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中止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新经济论文,政策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2]06-0018-04
从十月革命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邓小平在总 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时曾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 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 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 93年版,第139页、第321页、第346页、第320页、第225页。)显然,社会主义的经验比 较肯定的有新经济政策,特别是列宁通过这个政策所探索的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基 本思路。遗憾的是斯大林中止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形成了一套僵化的社会主义建设 模式——斯大林模式,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导致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 在所难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点探讨。
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基本思路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为了解决当时苏俄面临的紧迫的经济问题和严峻的政治问题而提出 来的。1918年夏,当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发动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反革 命叛乱时,列宁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质正如列宁所言“我们计划( 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 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注:《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 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页、第227页。)这种政策虽然为赢得战争做出了贡献,但也 使苏俄遭受了严重挫折。1921年春苏俄出现了社会不稳定和政局不稳定的问题:在农村 ,许多农民进行骚动和暴动;在大中城市,一些工人举行罢工和示威活动;1921年3月 初,在苏俄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城,一些水兵发起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要求建 立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这些事件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工人、农民的 利益,引起了人民的极大不满,从而使列宁认识到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 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严重 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注:《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 7年版,第176页页、第227页。)
1921年3月,列宁采取了改变经济政策以促进政局稳定的措施,即“今年春天我们改行 新经济政策,退回到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手段、经营方式和经营方法”。(注:《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页、第227页。)新经济政策的主要 内容包括:在农业政策上由余粮收集制改为粮食税制,允许农民自己处置手中的余粮, 自由贸易;实行租让制,把一部分国有企业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和开发,搞合资企业 ,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把发展商业视为搞活 经济的中心环节;改变所有制政策,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形式,包括个体经 济、私营经济、租赁经济、租让经济、合作社经济、合资经济、国营经济等等。起初, 列宁将新经济政策视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妥协和退让,看作是向以国家为核心的社会主 义模式过渡的迂回曲折的准备阶段。但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 恢复和发展,这使列宁逐步认识到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农民占人口多数、经济文 化落后的实际出发,建设带有小农特点的社会主义。列宁正是在新经济政策实践的基础 上,开始突破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初定模式,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没有经过典型的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介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 而在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得出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 根本改变了”(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的结论, 找到了将国家利益和私人利益结合起来的以合作社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显然,列宁新经济政策之“新”不仅仅体现在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尤其体现 在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了一套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从俄国小农 占优势出发,向社会主义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迥过渡,即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培植国 家资本主义,并把它作为中间环节迂迥向社会主义过渡。对此,列宁指出:从资本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大资本主义关系占优势,还是 小经济占优势。这里所说的“不同形式”就是指“迂迥过渡”。这种迂回过渡涵盖着非 常深刻的思想内容,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能够超越,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商品经 济不能超越,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是有限度的,它不能离开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 “肯定成果”,更不能简单依靠政治热情建立一个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一味 地抛弃前社会形态的物质成果,其结局不是获得新生而是走向死亡。列宁指出:“有人 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 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 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没有邮电和机器的社会主义,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注:《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因此,列宁主张在落后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商品、市场和国家资本主义等这些“砖头”,用资产阶级 “专家”来建设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大厦,这是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大理 论创新。
显然,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远远超出新 经济政策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都具有普遍的 深远的指导意义。试想一下,假设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没有被中止,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 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没有被中断,斯大林模式会不会形成?东方经济文化落 后国家会不会普遍地“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即不仅“跨越”了资本主义的政 治制度,而且“跨越”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0世纪80 、90年代的这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大劫难又会不会发生?恐怕未必!然而,遗憾的 是斯大林中止了新经济政策,背离了这条思路,从而把社会主义领上了死胡同。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中止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
众所周知,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苏东的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而苏 东的剧变只是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否定,并不是对列宁由新经济政 策而探索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否定,换言之,正是斯大林中止了列宁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才导致以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在所难免。
应该说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发展中内在地包含着两种社会发展模式,即早期的以 马恩设想为基础和巴黎公社为蓝本的国家社会主义模式与晚年从俄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形 成的以商品交换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模式,并且在其思想中经历了一个由前一模式向后一 模式的发展过程。遗憾的是,这一思想并未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列宁于1924年1月逝 世,1929年斯大林就将新经济政策中止了。这说明斯大林并没有理解列宁的所谓“对社 会主义社会看法根本改变了”的含义。列宁思想上从旧的社会主义模式向新的社会主义 模式的飞跃并没有转变为斯大林思想上和实践上的飞跃。列宁逝世后,以什么样的标准 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苏共理论斗争的焦点。当1927年国内发生粮食收购危机、国际环境 开始紧张以后,斯大林便认为“停止退却”、开始“进攻”的时机到了。他认为新成长 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 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于是,斯大林断然采 取了“近似于余粮收集制”的非常措施。显然斯大林坚持列宁的早期的社会主义模式, 想把俄国建成为不存在商品交换的以国家计划管理为核心的高度工业化国家。从此,新 经济政策被中止,作为建设路线的新经济政策方向发生逆转,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 林体制的轨道,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模式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二战后建立的一系列 社会主义国家,也选择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随着苏联模式的弊端不仅在苏联 而且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暴露出来,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如何从 苏联模式中解脱出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曲折的探索时期。
1956年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大量揭发了斯大林的错误,第一次从苏共内部明确提出了改革的任务,并引发了社会主 义国家的改革浪潮。然而苏东各国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积累了许多新 问题。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发展已经长期停滞不前了。于是戈尔巴乔夫提出了 以肯定商品货币关系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然而两年多的改革不仅未能使经济 获得加速发展,反而使经济形势愈加恶化。戈尔巴乔夫认为造成经济恶化的原因不在于 经济改革的失误,而在于长期形成的僵化的政治体制,因此,必须树立新政治思维,加 快政治体制改革。从1988年开始的以公开性和民主化为主的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未能扭 转严重恶化的经济形势,反而使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公开化,使整个国 家从经济危机扩展到政治危机,陷入了全面的社会危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经历 了类似于苏联的社会发展历程,最终也未能形成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显然,斯大林继任后没有沿着列宁的思路从俄国实际出发独立地探索适合俄国特点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没有大力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是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的模式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封闭的环境下靠热情和主 观意志来建设社会主义,这就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陷入 僵局。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还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置了障碍,把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看作是普遍的真理和成功的典范,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这不仅使苏联本国陷入了僵化的教条主义之中,而且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 敢大胆地根据本国的实际,独立自主地思考和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使社会主义国家在思想上普遍丧失了创造性,导致了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的 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苏东国家的解体。由此可见,苏东各国的停滞不前是固守斯 大林模式的必然结果,苏东各国的改革都是在斯大林模式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困境下不 得不采取的措施,苏东国家的最终解体则都是因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所致,事实上本身 就是斯大林模式的解体。总之,斯大林模式必须改革,不改革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了。
三、邓小平理论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反而由于历史的曲折显示出更加灿烂 的光芒。换言之,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中止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所造成的世界社会主义 运动的曲折发展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探索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就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与修正,就是对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而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1、建设社会主义既不能丢马克思主义又要切合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无论如何都要 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是提出基本原则,揭示普遍规律,而并没有规 定不同国家的具体建设道路,何况各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有别,现实中的东方国家 又都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即都没有经过典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 段,都经济文化落后。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低水平的本国实际出发,大力吸收资 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逐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基本思 路。然而,从斯大林开始,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高估本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都未能 对本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判断。邓小平科学总结了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 训,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生产力不发达、各 个方面不完善,尤其是政治经济体制严重僵化,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以此作 为立论的基础,进一步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 革就是解放生产力等一系列论断,从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寻找到 了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以生动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向世人昭示 了这样一条真理:本国特色将是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世界社会主义必将在各具特 色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多种模式中复兴。
2、改革必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列宁晚 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逐步实现了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论述到从经 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出发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转变。然而,后来的领导者斯大林等人仍把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当作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后来的礼会主义改革者也未能彻底 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未能从本国实际出发找到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发展道路。邓小平 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并最终于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从而解决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把人们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既然什么是社会主义搞清楚了,那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邓小平又提出了指导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具体地讲就是要领导和团 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政策是解决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这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思 想对我们的重要启示。然而,多年来,我们并没有深刻领会列宁这一思想,斯大林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窒息了苏联经济,戈尔巴乔夫则认为造成经济恶化的原因不在 于经济改革的失误,而在于长期形成的僵化的政治体制,而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未能扭转 严重恶化的经济形势,反而使整个国家从经济危机扩展到政治危机,陷入了全面的社会 危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不少的弯路,二十几年的政治运动导致中国经济 濒临崩溃的边缘。“文革”结束后,中国不改革、不发展经济就没有出路了,就是死路 一条;中国不仅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且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列宁的伟大之处就 在于他及时地、恰到好处地提出要用新经济政策作为解决当时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政治 问题的重要手段。邓小平的伟大之处也在于他看到经济政策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的重要性,看到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策不但具有经济功能, 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经济政策是解决政治问题的主要手段。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谓政治,就 是四个现代化。”“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 (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195页。)“政治问题要 从经济角度来解决。……所谓政策也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政策。……总之,要用经济办法 解决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 4页、195页。)因此,邓小平的改革毅然从经济体制开始,并引向城市,引向政治体制 ,最终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步伐 ,推动着我国四化大业的早日实现。
试想一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将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社会主义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向往和 追求。这用邓小平的分析来论证最有说服力了。他说:“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 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39页、第321页、第346页、第320页、第225页。)“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 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 页、第321页、第346页、第320页、第225页。)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 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第321页、第346页、第320页、第225页。)“这不但是给占世 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 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39页、第321页、第346页、第320页、第225页。)可以坚信,到21世纪中叶,当中国 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将是一个富强、民 主、文明的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不再是一句空话,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成功必将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 一步复兴!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内在生命活力的体现,是中国共 产党人辛勤探索和勇于创新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新世纪进一 步复兴的航标。
标签:斯大林论文; 新经济政策论文; 经济论文; 列宁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列宁全集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