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武术协会与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研究
金艳 成都体育学院
摘要: 英国武术协会(British Council for Chinese Martial Arts,简称BCCMA)成立于 1973年,是海外最早成立有关中华武术的国家单项体育组织。笔者利用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学之机,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实地考察、深入访谈和文献分析法,前往相关武术文化活动场所,对英武协的相关人员及中华武术习练者进行调研。中华武术随着海外移民迁入传入英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沉淀,已经融入英国社会并与英国本土文化发生融合创新,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有着近 50年历史的英国武术协会恰好是中华武术在英传播的重要见证者和推动者之一,其对中华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积极贡献和相关经验不能忽视,值得研究。对英国武术协会的了解,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华武术在海外传播的“真实的世界”,促进对他者的了解,也为今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传播提供“他者”立场上的参考,以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建设“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中华武术;英国武术协会;国际传播
《2017-2018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指出“谈及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海外受访者首选中餐(52%)、中医药(47%)和武术(44%)”。这无不说明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性符号正在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武术在国际传播中对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促进人文交流、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功能。与此同时,英国作为现代体育的发源地,具有较强的体育文化软实力,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西方大国参与者中的“领跑者”。武术在英国的传播不仅有助于中英两国的人文交流、民心相通,也能促进其与英国现代体育的融合借鉴,进而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服务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战略。
虽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武术国际传播保持关注和热度,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增长,但有关武术在英国传播与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近乎空白。笔者在得到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下,于 2017年3月至 2018年3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为所在课题组所承担的国家社科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华武术文库外译研究”进行相关调研,并与英国本土的武术团体和组织建立较为稳定联系。本文系该课题的延续成果之一,以期通过对英国武术协会(British Council for Chinese Martial Arts,简称 BCCMA)的调查,了解并分析中华武术目前在英国的发展现状,以期为今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一、中华武术传播的研究回顾
中华武术在历史上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而向外传播,但受贸易往来、军事对抗、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一般主要集中于中国的近邻,如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大多可以从到来华访问的外国友人见闻记录和中国移民迁移海外的历史中找到印证。[1]而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国际传播活动大体上始于清末民初。其中 1910年成立的精武体育会和 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对武术的国际传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2-3]特别是中国武术表演团参加 1936年柏林奥运会,“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真正向世界传播的开始。”[4]此时出现了一段“民间武术与国家武术并列发展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开始形成了国家武术完全主导的局面”。[5]成立于 1958年的中国武术协会一直致力于稳步推动建构武术国际传播的国家形象。特别自上世纪 80年代后,中国武术协会不断选派优秀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赴世界各国援外教学,同时积极筹备国际武术组织,使得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不断有新尝试和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沿着体育文化、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的新导向,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传播。[3]
本书对企业管理体系作了全景式的扫描,为体系建设提供了路线图和方案参照。主要内容包括:价值创造活动分类,流程体系架构(从一级流程到三级流程),基于流程分解的组织设计,以及组织单元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上各部分的顺序即为管理体系构建的逻辑。本书借鉴了美的等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吸纳了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整合性、实用性强,内容扎实,干货丰富。读懂本书,基本可以理解整个企业。作者施炜,管理学博士,知名战略管理专家。
与此同时,英国是现代体育运动的诞生地。世界上最早的单项体育组织出现在 19 世纪的英国,因而英国在对体育组织的发展与治理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历史。通常情况下,国家单项体育组织是体育项目的国家最高管理机构,负责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项目推广和发展,同时也随着体育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迁移而不断演进。成立于 1973年的英国武术协会(BCCMA)是获得英国政府官方认证的国家单项体育组织
据 Peter Warr 先生口述和笔者文献检索与整理,他本人自上世纪 70年代起即开始了武术习练和传播,在英国欧洲乃至国际武协担任会员、干事、裁判、教练直到技术委员会主席等职,与中国武协和相关武术院所等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合作与联系,对中国武术在英国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和为武术申请入奥做过多种努力和尝试。Peter Warr 先生早年受其岳父 Chee Soo(在英武术传播的华人先驱,英国功夫协会创始理事)的影响习练武术。在改革开放后又成为来到上海体育学院接受中国武术教练培训的第一批英国人,后来主要师从李德印教授,主专杨氏太极拳的传播和推广,并形成个人的武术成果和教练风格,著有 The Kung Fu Handbook和 DVD教学光碟 Tai Chi Quan(Taijiquan 8 Posture,Yang Style)在欧美乃至全球推广武术功夫的技法,长期组织培训和培养英国本土的武术学员、教练、裁判等。其自1995年担任 BCCMA 的官员及主席以来,Peter Warr 先生一直与中国的武术协会及中国本土武术专家交流合作。由于其长期参加 国际武联各大国际赛事的技术执法和政策商议,在国际武术界对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有独立判断和特殊影响。笔者访问了多位在英华人武术家及华人团体对其推广中华武术的努力和贡献均有赞许,其在中英武术文化交流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不能磨灭。
方案一:采用TI 生产的LDC1000 电感数字转换器[7]。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向PCB 线圈或自制线圈添加交流电,这样线圈周围产生交变电磁场。此时如果金属物体进入电磁场,则在金属物体表面上产生涡流(感应电流)。由于变压器的互感,可以在初级线圈中检测次级线圈的参数(金属物体的涡流效应)。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作为 NGB 的英国武术协会隶属于英国体育文化传媒部(DCSM),并受英国体育理事会(UK Sports Council)和洲际、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EWUF、IWUF)监督,操控该国该项体育管理体系的核心层面,直接服务英国社会与民众。其网站公开的协会宗旨是,“促进中华武术的研究和安全习练,尽可能规范治理不断增长的中华武术俱乐部和机构;协调协助由国家理事机构许可的与中华武术相关的国家和国际机构在英国发展;通过相关法定机构和志愿者机构、新媒体和其他方式为中华武术相关事宜担当咨询;为注册成员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6]此外,2000年以来英国体育文化传媒部颁布了一系列关注公共体育事业和健康促进的多种政策,主张普及运动项目,使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等不同层次的人参与各自喜好的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其中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大重要派别,已于 2011年正式被英国政府列入《英国身体活动指南》的推荐活动之一,以应对英国人身体活动缺乏、易患非传染性疾病和老龄化社会的问题。[8]由此可见中华武术已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融入到英国相关组织机构和社会文化中,并得以朝大众体育和精英体育并行发展,甚至用于健康促进和运动处方干预。
2017年11月5日笔者在“2017年全英太极拳锦标赛”参与调研与考察,结识了英国武术协会的主席Peter Warr 和主要官员、裁判及武术运动员,进行参与式观察。尽管此次比赛参赛选手人数不足 60,但已经是英国武协自国际武联(Inter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简称 IWUF)修订太极拳竞赛规则后,连续举办的第 3 次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并为次年洲际、国际武术赛事选拔本土运动员,组织严谨规范。此后笔者分别于2018年1月8日和 28日在伦敦就中华武术在英国传播与发展的问题与Peter Warr 先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交流。主要访谈专家如表1:
鉴于读者的阅读习惯,小说的形式该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这是译者不得不去考虑的。清末民初之际的译者,为了迁就读者,大多采用归化的方法,人名、地名的归化是常有的事情,更有甚者则利用中国章回体小说去翻译外国的小说,如最早翻译成中文的《英包探勘盗密约案》。译者因为不了解西方侦探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于是将案件的叙述顺序彻底打乱,并用中国传统的顺叙手法去翻译。而程小青在翻译侦探小说《罪数》时,则采用异化的策略——按照西方侦探小说的故事形式和结构去翻译。
三、研究结果
(一)BCCMA 的发展概况及在中华武术传播推广的作用
据Peter Warr 先生的介绍,与英国柔道协会、英国空手道协会等其他武术协会相比,虽然英国武术协会存在历史相对较短,且由于中华武术未能入奥无法获得较大的资金支持,但长期得到英国官方理事会系列认证系统的引导、约束和规范,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对英国多元文化政策下膨胀出来的一些“武术骗子”、“伪大师”、“伪流派”等进行了一系列较为严格的体育治理。此外,中华武术在英国的传入原因众多,与百余年英国与香港保持的特殊殖民关系不无联系。随着国际社会时局变幻,特别是李小龙掀起了“功夫热”,上世纪 70年代不少华人武术家和团体从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东南亚部分国家还有美国来到英国传习中华武术,BCCMA 由此需对留在英国但迁移自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发展起来的多族裔武术派别和团体进行规范引导。BCCMA 首先要求各团体以遵循英国国家理事会基本章程规定、安全保险政策、儿童健康保护、平等尊重地习练方式为主,引导各团体促进中国武术及其他文化内涵在英国民众中的融合融入,且成效日益明显。而他本人长期习练武术而养成的坚毅性格和身体素质,帮助其对抗癌症病痛的经历,也使其从事的中华武术传播融入健康促进的个人情感和价值信念。
笔者利用访学之机,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实地考察、深入访谈和文献分析法,前往相关武术文化活动场所,对英武协的相关人员及中华武术习练者进行调研。
表1
(二)Peter Warr 及其眼中中华武术在英发展的现状
(National Governing Body,简称 NGB),对中华武术在英国的发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6]它以中华武术项目和全面发展的人为载体,从政策上加以约束,从制度上加以规范、从资金上加以支持。通过不同的武术活动和服务,促使中华武术在英国的进一步深入传播与推广。因此,英国武术协会对中华武术在英国的推广和传播有不能忽视的作用和贡献,英国民众对中华武术的体验及对其健身、健心、益群功能的认知与接受,也可以从中可见一斑。
英国武术协会(BCCMA),于 1973年由其前身英国功夫协会(British Kung Fu Council)演变发展至今,是获得英国政府官方认证的国家单项体育组织。[7]最初英国武协是根据英国体育理事会指导原则而成立,之后随着洲际、国际武术组织的成立,很快成为欧洲武术联合会EWUF和国际武术联合会IWUF的会员单位,遵从英国相关安全法律要求,参照 IWUF 的相关规则组织活动,提供社会指导、咨询及赛事组织等。目前全英国 112 家机构协会、武术学校及俱乐部,超过 1 万人,是 BCCMA 认证的注册会员。[6]目前英国武术协会内部理事会成员共 13 人,全部具备严格师承推荐、国际武协认证培训、并熟悉英国体育治理及健康管理政策,同时保留了较强的民间组织性。
(三)中华武术在英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华武术在英传播推广已有一定的历史,虽然受到社会文化差异等现实因素的制约,但得到在英、访英的中华武术教练长期不懈的认真推广和习练,使得中国武术的习练普通人群在英大有增强。随着中英两国友好关系长期深入发展,北京奥运之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体育实力大大改善,加上不断更新拓展的传播手段和渠道,持续升温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也给中国武术在英传播营造了积极良好的发展氛围。与此同时,英国注重利用体育和身体活动促进健康,提高民众身体素质,防病保健,以此减轻政府医疗财政支出,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大量的临床医学研究和完备的教育体系也把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普及到了英国民众的认知和生活习惯中,使得英国民众对包含身体活动、技击防卫和健康养生功能的中华武术抱有较好的接受和认可。据Peter Warr 及其协会成员介绍,英国民众对中国武术,尤其是太极拳和咏春拳的关注热度尤为浓厚。但其个人观点认为,中国武术内涵过于丰富,中国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在本地化和国际化发展中仍极大落后其它武术流派,尤其包括综合格斗(MMA)、日本柔道、巴西柔术、韩国空手道等;中国武术国际竞赛中各类武术奖牌大都被中、俄、美、马来西亚等几个武术强国包揽,武术虽属于世界,但奖牌不属于世界,对调动国际参与者对中国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热情表示一定的遗憾。此外,在英国,中华武术的习练和发展,受到英国教练员条例、安全习练规则、身体触碰原则、非奥运项目缺乏更多资金支持等其他因素制约,在青少年中开展青训培养虽有进展,但仍受限,故而不同于英国其它主流体育项目。在充满竞争又提供包容的英国体育大背景下,BCCMA也面临新老成员的更替,后备人员培养和相关组织管理等问题,将应对时代变化进行适应发展。访谈中,Peter Warr 先生还给笔者介绍了其执掌英武协时对在英中华武术俱乐部、机构等的观察,指出部分在英武术团体仍存在保守的门户意识,不太接受大众武术和竞技武术的现代理念,担心在单纯比武竞技和休闲体育市场竞争中丧失生源和生存基础,不得不形成一定的保护主义,与主张联结、融通、标准化的国际趋势有一定的脱离。他反复重申全英对于武术习练的要求及宗旨以“安全习练、规避运动损伤风险”为主,并承认武术界对于武术申奥有各方利益考量和不同态度,但武术国际化及标准化趋势不可阻挡,武术要在不同国际平台上不断更新和传承需要继续积极尝试和努力探索。可见以他为代表的英国本土武术精英对中华武术的了解和全球视野,以及他们利用自身文化优势改造提取中华武术文化更好适应自身需求的特点。
PLC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简称。其本质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其硬件结构一般与微机相连。它由电源、输入输出接口电路(I/O模块)、存储器、中央处理单元(CPU)等组成。开发PLC的目的是将工业环境中的一个设备的控制转换为工厂过程的自动操作。PLC的特点是体积小,编程容易,装配灵活,并能有效地抗干扰,而且具有很强的可靠性。随着技术的进步,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使PLC程序更加简单。现如今,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会走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只要对PLC的应用性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么将在工业自动化中应用PLC控制技术,使其以后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改进。
四、结论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9]中华武术文化在英国的海外传播经历了百余年的沉淀、吸收、创新、融合,既保留了其特殊的师承及传播方式特点,也已然随着英国及国际社会变迁而有了新的文化形态、内涵及价值取向。英国民众对中华武术的兴趣和接受,主要是作为一种健身保健、社交休闲、精神探索、消费娱乐的需求满足,不同于中国本土意义上的武术。英国民众所认同的中华武术是经过英国人民再生产再创造,且融入当地人日常生活,又充满中国哲学传统和理论内涵的文化他者。以英国武术协会为代表的英国人通过提取中华武术中利己元素,融入自身的社会体系中不断演进,逐渐形成了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真实图景。中华武术的西传并不是单向度的传递,而是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互渗、沟通与理解。[10]以英国武术协会为代表的海外团体在中华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中的特殊作用及贡献不容忽视。保持与海外武术协会和民间团体的交流互鉴,有助于中华武术的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
与此同时BCCMA及其成员从习练武术中了解并接受了中国文化,既与本土民众及主流文化圈有较好的往来联系,也保持了对中国文化的友善亲近和关注,甚至对与中国本土文化保持联系有所向往。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华武术在与他者文化交往中所获的意义和价值,也是英国文化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影响。要促进以中华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不能只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忽视对传入国当地文化规则的了解和尊重,要务求以与传入国民众日常生活保持关联,以武传文、以武健身、以武修身、以武防身,将丰富的中华武术文化内化到目的国的文化结构中,这样才能确保中国文化走出去。随着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无疑有助于中国以更加亲民与灵活的方式,参与到与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民心相通,进一步加快其从向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发展的进程,从而在国际社会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徐春毅.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孟涛,蔡仲林.当代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现状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 (01):15-18.
[3]卢安,姜传银.近代以来武术国际传播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J].体育文化导刊,2017 (01):184-189.
[4]邱丕相.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学刊,2002 (06):59-62.
[5]杨建营,深陷困境的中华武术的发展之路——邱丕相教授学术对话录[J].体育与科学,2018 (04):18-25.
[6]BCCMA.[EB/OL].https://bccma.com/about-us-2.
[7]Ryan,Alexander.Globalisation and the“internal alchemy”in Chinese martial arts:The transmission of Taijiquan to Britain.East Asia Sci.Technol.Soc.:Int.J.2008,2,525-543.
[8]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uk-physical-activity-guidelines.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 12018_2.htm.
[10]龚茂富.东学西渐:美国“康村”武术的海外民族志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 (06):69-73+81.
作者简介: 金艳(1982-),女,汉族,湖南怀化人,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讲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国际体育文化与传播。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华武术文库外译研究”(17BTY034)、成都体育学院骨干教师境外研修计划及科研项目(16YJ13)、四川省教育厅“体育赛事翻译”科研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