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与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新时期论文,民族精神论文,作用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精神就是民族魂,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最核心的思想观念和最强烈的生活态度的总和。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通过以下五种功能而发挥作用。
一、支撑功能
人总是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的。一个国家要强盛,一个民族要振兴,一个社会要进步,都不可能离开精神支撑。中华民族要站立起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精神支柱作支撑。江泽民同志就曾深刻地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可见,支撑功能是民族精神的首要功能。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支撑、促进中华民族历经风险磨难,饱尝艰辛困苦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力量和不竭源泉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世界历史的发展看,许多强国的崛起,许多国家战胜突发性巨大灾难,使整个民族转危为安,往往都有其民族精神在起支撑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支撑功能是由于它与其他民族精神一样,突出的是民族自主意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自主意识,就会被其他民族所同化、融合,最终导致自己民族的消亡。因为民族自主意识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存在的思想文化前提。”如果一个民族具有民族自主意识,它就会自觉地维护自己民族的独立和存在,不被其他民族所同化、融合。它就能自主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角度看,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利用经济、军事、科技以及传媒手段上的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以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消解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民族精神面临着从对西方文化的感性欣赏向内在理性追求的转变而被削弱的危险。面对严重失衡的国际力量对比,社会主义中国要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重挑战。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于全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如果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而逐渐消解,民族精神就会逐渐衰颓,甚至导致民族衰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民族文化的根。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内容就使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主意识。这种自主自强、自尊自信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层面,是提高到思想体系的民族共同心理,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文化在,民族精神就在,中华民族就会永存。今天,只有以强烈的民族精神为支撑,坚守自己的价值和理性判断,明确自己的使命,坚持文化的民族性、自主性、创新性,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才能支撑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凝聚功能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稳定的精神基础,也是实现支撑民族生存与发展作用的根本途径。这是因为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
首先,民族精神凝聚力功能表现在民族精神对于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中的精神统摄力。一种规模宏大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由于人们的实际利益不同,需要有很强的精神统摄力,才能保证众多的人同心同德和团结奋斗。正是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内核,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在国家和民族多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正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任何自然和社会的敌人不能瓦解我们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使她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缔造了为世人惊叹的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共和国历史上,我们经受住了种种政治、经济风险的重大考验,从容应对国际事务中种种突发事件,实现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取得申办2008年奥运会圆满成功等等。这一切说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凝聚核心,有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任何风浪也冲不垮我们。当前我们正面临一场抗击“非典”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斗中,我们真正体会到民族精神凝聚力是多么不可或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局意识和“严防死守”的责任意识就是精神统摄力的集中体现,只要我们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战胜疫病,取得全胜。
其次,民族精神凝聚力体现在社会力量的整合功能上。在一个国家中,不同社会力量往往是分散存在的,要把分散的社会力量,不同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及取向进行价值整合,使之取得基本一致或服从于同一目标的思想融合的力量,就需要精神凝聚力来完成。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不断增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就需要发挥精神凝聚力在社会力量整合功能上的独特作用。通过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把思想行为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凝聚人心,唤起人们心目中崇高的道德情感,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树立正确而崇高的价值目标,就容易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一致,自觉为实现统一的目标而奋斗。
三、导向功能
民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主观任意的产物,因此,他们一旦形成并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尊奉,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到民族成员的心理、观念之中,成为行动的指南针。中华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是中华民族成员的努力方向。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重德崇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务实致用精神,已成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接受和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它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种价值取向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性,促使人们自觉向善,讲究实际,求真务实,不安于小成,不诱于小利,刚健有为,不断进取,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着追求。
一个社会要发展,总要有崇高精神为导向,任何一个处于前进发展中的民族,它的民族精神都是总结新的实践创造出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的发展。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根据历史发展的各种规律所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就能够成为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导中华民族在追求和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前进。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它反映了当代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信念,是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它成为当前人们各种意识形成的基础和内容,又渗透到人们各种实践活动的领域之中,就将成为中国人民大多数成员的行动指南。
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把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利益和感情紧紧地统一起来,引导本民族人民朝着民族的共同目标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重德崇义、自强不息的精神;勤劳勇敢,务实致用的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这一切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所在。当前要着重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自觉将个人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新时期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规范引导民族成员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导向,为中华民族的全面进步而奋斗。
四、教育教化功能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模式,起到“生活教科书”“精神教科书”的作用,并深深地感染和教育着中华民族的广大成员,此谓民族精神的教育教化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逐利”和“竞争”原则的负面效应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出现一种重物质和硬件,轻伦理和人格的“物欲化”倾向;一种精神流于疲软,言行缺乏理智的“躁动化”倾向;一种政治观、是非观、荣辱观模糊,正义感、责任感淡化的“淡漠化”倾向;还有一种崇尚不文明,甚至反文明的“粗俗化”倾向。有人将当前的卑俗萎靡之风概括为“贪、假、黑、奢、冷、躁、混、愚、溺、荒”十个字。令人忧虑的是,种种迹象表明我们业已造就的伟大民族精神正在萎缩,人们的道德观念、理想、信念及善恶标准受到挑战和冲击,导致精神困惑和迷惘,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混乱。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学者这样说过:“现在中国一些人最缺乏的不是货币,不是彩电,不是煤炭,不是粮食,而是昂扬的民族精神。”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对此,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已敏锐地观察到,所以特别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要培育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并指出如果风气坏下去,我们就有走到“邪路”上去的危险。江泽民同志也指明:“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对党的信任,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因为理想、信念、精神能成为强大的驱动力,能成为伟大事业的凝聚力,能成为各种行为的约束力,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品格形成的巨大塑造力。所以,在当前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教化功能,积极主动适应情况的变化,通过教育、启发、引导、比较等手段使社会成员能辨别真伪,区分良莠,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所以说,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全民的精神支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系统工程。
五、激励功能
民族精神不仅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而且具有强烈的激励和凝聚等情绪感染力,可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成为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
所谓激励就是感召力、推动力,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激励人们为着崇高的目标而奋斗、拼搏。激励主要是一种人格示范力,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具有崇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价值传统。中国历史上无数民族英雄,大都是这种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人格典范,正是这些民族英雄及其模范行为所昭示的价值观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完成时代任务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所涌现出来的无数英雄人物,作为这种精神的人格代表,具有极强的精神感召力。当前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邓练贤、叶欣、姜素椿、李晓红等优秀的中华儿女再一次书写了实践“三个代表”,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赞歌。充分利用这种精神资源,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推动力,是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目的。
今天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十六大报告冷静地告诫大家: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必然要求我们受到“自强不息”“刚韧稳进”等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激励。历史上,中华民族曾历经磨难,饱受内忧外患,这使仁人志士时常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人民疾苦、国家安危、民族存亡深切关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一肩担尽古今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是维系民族成员的情感纽带,是对民族向心力的无形激励,激发了仁人志士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献身勇气。如今,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但也要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两个务必”,为社会的繁荣、民族的昌盛,把危机感、紧迫感化为民族的责任感,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励下,面对挑战奋勇向前。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支撑、凝聚、导向、教育、激励等五种类型的功能作用。这五种功能可以汇集成对人心的维系力和对人心的感召力双重社会功能。强化这两方面的功能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民族精神内化为民族发展的动力,内化到民族品格中去,锻造出整个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脊梁,推动国家民族的全面进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