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我国的安全环境与台湾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台湾问题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际上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全球化和多极格局的适应,在国内也面对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法制社会的建立,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在经济基础调整之后,刻不容缓地提上日程。而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完全统一的最后一步,既有国内问题的特征,又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成为中国稳固世界大国地位和走向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关节点。处理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也关系到中国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和两岸中国人创造一种共同迈向中国现代化的、崭新的中华民族政治运作规则和模式。冷静、客观、理性地解决台湾问题,意义重大。
一、从我国大的安全环境看台湾问题
冷战结束后,我国的安全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北南威胁减弱”,“东西形势严峻”。目前有“五大热点”(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南沙群岛、中亚地区原教旨主义、南亚次大陆核竞赛)。
1.朝鲜半岛问题:由于美国长期对朝鲜奉行敌视和削弱政策,维持驻韩美军的威慑力量,加上持续数年的对朝经济制裁,迫使朝鲜不得不使用比较激烈的手段强化自身的发言权和国家地位。近几年,朝鲜实施某些“边缘政策”,已经导致中、美、日、俄等大国关系复杂化。朝鲜正迅速地将大国拖入一种潜在的对抗当中,朝鲜导弹试射,引起了东亚新一轮高科技武器竞赛,日本借此发展军备,美国鼓动日、韩和中国台湾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形式,企图形成对朝鲜和中国实施战略遏制的潜在军事联盟(在陆上有驻日韩的10万美军,海上有日美安全合作指针,空中有日美韩及中国台湾省的TMD)。
2.南沙群岛主权之争:关系到中国的海洋权益和面向21世纪的战略防御线;南沙群岛是重要的国际航道,重要的海洋资源开发地区。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常常受制于岛礁主权的争执,而美国正在摆出调停人的姿态,随时展现在南中国海的军事存在,并伺机恢复与一些东盟国家的军事结盟关系。
3.中亚原教旨主义问题:20世纪初英、美、德、俄曾对伊斯兰世界进行过瓜分,20世纪下半叶在冷战体制下,伊斯兰世界曾分属美苏两大阵营。苏联解体之后,伊斯兰世界出现了要求统一和极端主义抬头的迹象,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的控制减弱,中亚地区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活动连带影响到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中国正在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中亚地区的稳定关系到21世纪中国能源供应地的稳定,关系到中国西北地区的稳定,关系到在东南沿海处理台湾问题上能否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4.南亚问题:21世纪,核威胁的阴影并未消除,反而因为南亚地区的核军备竞赛而越发严重,印巴在克什米尔控制权上的争执和印度对中国在边境领土问题上的非分要求,一旦与核威慑问题联系起来,将对多极化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稳定和西藏问题的处理,无疑将增加麻烦。核武器是“小国说大话”的利器,如果中东、北非一些国家群起效尤,今后在世界范围内可能出现“核扩散”之下的“地区主义”。
5.台湾问题:关系到我国能否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大国,因为一个尚未统一的国家是容易受制于人的,更何况受制于美国。从安全环境的角度看,台湾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对我国家利益造成重大影响,两次都是因为朝鲜半岛问题的突出。一次是1894年“甲午战争”,朝鲜的“事大主义”外交政策将中日俄三国卷入战争。结果清朝丢掉了东南七省的海上门户——台湾,在洋务运动之后又一次降为三流的国家,导致“救亡图存”的社会革命。另一次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将刚刚建国后的中国又一次拖入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中,进入了东西方冷战的阵营,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导致我解放台湾的计划受阻。直到70年代初,毛主席果断地改善中美关系,形成“大三角”格局,台湾问题暂时“搁置下来”(从毛主席与基辛格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以后在冷战的特殊环境下,用“三个联合公报”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中国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不承诺放弃武力。美国认知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但是以《与台湾关系法》保持和台湾的官方、民间层次的联系。
二、当前国际局势下台湾问题所处的位置
1.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问题屡次成为热点
1993年以后,美国因国内政治问题和战略调整,增加了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行动。1994年以后,台湾当局领导人误判形势,认为中国大陆在领导人权力转移过程中会出现不稳定,勾结美国反华势力,开始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与大陆对抗。1995年李登辉访问美国,美国采取试探底线的对华遏制政策。
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的军事演习,使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重新稳定下来。其后,两国实现了元首互访,确立了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
1998年10月,“汪辜会晤”实现,美国国防部在向国会提交的新年度国防预算报告的辅助说明中提出“台湾加入TMD问题”, 重新使台湾问题复杂化。1999年5月,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中美关系倒退,李登辉提出两岸关系的“特殊国与国关系论”,拖美国下水。而美国认为此时台湾问题如不慎重处理将导致中美重回冷战体制下的对抗状态,美国行政当局公开反对李登辉的“两国论”,反对台湾申请加入联合国的提案,重申处理台湾问题的三大政策:“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强调台湾问题的必须和平解决,敦促两岸以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同时,继续增加对台军售,提高售台武器的质量,加快向中国台湾转让TMD技术。2000年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拟进一步牵制中国在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之后对台湾当局的压力,同时,削弱中国加入WTO之后即将在国际社会日益增加的影响力。2000年3月台湾“大选”前后,台湾问题还将成为热点,中美关系的发展对台湾问题未来的走向影响至大。
2.处理台湾问题的战略意义
多极化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台湾问题是美国牵制我国成为世界大国的重要战略手段。其它热点的突出会使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困难和复杂的因素。我国在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安全机制化、社会信息化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时,必须先处理好台湾问题。否则,所有的“全球化因素”都不利于我国用传统的内政方式和国际法方式完成统一。
三、对未来10年台湾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走向的基本判断
1.台湾当局仍然是“以拖待变,以国际化谋求事实独立。”如果无大的变化,岛内政局基本上不会超出“李登辉确定的路线”。其特征是保障台湾安全,以“台湾优先”处理对外关系和两岸关系,谋求“两个中国”和“台湾人独立的国家”的目标。台湾新任领导人不论是何党何派,上台之后在短期内不会对李登辉的路线进行全面的调整,因为内有国民党“本土化”的牵制、民进党和分裂势力的制约;外有美日的暗中支持,台湾当局不会轻易放弃台湾问题国际化的基本目标。同时,新任领导人也不会对李登辉的政策全盘地“萧规曹随”,另起炉灶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不会主动地背负李登辉在大陆政策上的包袱,台湾当局的底线是“以对等分治维持两岸分裂,拖延统一进程;以国际参与扩大台湾问题国际化,谋求事实独立。”
台湾各种政治势力的大陆政策可以概括为“五论”:“一个分治的中国论”、“台湾主权独立论”、“国际生存空间论”、“民主统一论”、“对等是统一的法理基础论”。其本质是“拖”和“分”。
2.民进党迅速全面执政的势头有所减弱,但仍然对国民党执政地位构成很大威胁。民进党短期内不会放弃“台独党纲”,而且会借助“公投入宪”,推动台湾法理“独立”,并将采取多种措施加紧台湾问题国际化。民进党在2000年取代国民党全面执政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民进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弱化“台独党纲”,早晚会通过选举实现全面执政。当前,民进党在岛内的政治策略是“以转型争取全面执政,以台湾问题国际化维持‘实质独立’”。民进党未来能否执政的关键是如何顺应岛内民意,同时,彻底放弃“台独党纲”,真正务实地处理两岸关系。否则,民进党在台湾岛内的政治影响力将越来越小,并将进一步分裂。
3.台湾具有继续推行分裂路线的某些条件,但是公开宣布“独立”的可能性不大。
一是实现了国民党“台湾化”和政权“本土化”。中常委的63%,37个部会主管的75%,即党、政和情治系统(包括国家安全、调查、军事情报和社会控制)基本上由本省人控制。
二是完成了“四阶段修宪”,为台湾的政治分离制造了所谓的“法律依据”;民进党“台独”活动合法化,参政议政,掌握了70个“立法委员”席次,掌握着包括高雄市在内的12个县市的地方政权,在总台湾省的人口、预算、税收中分别占63%、66%和75%。县市各级议会中民进党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民进党历次选举的平均得票率为33%。1999年4月以后,“公投入宪”可能进入法律的讨论程序。
三是台湾民意的基本趋向。求和平:希望两岸关系保持稳定、发展,希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希望实现“三通”。求安定:认识到“台独”的危险性,支持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腐败,但是对民进党全面执政极不放心。求维持现状:中产阶级占70%的台湾社会主流希望维持台湾的一切现行政治制度,希望建立台湾人自身的主体意识,希望统一的过程能尽可能长一些,尽可能尊重台湾的想法。对统一问题不急迫,对“一国两制”、对大陆不放心。求国际地位:每年400 多万人次因各种原因来往于国际社会,需要对自身权益的保护。
四是增强了与大陆抗衡的军事力量,并谋求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安全保护。增加军费(2000年度军费预算高达110亿美元), 大量采购先进武器,企图在“制空、制海、抗登陆、反导弹”上逐渐形成对大陆的优势,并制定“先制、反制”战略,谋求发展对大陆内陆地区形成威胁的中远程导弹。
五是尽快全面进入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经济上“固本”,分散投资方向,形成与大陆长期持久分立的经济格局。
尽管如此,大陆方面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国际格局的因素制约着台湾岛内的各种变化,使台湾当局没有同大陆最后摊牌的实力和机会。在两岸关系上,大陆一方始终掌握着主导权。台湾当局公开宣布独立的可能性非常小,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国际社会和两岸关系上不可动摇。
4.台湾问题日益国际化、复杂化,但是改变不了国际上一个中国的大框架。1996年我方进行反分裂、反“台独”斗争之后,台湾在国际上公开进行“两个中国”分裂活动的势头有所收敛,但是,“务实外交”的行动有增无减。而且,国际上经济利益至上的外交实用主义盛行,增加了台湾的活动余地。目前,在所谓的外交中,有29个“邦交国”,驻外代表机构160 多个,几乎都有包括豁免权和签证权在内的外交礼遇。台湾以官方身份参与的重要国际组织有10个, 以民间形式参加的有800多个。近几年,台湾当局鼓动一些国家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台湾重返联合国的议案”,提案国已经从开始的13个增加到20个左右。台湾当局还用加强参与“集体安全机制”的策略,降低大陆对台湾岛的军事压力,尤其在日美安保条约问题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在经济上采取强化多边合作的策略(“亚太营运中心”政策、南向政策、北进政策、北美政策、东欧政策),寻求政治保障。
大陆改革开放政策顺利实施,国内稳定发展,中美关系稳定,决定了台湾问题始终在一个中国的大框架内,始终是中国内政,在外交领域处理台湾问题的主导权也始终掌握在中国大陆一方。
5.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台湾省对大陆的经济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直接双向“三通”将出现突破性的进展。两岸经贸关系的总体规模、合作领域和层次都将进一步提升扩大。目前,大陆是台湾省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1999年两岸贸易额达270亿美元,台湾的顺差为180亿美元。台湾省对大陆、香港的贸易依存度达44%。两岸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导致“三通”不可阻挡。台湾大企业赴大陆投资将逐步开放,高科技项目将增多,未来台商在金融、保险、服务等行业的投资将增加。在大陆的台商投资利益集团对岛内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影响力将逐步增大。
6.两岸的对话机制已经形成,高层接触和政治谈判的先期磋商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有所突破。两岸之间的商谈不会立即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但是对于遏制岛内的“台独”势力和促进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推进统一进程会起到积极作用。
7.大陆依据岛内形势不断调整对台政策,而对台政策的动向又将决定着未来几年两岸关系发展以及台湾问题解决的方式和速度。
四、对美国对台政策发展趋向的几点判断
美国始终采取对华“双轨政策”,在对台政策上概括说来是“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美国的战略利益在于不因为“台独”而陷入一场和中国的战争。但是,以对台湾省的防卫义务和军售支持,鼓励台湾省继续与大陆的统一模式抗衡。美国强调的“台湾问题必须和平解决”是维持现状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样使美国始终处于“调停者”的位置,又有理由维持在台湾海峡地区的军事存在,最符合美国的亚太战略利益。
美方公开宣称,“目前台湾是唯一部署了TMD 实战兵器(爱国者Ⅱ、已经定购的爱国者Ⅲ型导弹及台湾通过美国技术转让自行研制的天弓Ⅱ型导弹)的地区。如果台湾省向美国提出加入TMD, 美国几乎无法拒绝。因为TMD是纯防御性的,不对大陆地区构成直接的威胁。 如果中国继续增加导弹部署,将把美国置于被迫做出决定的境地。”
在对大陆对台武力威慑问题上,美方认为“中方目前拥有足够的对台封锁能力,一旦实行封锁,其它国家几乎无法打破。军事封锁可以立刻造成台湾省经济的崩溃。大陆对台湾省的威慑并非在口头上,而是有着实质动作的。一旦实施,可能造成数万人的死亡和经济的毁灭。这必将造成全世界对中国的反感,也将迫使美国不得不考虑使用《与台湾关系法》作出选择。中国应考虑减低使用威慑的手段。”
美国国会亲台势力和美国军方部分人士认为,“对台军售有利于台湾海峡的稳定。八·一七公报之前美国曾对台湾安全所做的六项保证仍然有效。如果美国停止对台军售,台湾地区将受到大陆的直接威胁,有可能导致台湾自行发展防御能力,并增强对大陆的威慑力量。”
美国学界普遍认为,“大陆的对台政策应在威慑和吸引力之间保持平衡,使台湾人民看到统一的利益之所在。从目前情况看,1996年导弹演习的直接结果是增强了台湾岛内不统不独的民意。大陆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合作方式及开放市场,增加吸引力,在台湾岛内培养自己的选民。”
从美方观点可以看出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趋向。1998年两国实现元首互访,两岸实现“汪辜会晤”之后,中美两国关系和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积极的发展。近期以来, 美国右翼势力因国内政治需要, 以通过TMD、国会泡制“加强台湾安全法”等手段企图抑制这种发展势头, 进而掀起了新的反华逆流。美国决策层中的接触派担心,这种形势的发展会破坏中美关系的现状和海峡关系的稳定。美方观点表达了他们担心形势恶化,希望维持现状的愿望。美方也在利用国内右翼势力的压力,在诸如TMD、大陆导弹部署、台湾省的国际空间、 两岸谈判的内容与方式等问题上,欲压中国大陆作出某些有利于台湾当局方面的让步。美方希望在两岸关系中继续扮演中介的角色,影响将要进行的两岸对话进程。但美方又承认,这种影响力是有限的。美方也不得不正视,中方所采取的对台对美基本策略是必要的,并且表示,中美之间应当联合遏制“台独”倾向。美方认识到中国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但坚持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结论:
1.“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和江泽民主席的“八项主张”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方针,具有兼容性和务实性,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
2.目前两岸关系中出现的僵局和军事对峙,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对台军售不仅造成了两岸关系新的紧张,而且对岛内“台独”势力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亚太地区安全将造成重大的消极影响。
3.美方要求中国放弃对台的军事威慑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两岸关系的问题。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和中国统一的根本办法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通过谈判结束敌对状态,分阶段地逐步确立过渡时期,最终在政治谈判下解决问题。
4.中国统一符合全体中国人的利益,符合两岸现代化建设的利益,也符合中美双方和国际社会维护亚太地区稳定的共同利益。在统一过程中中国的政策是会照顾到各方面利益的。统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项历史的任务。两岸关系虽然有紧张的一面,但是也有缓和、发展的一面。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致力通过谈判的方式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5.两岸统一的进程完全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希望尽快实现两岸的政治谈判,在这一点上,大陆方面是有紧迫感的。另一方面,谈判开始以后,大陆方面完全有充分的耐心,冷静地对待两岸的现状和分歧,通过协商,力求务实地解决两岸面临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完成统一的进程需要时间。2000年2月, 钱其琛副总理在纪念江泽民主席“八项主张”发表五周年的讲话中清楚地讲到了这一点,并将两岸政治谈判的议题具体化为五大部分内容。
6.大陆方面在增进对台湾岛内人民吸引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陆的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市场潜力都将加强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台湾岛内工商界已经认识到,台湾当局限制对大陆投资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三通”是两岸全面合作最现实的基础。
7.台湾“大选”之后,无论结果如何,两岸关系的发展不可阻挡,“台独”不得人心,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两岸之间恢复某种形式的商谈机会增多,“汪辜会晤”和两岸的政治对话势在必行。台湾当局只有正视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两岸之间创造良好的气氛,才有助于实质问题的解决。(截稿日期:2000年2月15日)
标签:台湾问题论文; 两岸关系论文; 台当局论文; 台湾论文; 台湾民进党论文; 国家统一论文; 两岸政治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台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