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危机看俄罗斯的经济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金融危机论文,走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年初,人们相当普遍地认为,1998年将是俄罗斯经济的回升年,持续了7年之久的生产滑坡行将结束。但正在发展着的金融危机,给人们的乐观情绪泼了冷水,使人们对政府摆脱危机的能力倍加怀疑。
一、金融危机的态势
早在年初,俄罗斯金融危机已见端倪,5月27日,终于全面爆发。当天,俄罗斯股市、汇市大跳水,金融市场一片阴霾:“俄罗斯交易系统”综合指数全天下跌近13%,连历次动荡中表现稳健的蓝筹股“俄罗斯储蓄银行”等也猛泻不止,收盘时较上一交易日下跌25%;国库债券也大幅下跌,短期债券年收益率从60%猛升到80%;人们纷纷抢购美元,卢布对美元的比价跌至6.2:1,超越了中央银行限定的6.188:1的“浮动走廊”,比18日中央银行规定的6.1465:1的标准汇率贬了50多戈比,各外汇兑换点不得不限量或停止兑换美元;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俄政府成立了“临时非常委员会”,中央银行为防止通货膨胀、卢布贬值大幅度提高利率,当天将银行贴现率从50%一下子提高到了150%,以制止人们急提和挤兑。
由于政府采取了提高利率、收购美元、发行国外债券等应急措施,加之西方国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提供紧急额外贷款的承诺,5月末6月初,金融市场形势曾出现缓解迹象。5月29日,美元兑卢布汇率从27日的1:6.2降至1:6.133,6月2日,股指上扬了15-20个百分点;6月4日,俄政府销出125亿美元为期5年的欧洲债券,俄中央银行决定将贴现率从150%下调为60%。与此同时,政府人士反复声称,国家拥有140亿美元的储备,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努力稳定形势,已没有必要申请国外的额外贷款。
但好景不长,到6月中下旬,俄金融形势再度恶化,股、汇两市再度大滑坡,银行贴现率也随之上扬。到目前为止,市场行情又回到了5月27日那种令人震惊的局面,而且还在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又不得不派员与西方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急磋商,呼吁救援,而且要求提供的贷款已增至100多亿美元。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
俄这次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亚洲国家的金融危机相联的。从表征来看,俄罗斯5月27日爆发的金融震荡与去年7月以来东南亚国家的金融震荡相近,外国投机性的金融债券资本回抽、转移,也是俄罗斯这次金融震荡的导火线之一。但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条件都与亚洲国家有重大差别。
首先,俄罗斯经济的总体形势与东南亚国家和韩国根本不同。后一类国家的金融危机是在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发生的,具有明显的骤发性;而俄罗斯这次金融危机则是在多年经济大滑坡的背景下发生的,它不过是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剧变那种大地震的余震,是一个大病未愈的老人又受了风寒。其实,这种余震在俄罗斯是相当频繁的,只今年就已出现三次。5月18日,俄罗斯股市就曾发生滑坡,抛售慌使股指一天之内就下跌了12%。不过,前几次震荡相对较微,而27日的动荡更加激烈和全面。
其次,东南亚国家和韩国的金融危机主要成因是,以往经济过热,以致形成了泡沫,金融危机是长期积累的矛盾总爆发,具有为过热的经济强制降温,为虚胖的机体强制消肿的性质;而俄罗斯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成因则是,前几年经济过冷,以致形成了“休克”,这次危机只不过是已暴露的矛盾的继续和发展,具有进一步加重体能消耗,使机体更加虚弱的性质。
总之,东南亚国家和韩国的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开始,而俄罗斯这次金融危机则是早已爆发的经济危机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它虽然不如东南亚国家和韩国的金融危机那么强烈,引人注目,但它的病源却更为深刻和复杂。
1997年人们认为是俄罗斯经济的转机年:持续了多年的经济大滑坡终于见了底,GDP首次出现了0.4%的微弱增长,通胀率由前几年的成千、上百、几十回落为12%;股指上升了近50%,卢布趋于稳定等。所有这些使人们产生了乐观情绪。但转机不等于危机的结束,俄罗斯经济中仍存在深刻的矛盾,复苏的路程还很漫长而曲折:
国内外债务有增无减,到1997年底,外债已达1300亿美元,国债超过700亿美元,工资拖欠和企业间的三角债已数倍地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光支付外债利息就占国家财政支出的近1/3,俄罗斯经济成了名副其实的“负债经济”;企业税负越来越重,偷漏税乃至抗税现象日趋严重,政府税收只为应收额的一半左右;出口虽然仍在增加,但增长率大幅下降,外贸顺差明显减少;政府预算收入仍在下降,赤字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2.8%上升到4.5%;基建投资虽仍在下滑,降幅仍高达8%;外国投资有所增加,但大多投在债券上,具有明显的投机性;与此同时,国外债主又不断催债,强烈要求按时付息;等等。
所有上述情况都说明,1997年俄罗斯的经济形势远不像政府人士描绘的那么美妙,仍潜伏着爆发新危机、新震荡的深层因素。1998年年初以来,俄罗斯经济形势特别是财政状况又出现了恶化迹象:全国企业半数左右倒闭或处于倒闭的边缘,到3月份,亏损企业已近一半;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已达1700亿美元,由于资金短缺,支付危机,企业间的贸易70%左右是以易货形式实现的,这使国家税收大大缩减;由于税收过重,投资环境恶劣,经济活动进一步向地下转移,资金进一步外流;等等。
经济形势的这种恶化苗头,是叶利钦于1998年3月23日宣布撤换总理、解散内阁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使俄罗斯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政治、经济稳定的幼苗又遭到了狂风暴雨,严重动摇了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叶氏的命令刚一宣布,股市就开始下跌。3月27日,叶利钦正式任命鲜为人知的基里延科为总理,并扬言如果国家杜马否决他的任命,他将解散杜马。
总统与国家杜马关于总理人选和内阁组成的冲突和对抗,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国家政局和经济形势的信心,使股市和汇市行情更加动荡不定。在此期间,凡有改革人士上台、对抗出现缓和的消息传出两市行情就回升,反之则下跌,而且跑得最快的是外资和外国投机者。与此同时,许多企业乘政府半瘫痪和半无政府之机,大量逃税,在政府更迭的短短几周内,政府税收就减少了近30亿,使国家的税收和财政危机进一步加深。
以上情况说明,俄罗斯虽然存在着产生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但金融形势主要是受政治形势的左右;人们之所以对已见转机的经济形势又丧失了信心,主要是对俄罗斯政治形势和新政府的政策怀有疑虑,缺乏信心。
除了政府更迭这一关键性因素之外,引发俄罗斯金融动荡的还有诸如俄罗斯主要出口产品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下跌、东南亚国家、韩国和日本金融危机加深的影响等因素。总之,如果说国内因素、经济因素是俄罗斯形成这次金融危机的基础的话,那么外部因素、政治因素则是引发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导因。
三、政府的对策和经济前景
以基里延科为首的新政府上任伊始就出师不利,应付危机是新政府组建以来的基本活动内容。现在,政府已经提出了“稳定经济和财政”的计划。其要点是:大幅度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以稳定卢布;加强税收纪律,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进一步压缩行政开支,以缩小财政赤字;调整税收重点,由生产转向消费,以支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争取国际支持,更多地举借外债;等等。
尽管政府竭力说明,这是改变俄罗斯经济形势的新政,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
第一,大多数举措是应急性的,对未来的经济复苏并不见得有好处。例如,提高利率和加强税收,都不利于刺激投资,而“投资饥饿”则是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上述大多数政策并非什么新主意,而是前届政府早就提出,而无法实行的。例如,增强税收纪律,追缴税收拖欠,是前政府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反复强调的。之所以不能认真施行是因为:俄罗斯税收如毛,只是有名目的大税就达30余种,企业如果按章纳税70-80%乃至100%的收入都会被政府拿走,破产企业势必更多,税源也就更加枯竭。
第三,借举外债不过是饮鸩止渴,不用说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偿债能力越来越担心,贷款条件越来越苛刻,即使拿到贷款,也为尔后的经济复苏增加负担。基里延科前不久也曾说,增加外国贷款是对俄罗斯的经济困难“火上浇油”,现在大量借贷是迫不得已。
从实践上看,上述种种举措政府已经陆续实施,但经济形势不仅未见好转,反而在进一步恶化。正因如此,俄国内外对政府驾驭经济和摆脱危机的能力越来越没有信心。政府的反对派又加紧了反对总统和政府的斗争,俄罗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都在深化。以致俄国内外都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俄罗斯经济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崩溃,总统和政府会在近期内(今年或明年)倒台,可能出现全国性的动乱。
上述各种估计和预言会不会成真,自然尚须进一步观察,一时还难以下结论。但有一点已是相当明显,即1998年俄罗斯政府宣布的GDP增长2%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有人估计,全年GDP不仅不会增长,反而还会下降2%,1998年将是又一个经济滑坡年。从实践来看,到7月初,俄GDP已经下降0.2%,外贸额下降了7.5%,工业产值下降了0.6%。当然,俄罗斯经济大滑坡已经持续了7年之久,GDP已经下降了50%以上,如果不出现大的政治动乱和战乱,再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和余地已经不大,因为,人们总得生存。但这次金融危机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俄罗斯经济危机乃至社会、政治危机的深刻性和政治、经济矛盾的复杂性,即使这次危机能够渡过,其经济复苏的道路也将是漫长和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