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动因、问题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出路论文,层次论文,本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4)0020-0014-05 随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如何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近期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到2020年,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确定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决定》还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同时确定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种教育类型。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分析研究。 一、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动因 1.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动力需求之源 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经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产生,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高移到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是20世纪后期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起飞阶段。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35 822.76亿元,人均GDP达到10 541.97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519 470.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 459.47元。2012年分别是2003年的3.82倍和3.65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进行了大的调整,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2 373.63亿元、235 161.99亿元、231 934.48亿元,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7%、48.7%、45.6%。[1]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增,而当前职业教育却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技术工人1.2亿人,其中初级工占60%,中级技工占35%,高级工占3.5%,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5%。[2]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0%~50%),大量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缺口成为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的主要“瓶颈”。因技术进步而同步提升的技术及技能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一种有着遵循自身规律的递升发展时空的教育[3]。技术的进步致使许多工作岗位的“知能”内涵更为丰富,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专科层次的技能人才已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技术步伐。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缺口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外部推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具备高度成长性的体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应该有初等、中等、高等不同层次,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有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层次。[5]以往,由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认识等方面的限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限于专科层次,这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整。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指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育部亦将“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纳入2014年工作重点。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被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专项规划。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与普通教育相融合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和发展方向。当前,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研究,如招生制度的改革、“3+4”“3+2”“5+2”等学制模式的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等。 3.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在必然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复杂的社会和分化的经济市场显示出种类繁多的需求,这些需求恐怕是单独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所不能满足的,所以需要多样化[6]。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不合理已经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的高校都朝着学术型、综合型大学目标发展,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困难。今年将有727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市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又得不到满足,出现“用工荒”的情况。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中级以上技工的供求倍率一般在1.3~1.4之间,短缺程度严重的地区高达1.6,全国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 200万人到3 300万人之间。[7]大学毕业生“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现象明显。 此外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获得文凭已不是人们的唯一求学目标,更多的人开始注重未来的职业发展、个人能力的提升等。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1年公布了一个数据,“中国每年有50万名大学生辍学”,不管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但大学生辍学现象确实存在。此外,每年还有不少的本科生、企业青年等插班到高职院校学习。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插班生”人数逐年增多,目前在校的近400人,仅2013年学校接纳的就有160多人。[8]因此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快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二、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传统观念影响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可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高等教育类型的划分。它不但涉及国家教育管理体制调整、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等制度层面的重新构建,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大变革。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很大程度上制约甚至决定制度体系生成的方向、程度与水平,影响教育主体的自我定位与办学行为。[9]传统的“重学轻术”、“重普教轻职教”等思想不仅影响着政府决策部门,也影响着高校领导,更影响着人民群众。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从政策制定、经费支持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都不如普通高等教育;部分高校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奋力加入“学术型”高校行列,一些具有应用技术特色的院校,也始终不愿明确承认“高职”培养特色,生怕站在“高职”队列就遭歧视。应届生在报考院校时,能上普通学校绝不上职业学校,有的即使选择复读再次去挤那个独木桥,也不愿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传统观念的影响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观念背后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差距。在用人机制上,政府和社会尚未给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待遇、职称、职务等方面仍存在政策性歧视。如果国家从上打下的不能打开传统观念的桎梏,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也势必会影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2.国家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的欠缺是阻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在一个不平等的体系中,处于劣势、有种被剥夺感的一方自然会参照具有优势、受欢迎一方的情况来调整自身目标”[10]。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制度还未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确立,部分条件好的高职院校升格成为本科后,纷纷丢弃职业教育特色,按照普通本科学校的要求规范自身的教学及管理,努力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流失,规模萎缩。为此,为扭转职教资源流失的局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提出“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使得职业教育成为“断头教育”,限制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 管理体制归属不清。当前我国还没有一所官方认可的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许多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被浓厚的学术氛围笼罩着,看不清自己的办学定位和方向,发挥不出自己最大的教育功能。在2011年初,教育部在学校管理体制调整过程中,把高职高专处、继续教育处划归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司,而应用型本科则未作调整。由此可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似乎对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还未作明确思考和安排。尽管当前地方新建本科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试点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及高等专科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当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本科)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中职)和高等专科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专科)毕业生的继续升学渠道没有打通,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衔接不上,即使有少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进入本科层次继续深造,也不能在本领域进行很好的学习与深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机制还未建立,致使有不少普通高校大学生想学习职业教育无门,只能辍学进入高职专科学习。 3.人才培养不能紧贴市场需求降低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任何现实的教育的理想形态,都应该是实现其终极目的的一个暂时性、阶段性环节。”[11]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还应是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兼顾个人的成长需求。为实现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我国一直倡导产学研合作,也出台了不少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但大多都是鼓励性的,刚性约束不强,实施细则缺乏可操作性。传统的“等、靠、要”思想影响高校寻求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调查显示超过60%的高校认为“缺少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是制约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12]政策法规固然重要,但高校缺乏主动性也是关键因素。据一项研究“广州市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愿的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13],76.2%的企业与职业院校没有任何合作,但在这些没有合作的企业中,有63.5%的企业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对企业来说,利益最大化是其追求目标,实施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之一,但企业发展、企业形象、生产效率也是企业所注重的重要方面,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追求则成为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最大动力。部分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力不足、实习指导教师能力不强、实习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设备消耗问题、责任问题等风险也降低了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度。一些企业对实习生缺乏人性化管理,不够重视,引起实习生、家长、校方的不满,影响实习质量。我国现有的产学研合作中,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短,且多为参观实习,不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与市场和企业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降低了职业教育吸引力。 三、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 1.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促进职业教育内部衔接 首先,确定应用技术大学的职业教育属性。当前,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进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作为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确定应用技术大学的职业教育属性,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制定院校设置标准、专业标准、教学水平评估标准、科研考核标准、教师标准、经费配给标准等,真正落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 其次,制定高职本科与中职和高职专科的专业设置对接目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需求预测,设置专业,制定高职本科的专业目录,使得高职本科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紧贴市场需求。高职本科的专业设置主要是面向某一岗位群而设置的,而中职和高职专科的专业设置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岗位或职业而设置的,尤其是中职。因此在制定高职本科与中职和高职专科专业对接目录时,应充分考虑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专业设置的不同特点,高职本科的某一专业可与中职和高职专科的多个专业进行对接,其所对接的专业可有交叉,这样既增加了中职和高职专科毕业生报考高职本科专业的选择性,又扩大了高职本科的招生范围。 最后,建立高职本科与中职和高职专科课程体系的衔接机制。高职本科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而中职和高职专科则比较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主体,为使高职本科与中职和高职专科的课程更好的衔接,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做法是在中职和高职专科增设一些综合类的选修课程,兼顾部分学生的升学需求。此选修课程是根据中高职专业对接目录,将同类或相近专业的一些理论基础性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合并部分课程或内容,增加难度,形成综合交叉课程,满足学生进一步进修深造的需要。 2.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合是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内容。首先,应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当前,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是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院校生源比例不足5%。现存的考试招生制度不利于个人的职业成长,阻碍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有悖于终身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应扩大招生范围,使得达到招生要求的中职毕业生、高职专科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均有资格报名参加普通本科和高职本科的招生考试,取消分批次招生,鼓励各校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招生。此外,还应树立多元的价值观,改革考试制度,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实行多元化的入学方式。实行:“文化+技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推荐、甄选等多元化的入学方式。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性人才的高考两种高考模式,一些省市已展开试点工作。这一探索为我们打开了多元化入学的大门。 其次,适度发展第四级教育。第四级教育起到教育转换的作用,发展第四级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和衔接不畅的问题。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修订版)为发展依据,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优势,发展第四级教育。扩大服务领域,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升学机会,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中职毕业生可通过第四级教育培训,提高基础能力,达到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要求,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普通高中毕业生可通过第四级教育培训,学习专业技能知识,达到高等职业院校入学要求,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通过第四级教育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转换。如下图。 3.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人才培养一体化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水平,贴近市场需求,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 首先,应发挥中央政府统筹作用,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规范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与监督,促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度化。如:确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14]明确规定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各级政府、高校、企业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保障高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以高校为重点,通过财政、项目等政策支持提高本科院校的积极主动性;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大型企业发挥示范作用;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院校课程内容改革。 其次,地方政府制定区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措施落实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高职本科多属于地方性高校,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出台因地制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措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使校企深度合作。如:分学校、分专业制定实习方案;地方政府要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高职本科可及时调整专业,改革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现实需求零对接;关注中小企业,成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中心,为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进行指导和服务;重视发展高职本科的应用技术研究水平。高职本科的科研基础较为薄弱,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等方面高职本科无法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其可将应用技术研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如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等。 再次,提高高职本科的认识,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高职本科与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教育责任是不等同的,高职本科应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得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零对接。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成立由学生、家长、高校、企业等组成的“实习生管理委员会”,负责实习生实习期间的相关事宜。 收稿日期:2014-5-22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因、问题与出路_职业教育论文
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因、问题与出路_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