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论文_张全安

湘潭市中心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92例,按照数字奇偶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结果:观察组肿瘤切除率100%高于对照组肿瘤切除率67.39%,术中出血率4.23%、术中穿孔率2.17%低于对照组36.96%、23.92%,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临床价值高。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下套扎术;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为消化系统性叶源性肿瘤[1]。通常较小体积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而当肿瘤生长后,肿瘤体积不断增加,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肿瘤转移、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对于较大体积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手术是临床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微创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手术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术式,并取得显著效果。我院根据多年经验,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就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其结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92例,患者肿瘤位于固有肌层,肿瘤直径低于2.0cm;患者无既往手术史;患者参与研究前,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胃镜与内镜检查禁忌证、胃部夹杂症患者;剔除中途退出研究者;医院医学伦理会对研究审批通过;按照数字奇偶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0-65岁,平均(46.20±8.2)岁;肿瘤直径:0.5-2.0cm,平均(0.76±0.16)cm;胃底肿瘤患者23例,胃体肿瘤患者16例,胃窦肿瘤患者7例;对照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0-65岁,平均(46.41±8.32)岁;肿瘤直径:0.5-2.0cm,平均(0.78±0.15)cm;胃底肿瘤患者22例,胃体肿瘤患者15例,胃窦肿瘤患者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差异无明显性,具均衡性(P>0.05),可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患者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术前准备,明确肿瘤位置,纵形切开肿瘤上层黏膜,从病灶远端到近端进行切开,充分暴露肿瘤,顺着两侧剥离。采取去甲肾上腺素喷洒在创面,彻底止血,留取切除组织行病理检查。

观察组: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患者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术前准备,先行内镜下套扎术。在胃镜顶端安装套扎器,插入胃镜至病变位置,对准病灶部位吸引。待病变侵入透明帽后维持吸引,持续30s,取助皮圈套扎肿瘤。病灶结扎后,待病变隆起呈紫色球形,以针形切开刀对套扎部位黏膜近端、远端纵行切开,皮圈收紧后,诱导病灶突向腔内。若病变未见红色征象,缓慢转动胃镜并吸引,待病变完全套扎侵入透明帽后,至病变红色征象后维持吸引,维持30s。解除套扎,以针形刀对突出病灶后切开,并剥离黏膜。待病变完全剥离后,固定标本,送检。随后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美蓝染色,内镜下确定病变位置,详细标明病变黏膜切除范围、边缘,针形刀切开黏膜并剥离,去甲肾上腺素喷洒在创面,彻底止血,留取切除组织行病理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内数据。计量数据呈均数标准差()表示,采取独立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呈百分比率表示,采取x2检验,当P<0.05时,说明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比较

观察组肿瘤切除率100%(46/46),对照组肿瘤切除率67.39%(31/46),数据有统计学意义(x2=15.612,P=0.0000)。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3.57±1.20)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5.16±1.12)d,数据有统计学意义(t=6.570,P=0.000)。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率4.23%、术中穿孔率2.17%低于对照组36.96%、23.92%,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率占到消化道肿瘤发生率中2.0%,通常胃肠道间质瘤性质与肿瘤直径关系密切,若胃肠道间质瘤直径越宽,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程度明显提高[2]。手术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常用手段,尤其是随着微创技术发展,内镜手术成为临床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案。内镜治疗,手术创伤轻,术后痛苦轻,手术时间短,多数患者及医生均能接受。但内镜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时,采取单一手术方案,术中若未彻底切除,肿瘤残留,无法确定切缘阴性;术中切除过程中致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致肿瘤细胞播散,影响患者治疗效果[3]。因此内镜下结合方案,成为临床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研究方向。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胃肠道间质瘤常用治疗方案,确定病变位置,完整剥离病变,具显著效果[4]。但单纯手术治疗,术中需高度警惕穿孔、出血情况。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患者出血发生率36.96%、穿孔率23.92%,患者术中肿瘤切除率67.39%。因此,单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术中会出现出血、穿孔等情况,且单独手术,肿瘤切除率较低,临床多结合其他手术方案治疗。

内镜下套扎术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治疗,在内镜下套扎术的应用,对病灶部位以橡皮圈套扎,采取一定负压力吸引,使病变组织能完全吸入透明帽,以此完全切除肿瘤;通过结合黏膜剥离术,纵向切开肿瘤上层黏膜,充分暴露肌层病灶,在病变两侧行黏膜剥离,以此完整切除肿瘤,提高患者肿瘤切除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肿瘤切除率100%,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内镜下套扎术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应用,能提高患者肿瘤切除率。内镜下套扎术的应用,套皮圈结扎,能有效闭合穿孔,同时套扎术的使用,充分暴露肿瘤,有效结扎肿瘤基底部,以此阻断血流供应,减少术中出血的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率4.23%、术中穿孔率2.17%,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看出,内镜下套扎术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应用能减少患者术中出血、穿孔的发生,并能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同时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康复速度明显加快。

总而言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李茂林. 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观察[J]. 微创医学,2016,11(1):97-98.

[2]王晓凡,李峥,高山,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前内镜超声标准超声探头检查避免微探头对食管胃间质瘤大小的误判[J]. 胃肠病学,2017,22(2):70-74.

[3]田野,李学良. 超声内镜对胃粘膜下间质瘤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的安全性预测[J]. 中国临床研究,2016,29(11):1495-1497.

[4]谢德金,王小忠,孙晓丹,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9):1199-1200.

论文作者:张全安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  ;  ;  ;  ;  ;  ;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论文_张全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