证。《导论》从旅游业的三大要素: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出发,来归纳旅游的文化意义,由此得出“在旅游者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中,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都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而为旅游者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服务,也无不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结论。

《导论》还就若干概念的内涵作出了更深入的界定,并进一步规定了旅游的必备条件:“第一是激发旅游动机”,即具有吸引功能;“第二是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即具有开发利用的可能性。由此将旅游资源与一般的旅游作了严格的划分,避免陷入在讨论中将一切资源均纳入旅游资源的误区。

当然,《导论》一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旅游者形成的条件、对旅游区的功能、对旅游宣传的手段和途径,以及对旅游法制管理、国际旅游组织机构的系统研究略显薄弱,还需溶入当代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缺憾只有待再版时弥补。

标签:;  ;  

现代旅游研究的新进展--现代旅游概论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