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桂文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小学
摘要:建构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共同体,激励师生,乃至家长主动参与活动,有利于建立新的同侪社交群体,有利于促进道德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教学规划中的价值实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 同侪 家长 教师 共同体
一年级的学生处于他律阶段,其道德认知和道德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愿意积极适应新生活,对学生身份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学生如何更好、更快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与同学群体呢?建构课程活动共同体有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尽快认识、熟悉,帮助刚入学的学生顺利适应新生活。低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指出:"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建构,而不是依赖老师的直接传授。"[1]道德与法治的课堂表现形式是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共同体,是指在相同的活动目标下,激励师生,乃至家长主动参与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获得"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道德实践。在一年级伊始就主动地、有计划地建构课程活动共同体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真实的、有效的、愉悦的道德体验,解决幼小过渡期间面临的成长问题,形成自信向上,与人为善的良好品格。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是"适应新生活",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由《开开心心上学去》《拉拉手,交朋友》《我认识您了》《上学路上》四课组成,笔者将以之为例,谈谈建构课程活动共同体对道德与法治的教与学的作用。
一、课堂活动共同体有利于建立新的同侪社交群体
我国心理学家沈德立认为一年级上半学期的小学生处于孤立期,该时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2]针对学生开始上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拉拉手,交朋友》从学生建立新的同侪社交群体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学会与同伴交往,扩大交往面,体会交往的快乐。笔者设计《拉拉手,交朋友》的教学活动时,通过建构多个课堂活动共同体,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破冰",形成同侪群体的教育力量。
1.卡通人物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由于学生刚踏入小学,无论对学校环境,还是老师、同伴都没有完全熟悉起来。因此笔者选择了学生在幼儿园里非常熟悉的人物形象--巧虎参与课堂活动,并贯穿课堂始终:
上课一开始,巧虎向学生打招呼:"小朋友们好,我是巧虎。你们愿意跟我交朋友吗?"接着,笔者以两个主角为巧虎的视频,指导学生获得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在新环境中与人交往,并对新生活产生认同感和愉悦感。最后,以巧虎的音频为结尾,希望学生珍惜六年的同窗时光,好好相处,成为好朋友。
2.学生与学生之间建构活动共同体。鲁洁教授曾经说过,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能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笔者在前置性作业--制作名片卡时,告诉学生它是我们课堂交上朋友的"法宝"。学生对制作名片卡跃跃欲试,充满期待。然而班里有一个小姑娘,很担忧:"我交不上朋友怎么办?" 她非常渴望融入到集体,但是她不确定在未来的学习活动中能否交到朋友。
笔者因此设计了一个"破冰"游戏活动--找朋友。游戏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播放学生前置性作业《我的名片卡》,屏幕上出现了哪个小朋友的名字哪个小朋友就站起来,其他小朋友轻轻地喊一喊他的名字。学生看到自己的名片卡、伙伴的名片卡在屏幕上出现的时候,热情地呼唤小朋友的名字,打破了交往的"坚冰",为学生交新朋友做好铺垫。接着,教师拿出自己的名片卡示范交朋友的方法。最后,在《找朋友》的音乐中,学生愉快地、自由地离开位置主动与人交往,都结交了新朋友。学生在找朋友的活动中体验到班级生活的快乐,体验到作为集体生活中一员的快乐。
二、家校合作共同体有利于促进道德教育生活化
21世纪的学校,不但是儿童们共同学习的学校,而且是教师、家长共同学习的学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在执教《上学路上》时,通过画一画"我的上学路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多次参与学习和合作,构建了具有生活性、协同性、反思性的活动共同体,通过观察、讨论、交流,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提高了安全意识。
课堂上,教师示范画了从家里到学校的上班路线图。然后布置学生观察上学路线,并画下来。起初,笔者将学生交回来的路线图分为家长包办型、独立自主型、亲子合作-互动型三种评价,但是转而一想,这种评价带有较强的情感因素,对一年级的学生与家长来说,不能起到鼓励的作用。因此,笔者将学生的路线图分为快乐型(图1)、线条型(图2)、清晰型(图3)、学习型(图4),课堂上组织学生互相欣赏,互相交流。课后通过家长Q群,组织家长与家长的欣赏、互学;家长指导下,与孩子一起评价伙伴的作品,反思自己的作品。上学路上的交通信号灯、斑马线、超市、大树等进入观察视线,学生的上学路成了学习场域。在愉悦的学习经历中,学生获得交通安全知识,获得环境美化生活的认知,获得上学路上一路欢声笑语的积极情感等。
(图1:快乐型) (图2:快乐型)
(图3:清晰型) (图4:学习型)
三、教研活动共同体有利于教学规划中的价值实现
教学规划是指某一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的总体统筹、设计和安排,是寻求适切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课型搭配来提升学科本体价值的过程。[4]精准的教学规划是提升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然而,现阶段,教师却面临"职业角色迷失"的问题。据调查发现,道德与法治教师职业认同感不足,小学阶段的多数教师本身就处于"兼职"状态,在缺乏学科自信、倦怠等情绪影响下,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不高。与此同时,新教材的使用所引发的课程教学变革,迫切需要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动者。[5]建构教研活动共同体,有利于教师之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难点共同突破,在开放互动、协作发展的活动中,最大限度避开道德与法治教师"兼职"带来的负面影响,明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成为活动的引导者,从而实现活动目标。
1.组建教研互动平台。教研互动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有相关的教研制度,有共同的研究的主题,教师负责不同的、但是指向研究主题的任务,通过课堂活动实施教学规划,教研活动共同体可以从教学计划、课例观摩、教学辅助、课后反思等几方面开展互动,互动可以是现场活动,也可以是通过QQ、微信等平台互动,形成成熟的教学规划,发挥卓越教师的优势,促进教研共同体的整体进步。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课的教学设计、课件、视频资源、教具、教学反思等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已经形成教学资源包,为今后的活动开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可借鉴的、甚至可以直接使用的载体。第二单元的研讨,依然可以如此开展活动,每个教师负责自己的任务,或者轮流承担不同的任务。依次类推,实现教育实践与资源共享有效融合,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2.建立基于网络研学。教研活动共同体的建构不囿于校内,区域内的教师都可以成为共同体的一员。广州市品德学科的品牌活动"一课两讲"、东莞市的"双师教学",无不体现在教学目标一致性之下,课堂精彩活动的不同呈现。通过互联网直播,让不同城市的教师同享课例观摩。课后,授课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视频资源等通过微信公共号,设置可供下载的二维码分享给有需要的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等也有很多教学资源可以下载。教师通过研学,根据具体的学情、学校特色、社区特色调整教学规划,在共性交流中,获得个体的长足发展,从研究型教师转向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2]沈德立.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0.
[3]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4.
[4]钟启泉 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1.
[5]黄纶田,左璜,罗羽乔,魏国武. 广州市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研究[J]. 中小学德育, 2019(5):70-74.
论文作者:熊桂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共同体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家长论文; 笔者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