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我国农业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4)12-0042-03
一、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分析
(一)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松散的组织结构
我国原有的科技体制是实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和单一的计划调节,这种体制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着两个弊端:科技与经济脱节和科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采取科技经费国家拨,科技人员上级调,任务政府给,有了成果上级推广,一包到底的做法,必然造成科技人员有了实验室成果就算完成任务,在生产上起什么作用却被忽视的局面,这就缺乏推动科技面向经济的机制。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总体上仍然呈现出政府主体型格局,而政府主体型创新体系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逐级分层配置资源的,难以避免小而全和结构雷同问题。由于学科划分过细,因而使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结构松散。传统的科技体制造成研发项目多头下达,财政、科技、农业等部门都有相应的项目审批权,由此往往导致有限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配置,难以形成拳头优势。
(二)激励机制错位
尽管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科研体系,但激励机制的学术化而非实用化导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供给方激励主要是通过农业科技计划和奖励制度来实现的,这种激励制度存在两个方面的分离:其一,科研活动的资助与成果的使用相分离;其二,科研与推广的收益与成本相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申请课题能否立项主要取决于科研经费分配主管机构确定的分配依据或有关专家对课题申请书质量的评审,而专家或主管机构对技术需求信息的了解程度并不一定多于课题申请人,这样一来,技术的需求程度也就难以成为课题立项最重要的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获准立项本身能带来许多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同时,获得立项资助的成本相对较低,这样,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具有追求课题经费的强劲动力。上述制度安排缺陷,必然诱导科研人员围绕课题搞科研,一切为了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和政府奖励而开展研发活动,致使大量的科研成果在立项之初就脱离生产实际,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诱导机制缺乏
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农业科技创新的市场激励机制和诱导机制尚未形成。我国农业仍然是以农户为单位的最原始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合作组织化程度较低,现有的一些专业性农民协会大多以营销为主,缺乏与技术创新者的沟通与交流,难以形成对科技管理者和技术创新者的诱导,技术创新者与技术使用者的相对独立也是技术创新者不能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进行选题立项的原因之一。
(四)科技资源分配失衡,科技投入不足
当前,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分配仍然是以产中环节(特别是种植业)为重点,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则严重不足。在科技投入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投入占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绝大部分,投资渠道单一,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仅占整个国家科研经费的3%~4%,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0%。由于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有限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稳定队伍,因而难以集中起来达到支持农业科技实现突破性创新的有效规模。
(五)农业技术传播不畅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总体上以政府推广部门为载体,以行政推广为主要手段。农业推广组织的结构是从中央到省、市、县、乡纵向设置,其重点是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但不管是从人员的数量上看,还是从人员的素质上看,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倒三角”结构,即越是上层机构,其工作条件与人员配备越完善,而越是基层的与农民打交道的机构,其工作条件和人员配备与实际所需相差越远。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成本高,使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成本提高,加上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另外,大众传媒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偏僻的农村地区的普及率低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建立纵向一体化的公共技术创新体系
1.建立按生态区域和专业学科划分的自上而下、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协作运行的网络化农业公共技术创新体系。一体化公共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避免行政分割和多头管理,形成一个适应全国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要求的网络化农业科技发展格局,以及财政投入的集中管理和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小而全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政府部门对农业科研发展的宏观调整和加强短缺技术、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为加快农业精尖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诱导机制;可以使科研、推广和应用三个环节高度紧密结合,使供给适应需求,需求刺激供给,形成一个技术供求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减少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提高科研成果的推广效率,进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在公共技术创新体系内建立不同类型农业科技创新载体运行模式。根据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所要承担的任务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建立原始性技术创新载体、技术转化应用载体和技术传播载体。(1)原始性技术创新型载体的建设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造就一支科技创新队伍为目标,采取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经费三位一体措施,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能够解决我国重大农业科技问题,跟踪世界学科前沿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2)技术转化应用载体的建设要理顺现有推广体系内、外部关系,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主体作用和关联作用,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应实行双轨制:一是将主要从事农业科技开发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为农业科技企业。二是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作为政府公共技术提供者从事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除要实现产品创新外,还要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善农业工艺方法,兴建农田基本设施,获取优质的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用资金、土地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等。县一级要逐步成为融农业信息集散、农业技术推广、农技人员培训、农业生产资料于一体的体系龙头。乡一级要建设多功能的农技推广机构,即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技推广和经营管理队伍,有一个与农民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各地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应从社会、经济、政治、技术和生态多角度出发,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农村资源特点和优势以及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客观需求,设计并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切实可行的推广工作目标。(3)技术传播载体的建立应以农民最大限度地接受新技术为基础。第一,组织创新。现有众多的小规模农民科技组织走向联合,建立适应农业集约型增长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带动力和辐射力强的大规模的农民技术经济服务合作组织是发展的方向。第二,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农民科技服务组织发展的前提和灵魂。因此,在加强与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联系的同时,充分把握科技体制改革这一时机,广泛吸纳技术人才、引进成果,逐步提高自主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第三,增强开拓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农民科技组织将技术引入生产中,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的产品销售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农民科技服务组织必须能担负两头,成为农民与市场、科技与经济连结的桥梁和纽带。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和扶持农民技术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其尽快形成对技术创新者的有效诱导。
(二)建立与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和项目管理制
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是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科技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在于,在诸种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起决定作用,保证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因此,要激发起拥有人力资本的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设计出一种适当的制度安排,为人力资本所有者提供足够的激励。
改革现有的科研单位或企业提出项目申请,获得立项后又由自己承担完成的科研项目立项模式,针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或当地重点发展的农业技术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充分利用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对已立项的科技项目要实行全程跟踪的项目管理制度,确保中标项目按期完成。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实行首席科学家制度,在科研院所内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竞争机制,实行“按岗定酬,按绩效取酬”,拉开收入差距。转为科技型企业的科研院所,要引导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评估制度,科学评估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开发价值。引导建立由多方人员组成的职业性社会中介咨询评估机构,客观公正地评估成果的各项价值、有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
(三)开辟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资金是农业发展的血液,对农业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资金显得尤其重要。建立适应农业发展要求的风险投资体制是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的关键。而建立风险投资体制的关键是要有一个高效的风险投资退出市场和一个能积极引导风险投资投入农业科技发展的政府及相关政策。因此,培育我国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市场,关键在于培育风险投资主体,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发挥市场调节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才能吸引更多的风险资金投入农业生产领域和保证投资机制的正常运行。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要把积极支持农业技术产业化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制定相应的金融支持措施,推动信贷向农业科技产业化项目倾斜。
(四)培育农业技术中介组织,使其成为技术传播的载体
要克服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实现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让农业技术供需之间顺畅沟通,首先要培育技术市场,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市场法规,使农业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流通。其次要培养和发展农业技术中介组织。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提供信息、咨询、评估、中介、法律等服务,能减少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技术交易的成功率,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纽带。一方面中介机构通过认真评估和筛选农业高新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的质量;另一方面,中介机构比较了解农民的愿望,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供给意愿”和“需求意愿”的对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首先要尽快制定关于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法规,规范其行为,加强管理,打击伪劣产品及坑农害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要促进中介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鼓励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海”创办这类机构,扶持民营中介机构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