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媒体论文,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主要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这个观点今天似乎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突飞猛进,教学上运用电教设备的机会也不断地增多。40分钟的一堂课,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间高达30分钟。于是,又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一门技术,因为电教设备的广泛运用已经使教学的过程表现为程式化,教师无非是充当着一个机器操作者的角色而已。
我认为这种看法无疑是走向了极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教学的灵魂,任何先进的教学设备都不可能取替它,而只能够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正如摄影家常说的那样:“教会你按下快门,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那是技术;而你要学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从什么角度对准什么人按下快门,那恐怕一辈子也学不完,因为这是艺术。”同样的道理,在教学中展示幻灯片、播放录像片并不困难,困难就在于你在什么时候展示、播放,结合什么问题来展示、播放。
在中学教学中,历史科是电教软件最为丰富的一个学科,但不少教师仅仅满足于大量地使用这些软件,而较少研究怎样才能够更高效地运用它们。我认为,只有当历史的电教软件与历史的学科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运用的时候,才可以达到多媒体教学的最佳效果。一般说来,历史的学科问题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接受媒体;二是从媒体中引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三是问题与媒体结合,促成学生的知识迁移。以下便以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的内容为例,分别说明这三方面的操作过程。
一、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接受媒体
例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问: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哪一年?
答:1894年。
问:战争结束后中日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
答:中日《马关条约》。
问:请翻开课本,朗读一下《马关条约》最后一项的内容。
答: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问:请同学们注意,开设工厂,是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一种形式,也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种新形式。那么,甲午中日战争之前,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又是什么呢?
答:商品输出。
问:非常正确。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有什么不同?除了开设工厂以外,资本输出还包含什么内容?为什么说资本输出更加有利于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经济?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下面一段录像片。
播放录像片。内容略。
简评: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做中国的债主,展开了资本输出的剧烈竞争。这一节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形式多样,表面上又与今天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要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利用录像资料片,让学生先从形象思维入手,取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好方法,但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录像片非常之重要,因为对资本输出的深入、正确把握,最终还必须依靠理论思维,所以,观看录像片绝不是单纯为了寻找感官上的刺激,而是为了不断地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2:《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问:上节课我们讲了护国运动。同学们回想一下,为什么叫“护国运动”呢?“国”是什么意思?
答:……
问:同学们首先回想一下,当时梁启超写了一篇什么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
答:《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问:对了。国就是国家体制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政体”。袁世凯要当皇帝,就要改变政体,改变辛亥革命所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护国运动最后是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在形式上,大家注意,只是在形式上恢复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体,但在实质上并没有达到目的,中国又陷入了军阀割剧的局面之中,中国为什么会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呢?
答:这是因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
问: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诱因,但我们还必须从军阀身上寻找更深层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去观看一段录像片。第一,军阀是不是地主?第二,军阀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有没有联系?
播放录像片。内容略。
简评:该内容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认识到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同时也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军阀的这个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所决定的。该问题设计考虑到两方面情况:第一,贯彻循序渐进原则,问题由浅入深地提出、解答;第二,就目前的历史软件来看,大多数是属于介绍性的,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并不多,因此所提出的问题应该配合教学软件的内容,不宜片面拔高。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的探讨,还有待于观看录像片后由教师引导启发去解答。
二、怎样从媒体中引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例1:《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
播放录像片。主要内容:武昌起义爆发的前后经过,其中有一镜头为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耀武扬威。
问:从录像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的军舰马上开进了武汉的江面。然而,大的军事冲突并没有爆发。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态度真是令人寻味。我们不妨首先回顾一下近代中国的历次人民斗争中,资本主义列强是抱什么态度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资本主义列强采取什么措施?
答:组成洋枪队,与清政府一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又怎么样?
答:组成八国联军侵华。
问:回答得非常好。为什么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不组织什么洋枪队、什么联军来镇压呢?
答:……
问:同学们先考虑一下,1914年欧洲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总结:对了。辛亥革命的发动,恰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帝国主义的两大军事集团忙于备战,不可能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其次,由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清政府的统治已是土崩瓦解,帝国主义很需要从旁冷静观察,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简评:评价一位教师讲课水平的高低,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如何处理“过渡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当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时,中间的衔接是否合情合理,自然流畅。多媒体教学的兴起,其实是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不仅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过渡,还有媒体与语言之间的过渡。一些教师在播放完录像片、展示完投影片之后往往就没有了下文,给人的感觉就是讲课出现了鸿沟,前后内容由此而断裂开来。所以,教师运用电教媒体之前必须熟悉其内容,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2:《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
播放录像片。主要内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问:刚才的录像片两次提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明显具有反封建性质,但是如何体现它反帝呢?南京临时政府不是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吗?
答:……
问:同学们先回忆一下,《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厚颜无耻地说了句什么话?
答:“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问:这表明清政府的性质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答: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问:对。清政府完全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因此,反清本身就具有反帝性质。
例3:《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播放录像片。主要内容:张勋复辟的经过。
问:同学们刚才已经看到,张勋复辟完全是一幕闹剧。大家回想一下,清帝退位后,中国曾经有过两次帝制的复辟,第一次是……
答:袁世凯复辟。
问:第二次是……
答:张勋复辟。
问:袁世凯复辟,前后83天;张勋的复辟只有短短的12天。大家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复辟活动都遭到了人民的反对?
答:因为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谁要做皇帝,就要打倒谁。
简评:例2和例3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录像内容都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每章甚至每节都会涉及到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好些教师对此并不重视,只是让学生朗读一遍或播放一段录像就草草了事。其实,历史评价是历史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材中的任何一个结论,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才确定的,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就能够从中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许多历史资料片都包含了历史评价的内容,我们正好因势利导,把问题深入下去,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怎样使问题与媒体结合,促成学生的知识迁移
例1:《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
问: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到了11月下旬,全国已有14个省宣告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了,但是,那些独立的省有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呢?
答:没有。
问:是的。当时独立的各省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那么革命形势的发展有什么新的要求呢?
答:建立统一的全国政府。
问:对了。正在这个时候,流亡海外的孙中山从美国归来,受到国内人民的热烈欢迎,并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同学们思考一下,孙中山并没有直接领导辛亥革命,为什么会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回顾一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有什么重要的革命活动。
播放录像。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总结:是的,孙中山先生德高望重,一生致力于革命,先后发动了50多次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孙中山的名字却传遍了大江南北,孙中山本人就成了一面最鲜明的革命旗帜,所以,“大总统非孙中山莫属”成为当时最得人心的口号。
例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列强马上暴露出狰狞的面目,除了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外,还大肆制造舆论,说中国的局面非袁世凯来收拾不可。袁世凯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什么帝国主义选中他为代理人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一段录像片。
播放录像。主要内容:戊戌变法时,出卖了维新派;义和团运动中,任山东巡抚,疯狂镇压义和团;操练北洋新军,成了中国当时最大的军阀实力派。
总结:从刚才的录像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袁世凯的两方面特点。第一,他历来是一个镇压革命运动、维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能手;第二,他手中掌握着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于是,帝国主义者与袁世凯一拍即合,玩弄着篡夺革命果实的阴谋。
简评:上述的两个例子给予我们两方面的启示:首先,我们不但要懂得灵活地运用现成的电教媒体,还应该懂得有目的地去重新组合电教媒体。例如对于录像片,完全可以依据人物、事件为线索重新剪辑,这不仅在平常的授课中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而且在复习课中的效果更为显著。其次,以电教媒体为手段,在新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重温已学过的知识,是实现知识迁移的较好办法。它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新旧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但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却因此而大大地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