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营城市与招商引资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招商引资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如何理解经营城市
在发达国家,经营城市已不是一个新概念,100多年前,就有许多都市名城提出了经营城市的概念,并以此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在我国,自1993年大连明确提出经营城市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实践,经营城市的概念已为人们普遍接受。
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围绕城市的发展重点,把城市中可经营的资源,如土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依附其上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等无形资产,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运作,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广泛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个模式下,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城市资源资本化为着眼点,以社会公共产品实行企业化管理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手段,通过城市资产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二、政府在经营城市中的定位
政府能否准确定位,是能不能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的关键。政府是城市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经营城市是政府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做出战略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形象说法,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活动。因此,在经营城市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理顺各种关系,建立起与市场接轨的体制与机制,具体的运营则应由中介组织和企业承担。
1.城市定位和战略规划。城市定位,就是找准城市的个性、灵魂和理念。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个性、没有灵魂,就没有内涵,没有理念,就谈不到可持续发展。因此,着眼于长远发展战略,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找准城市定位,确定战略规划,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经营城市的关键。
2.布局规划。布局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是建设、管理和经营城市的基本准则,规划也是生产力。要做好经营城市的文章,政府就必须在城市理念和发展战略的统领下,着眼于区域的长远发展,搞好城市的布局与规划。
3.包装推广。城市形象的包装与推广,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没有具体的包装推广,城市就无法识别,而无法识别也就谈不上经营。因此,在经营城市中,政府应当对影响城市品牌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要素,如经营项目、城市文化、城市传统等,做好有足够内涵和产业链支撑的城市形象包装。同时,利用广告、公关、会展、节庆等各种形式,进行立体的整合推广。
4.监督管理。要做好经营城市的文章,一方面,政府应当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进一步加快城市管理立法,修改过时的法规,逐步完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应特别重视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中的执法和监督,加快各种制度建设,保证依法行政,防止徇私枉法、以权代法的行为,保证经营城市的健康顺利进行。
5.组织协调。政府是经营城市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承担着城市的经济、规划、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市政服务、环境保护和交通等诸多城市管理职能。在经营城市中,政府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组织协调、指挥城市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发现城市的问题,参与城市布局规划和包装推广,参与经营城市的实施,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的监督。只有这样,经营城市的文章才能做好、做活。
三、哪些城市资源可以经营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一个区域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经营城市就是要通过市场运作,把历史长期积淀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变成资产。
1.城市土地。从1992年以来,青岛市已经有了经营土地的成功范例:政治、文化中心东移,政府以少量的投资,换来了现代化的东部新区;1998年起,政府以土地置换的方式,仅投资8亿元,就完成了200多万平方米的剩余棚户区改造,不仅节省资金15亿元,而且建成了一批绿地和广场。这些范例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对土地资源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土地的价值,是经营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
2.公用设施。坚持以地聚财,在城市化初期无疑是经营城市的核心和必由之路,然而,就青岛市来说,目前市区已是寸土寸金,可供经营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经营城市的重点应逐步转向城市公用设施以及依附其上的名称、形象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探索投入建设、开发、回报的新路子。把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道路、桥梁、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广场、公园等所有能够经营的城市公用设施全部推向市场,把经营城市的文章做足做好。
3.生态环境。青岛是一个风景秀丽、环境优雅、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既有广阔壮观的海域,有山海滩城一色的美景,有天然的深水良港,还有道教圣地崂山,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将这些环境资源进行整合包装,既能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又能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收入。
4.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城市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特有的品质和内涵。近年来,青岛市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时,一直十分注重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品牌,使这座城市充满了个性和魅力。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青岛市品牌建设的大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尽管政府的引导非常明确,名牌战略的推行也非常尽力,但很多二线企业在理解品牌管理上还存在误区,如有数量可观的广告公司,却鲜有专业的品牌管理和咨询公司;人们都有建设品牌的迫切愿望,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操作;就城市建设的整体品牌意识来说,与上海等城市有着明显的差距,没有苏州外商云集的工业开发区,也没有大连的欧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交相辉映……基于此,在经营城市中,必须既注重打造新的城市品牌,又注重城市品牌和知名度的经营,并通过啤酒节、青交会、家博会、服装展等城市名片的市场化运作,逐步把城市建设的侧重点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5.历史文化。青岛是一座饱受殖民者摧残、又有着光荣传统的城市。青岛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聚集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青岛还是我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城市之一。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对于我们既是资源,更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我们应当借鉴外地的经验,经营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并以此增加城市的韵味。
6.未来资源。目前,有许多资源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如城市垃圾,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了一种资产,而在我们来讲却仍然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再如行道树和绿地,政府每年都要付出数量可观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管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在不少发达国家,目前这些资源已成了投资商投资的热点。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应注意统筹规划,对目前这些虽是包袱,但今后可能成为资本的资源予以充分关注。
四、经营城市的资金从哪里来
前几年,青岛市在积累建设资金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实行土地储备制度,加强特定税费征管等等。除此之外,以下几条筹资途径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目前,青岛市的基础设施大都沿用计划经济的做法,由有关单位无偿使用。在这种体制下,继续依靠政府单一投资,很难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对基础设施进行分类,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有偿使用办法,力求把实物形态转化成价值形态。
2.出让公用设施的所有权、经营权或使用权。要以盘活城市存量资产为着眼点,凡是可以投入市场运营的都应将使用权或经营权推向市场,采取整体出让、出售股份、出让经营管理权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建设资产的效益。
3.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新增的资本,应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混合资本,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放开市场,强化招商引资,大胆引进外资和各种不同成分的资金参予城市建设,并在政策上予以引导鼓励,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4.敢于和善于举债,充分利用信用资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回收期长,但可以恩泽后代,一次投资,长期收益,因此,财政负担不应由一人来承担,对于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资金应通过举债筹集。当然,在举债时,也应把握好尺度,既要改变过去以无债为荣的观念,也不能盲目借贷,留下后遗症,把包袱留给子孙后代。
此外,发行债券、利用信托投资机制也是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方法,应该在经营城市中逐步探讨。
五、经营城市必须强化招商引资
经营城市需要优秀的城市运营商参与,需要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金,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纠正错位、退出越位、补足缺位,将政府招商的重点转到经营城市上来。
1.消除经营城市的思想障碍。要经营城市就必须高层建瓴,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以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为目的,推动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必须消除长期形成的一些思想障碍。一是对经营城市的认识误区。如以偏概全,不能准确理解经营城市的概念,强调环境硬件的打造,忽视软环境的建设,互相模仿、盲目攀比,不能全面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缺乏系统的指导思想和城市竞争意识等;二是“靓女不嫁”的陈腐观念。拿出来招标、拍卖、对外招商的项目,大都是多年积累的老大难、硬骨头,能挣钱的好项目则舍不得经营,其结果丑女嫁不出去,靓女又招不来女婿,全都成了老姑娘;三是首先算计别人能挣多少钱的小农意识。推销项目、招标拍卖、引进资金不是着眼于增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不考虑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而是首先算计别人能挣多少钱,你挣多了我就眼红,要么单方毁约,要么索要好处,要么处处设卡,多方难为,其结果使人望而生畏,败坏了整个投资环境;四是过分强调部门利益的既得利益思想和盲目排外的地方保护主义。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经营城市,首先考虑如何保护本市企业的利益,对与本市企业利益有冲突的项目,不管对城市的发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一概盲目排外,层层设卡,其结果既损害了投资者,又损害了当地经济。
2.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经营城市,需要借助企业和市场的力量,需要优秀的城市运营商和足够的建设资金。为此,必须纠正政府在招商工作中的错位和越位,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招商,把主要精力放到改善投资环境上。努力为经营城市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和公共环境,为中介机构和优秀的城市运营商构筑经营城市的项目、资金、人才和服务平台。
3.创新经营城市的招商引资机制。一是逐步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中介机构运营和重大项目推介招标机制,推动招商工作的市场化运作进程,提高招商成效;二是对重大项目实行主要领导分工负责制。积极推动政府间高层次、宽领域、多方面的联络与接触,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促进活动;三是从强调项目的“可批性”转为“可行性”研究,力求用科学的数据吸引国内外大财团、大公司、大券商、大中介机构和优良基金参与城市经营;四是改变招商体制职能重叠、力量分散的缺陷,不断创新招商理念和招商方式,整合招商力量,拓宽招商领域,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重点抓好一些大项目的引进和开发。
4.改进招商引资方法。一是做好招商项目的概念化设计,对青岛市的地铁、海滨大道、中山路改造等项目进行宏观的、有前瞻性的设计,以此提升城市的品位;二是下大力气抓好宣传推介,要力戒坐等上门的观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举办推介会、洽谈会等形式加大招商宣传的力度;三是做好项目包装,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招商项目,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包装,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四是善于抓住机遇。青岛作为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唯一合作伙伴城市,对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必将大大推动经营城市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