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益科研机构生存与发展的调查与建议_新疆生活论文

社会公益科研机构生存与发展的调查与建议_新疆生活论文

关于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生存发展的调查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研机构论文,公益性论文,建议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我们就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调查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的高原生物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所、地质研究所、沙漠研究所和新疆分院的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的一些情况。上述研究所建立于50、60年代,地处边远落后地区,主要以西北地区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属于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和奋斗,这些研究所已成为各具特色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为科学事业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些年来,它们面临诸多困难问题,基本处于维持生存的状态,难以发展和发挥更大的作用。此种情况需要引起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一、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功不可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服务于社会,为公众产生效益,是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的宗旨。中国科学院兰州、新疆分院各公益性研究所遵循这一宗旨开展科研工作,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80年以来的成果为例。

——西宁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培育出适合西北高原种植的巨穗小麦新品种。此品种已在贫困地区推广种植6—7千万亩,累计产生经济效益5亿元。该所研究出防治对草地危害严重的高原鼢鼠的有效措施, 每年为国家节省3千万元的灭鼠费用,同时将鼠骨开发成国家级动物新药。

——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应用冰冻圈科学理论解决寒区工程和水资源问题,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达12.4亿元,其中为青康公路、宁强公路、青藏公路的路基工程节省4.7亿元,为艾肯达坂雪流防治节省4.8亿元,为214、227国道路基冻土调查与勘探节省1.3亿元。 该所作出的融雪径流预报使龙羊峡水电站多发电3亿度,使酒泉地区多产粮食4千万斤。

——兰州地质研究所参与主持国家石油、天然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煤成气、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地质理论及应用,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等领域取得多项国内外领先的成果,尤其是发现并深入研究了新的天然气“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提出了天然气形成与成藏新理论,在辽松盆地发现了非生物成因气藏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兰州沙漠研究所在流沙固定原理与技术方面拥有世界领先水平,在生物固沙和干旱区资源环境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所主持的《包兰线沙坡头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的建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产生经济效益4亿元。 该所参与主持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工程》项目获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产生经济效益9千万元。

——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在荒漠地综合防治、脆弱环境综合治理开发、干旱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开发的研究中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该所“策勒流沙治理试验研究”和“盐碱地沙地大面积引洪灌溉恢复红柳造林技术”两项成果获联合国UNEP首设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该所在渭干河灌区开展的“中低产土壤的治理和综合开发”科技扶贫项目,使新和县人均收入由535元提高到1305元,增加农业产值3.7亿元。

——新疆地理研究所在新疆荒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罗布泊及阿尔金山综合科学考察、天山山体演化、新疆农业资源和综合农业区划、新疆主要河流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巴州和阿勒泰国土总体规划、新疆地貌图及土地利用图编制、新疆矿产地质遥感调查及天山雪害防治、滑坡泥石流防治等各方面完成110个研究课题, 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社会公益性研究所面临的困难问题

1.经费严重不足。以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为例,该所从1993年开始进入赤字运作,负内外债178万元(含帐面赤字80万元, 医疗费44万元,水电暖费欠债54万元)。在以创收弥补并取消许多福利、资金等职工应得收入情况下,年超支平均在100万元以上。造成赤字的原因,一是事业费增加缓慢,支出剧增。1993年至1995年,院拨差额补助费增加81万元,而工资、离退休费增加182万元。水、电、 暖等开支年年增加,还有许多摊派费用。由于该所以野外工作为主,工作环境恶劣,职工身体状况较差,医疗费也是一笔巨大开支。二是事业费分配未能照顾边疆所特殊情况。该所远距北京,工作范围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交通费的开支就十分巨大,科研成本很高,而人均基本事业费仅7240元,其有效使用率仅为内地的72%。国家给予的边疆津贴等特殊政策未能在拨款中体现。三是离退休人员迅速增加,截止1997年6月, 全所已有离退休人员79人,预计2000年将达到105人,离退休人员费用将达到204万元。四是项目经费增长赶不上项目成本的增长。该所以社会公益性项目为主,攻关项目经费强度一般低于2 万元/人·年。 而项目成本不断增 长,1996年与1990年比较,人均经费支出达15570元,比1990年高出2715元。此外,社会公益项目中,许多是为扶贫设置的,不可能有较充裕 的经费支持。

2.人心浮动,人才流失严重。生活条件差是科研人员不安心的重要原因。由于经费不足,一些政策规定的生活补贴常常难以兑现,科研人员收入偏低。兰州沙漠研究所人均月收入(含各项补贴)636元, 青年科研人员收入约400—500元。科研人员住房紧缺,该所人均住房9 平方米,全所43户无住房,其中85%为青年科研人员。科研人员不安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申请科研项目困难。拿不到课题,就意味着得不到科研经费,而工资的40%要靠科研经费来补差。研究所和研究室负责人都是研究能力很强的科学家,本可以在科研上大有作为,但他们的主要工作精力不得不耗费在申请和争取项目上,为此他们感到十分苦恼。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使得一部分科研人员要求调往沿海、内地和本省区的其他效益好的单位。1980年以来,兰州分院流失200多名科研人员, 而且大都是中青年业务骨干。新疆地理研究所1991—1996年流失27名科研人员。出国不归的科研人员也不少。新疆生物土壤沙漠所40多名科研人员先后出国学习考察,有11人至今滞留国外。兰州沙漠所现有20多名科研人员在国外超期未归。研究所到大学招募人才,硕士、博士毕业生要求月工资1000—1500元,无法满足,招不到所需人才。

3.争取项目困难。以沙漠防治来说,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和新疆生物土壤研究所有着明显的优势,但由于部门、行业、地方的行政垄断,这两个所都很难拿到经费较多的科研项目。兰州沙漠研究所“八五”期间获得的项目有114个,总经费1400万元,“九五”期间只有项 目56个,总经费750万元,分别减少一半左右。 尤其是部委委托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分别由36个和14个减少到12个和6个。 对社会公益性研究所来说,争项目就是争生存,而由于竞争的不公平,为争取项目带来很大困难,既耗费科研人员大量精力,又造成经费的大量开支。为落实一个项目,前期经费少则1万元,多则数万元,还常常落空。例如, 利用微生物固沙,具有重大科学价值,而项目议了两年还经费无着,只能在有限的所长基金中划拨1万元进行先导试验。

4.科研支撑条件恶化。兰州沙漠研究所“七五”初期以来就没有更新过中型仪器设备(500元至1万元),“八五”以后就停止了对大型仪器设备(1万元以上)的投资。 凝结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的仪器设备资产额仅六、七百万元,多数已待更新,但目前靠有限的课题经费难以实现。实行课题核算后,经费使用上的短期行为也影响了仪器设备的配置。大中型仪器设备更新和维护的困难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现有动力、供电、供暖系统以及全部服务设施等,超龄、超负荷运作多年,事故隐患严重。野外工作站的房屋有一半为五、六十年代建筑。野外工作站远离城镇,但大都没有自己的汽车。

三、对发展社会公益性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在调查中,兰州、新疆分院及各研究所的领导和一些业务骨干科研人员对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

1.呼吁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社会公益性科研事业。社会公益性科研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短缺的。无论是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当前和长远的需要,还是启动重大区域开发、推动地区战略产业的发展,通过科学技术注入改变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状态,以及从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中华民族在国际科学前沿争得一席之地方面,都应对中国科学院兰州、新疆分院的社会公益性研究所予以支持。中国科学院兰州、新疆分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形成较大的科研规模,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如兰州分院,有8个研究所和文献情报中心,4个国家级开放实验室,一个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两个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3个野外开放实验站, 还有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七个省区的20个野外观测试验点,拥有万元以上设备8千多台件,其原值达3亿元。现有科技人员近300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5人,正高职100多人,副高职600人,70名博士生导师。这样宝贵的科研队伍如果仅仅维持其生存,或 者让它一天天垮掉,不能不说是我国科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建议中央、国务院责成国家科委、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科学院派联合调查组到中国科学院兰州、新疆分院进行调研,弄清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2.尊重科学规律,坚决稳住社会公益性科研队伍。当代自然科学研究,早已不是少数个人自发性活动而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活动和需要,一种相当规模的国家事业。科学和社会经济既有密切关系,又相对独立,有自身的价值和发展规律。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认识到,根据国家确定对科学事业合理的投资比例并保持适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才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社会公益性科研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服务于具体、特定单位,产生的公益,常常以社会、生态效益为主,因此很难取得社会的赞助。社会公益性研究项目一般难度都比较大,项目实施环境艰苦,投入成本大,立项也困难。科学活动的创造性、积累性、群体性、周期性和社会公益性科研的特殊性,都要求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应该相对比较稳定,使科研人员能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努力工作。针对中科院兰州、新疆分院社会公益性研究所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建议国家将工资、医疗费、行政开支三大块包下来,并在科研基础设施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3.警惕和重视市场调节对科学事业冲击的负面效应。随着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科学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领先用市场调节来进行资源配置,这对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有利的。对于以特殊的自然环境为对象的公益性研究机构来说,简单地套用市场机制和把它们完全推向市场则会产生一些弊端。由于拜金主义泛滥,社会意识中受尊敬的令人羡慕的科学活动已有失去吸引力的危险,许多青年研究生不愿意从事社会公益性研究,而去“三资企业”挣钱,或者千方百计出国不回。由于对科研课题以全额成本核算,把科研当生产活动来管理,造成科研短期行为严重,课题重复分散问题积重难返,课题之间协作困难而相互封锁资料,科学家队伍的集团创造力削弱。建议大力加强社会公益性科研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科研人员中提倡“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提高优秀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控制人才的盲目流向。对社会公益性科研的管理要考虑其特殊性,改变目前将科研当生产来管理的作法。

4.加强对社会公益性科研的统筹领导,全面规划,扶持落后地区的科研机构。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对中科院、部委、地方所属的各类、各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实行统筹领导,合理布局和科学分工,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选择对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使科学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对社会公益性科研项目要突出计划管理,减少各研究机构相互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要改变目前存在的科研力量强反而难以拿到项目的不正常状况。对于中科院兰州、新疆分院明显占优势的科研领域,国家应当优先考虑直接把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分配给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国家队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克服争取科研项目过程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地方政府对中国科学院在地方的研究机构要尽力支持,匹配资金,把它们纳入到地方科研工作,使它们能积极地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标签:;  ;  ;  ;  

社会公益科研机构生存与发展的调查与建议_新疆生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