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实施“游戏惩罚”的教育价值与局限性论文_王英

幼儿园实施“游戏惩罚”的教育价值与局限性论文_王英

王英 南昌师范学院教育系 江西 南昌 330001 

摘 要:在幼儿教育中为了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对幼儿实施“游戏惩罚”是有必要的,以幼儿喜爱的游戏作为实施惩罚的载体,能够有效地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并有利于形成幼儿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促进幼儿的个体社会化。但同时,在使用“游戏惩罚”时,教师要科学、合理,有理有据,使惩罚能真正发挥教育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 幼儿 游戏惩罚

近年来,幼儿园教育中十分提倡鼓励和赏识,提倡对幼儿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教育。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鼓励和赞美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发挥作用,个人也不可能永远只得到别人的赞美,幼儿必须具备经受挫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个体的需求。因此,在幼儿园中进行惩罚教育有其必要性。在幼儿园教育中,为了保持幼儿园活动的有效性和有序展开,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游戏,来进行惩罚,合理使用,有理、有度、有爱的“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此,“游戏惩罚”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一、幼儿园“游戏惩罚”的涵义

《辞海》中对惩罚的解释是:惩罚等同于惩戒,是指对曾经放下错误的惩办,并让未来引以为戒。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惩罚的解释则各有不同,如陈琦和刘德孺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对惩罚的解释为:“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也就是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与奖励、表扬和赏识共同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它是通过呈现引起内心不愉快体验的刺激来降低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灵魂,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游戏具有愉悦性、主动性、假想性和游戏性等特征,在游戏中,幼儿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习各种社会交往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如不遵守规则,破坏游戏环境等,若这些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教育,则会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借助游戏这一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教育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

本文中的幼儿园“游戏惩罚”是指幼儿教师为了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在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通过暂时撤销幼儿当前参与游戏的机会,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幼儿教师对幼儿实施的“游戏惩罚”包括表情暗示、说理教育、隔离、暂停游戏活动、让幼儿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责等形式,并不包括体罚。“游戏惩罚”具有教育性,以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为前提,放弃这种教育方式是幼儿教师的教育不作为行为,最终会贻误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二、幼儿园“游戏惩罚”的特点

1.教育性

“游戏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以教育为目的,以游戏为载体,以惩罚为手段,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园教师使用惩罚仅仅希望引起幼儿的重视,让幼儿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游戏惩罚”的效果体现在制止不良行为上,目的是让幼儿能知错就改,从而更好地参与游戏活动。因此,“游戏惩罚”只是幼儿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充分体现了教育性。

2.针对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教育的最好时机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既有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又有承担相应责任和受惩罚的心理准备,如果此时能够抓住时机,对其实施恰当惩罚教育,这样能起到更好的警戒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早干预幼儿的错误行为,其效果比错误行为升高后才干预更为有效。但是教师决不能无缘无故的随意对幼儿进行惩罚,只有当幼儿的行为表现违反了正当合理的规范、扰乱了正常的教学和游戏活动秩序,影响了其他幼儿的学习时,“游戏惩罚”才能使用。因此,“游戏惩罚”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3.灵活性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教育故事中,老先生用特殊的方式惩罚了一位犯错的学生,取得了非凡的教育效果,也对我们实施“游戏惩罚”起到了非常大的启示作用。由于幼儿年龄、性别、性格等不同,导致幼儿相互之间的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在实施“游戏惩罚”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性,灵活采用不同的惩罚方式,使惩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如对于性格内向、善于思维的幼儿和对于性格开朗、成就感较强的幼儿所采用的惩罚方式就应该有所不同,对于男孩和女孩所采用的惩罚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当然,采用何种惩罚方式还应考虑幼儿犯错或不良行为出现时的情节轻重、责任大小、主观上的故意和客观事实等因素。比如对于偶然出现不良行为的幼儿和多次出现不良行为的幼儿所实施的惩罚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灵活运用各种惩罚方式。

4.示范性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表明,幼儿的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在集体活动中对某一幼儿实施“游戏惩罚”,其他幼儿通过观察会产生替代效果,同时他们也会明白:如果自己发生不良行为,也会受到同样的惩罚。幼儿为了避免受到教师的惩罚,就会自觉地遵守规则,维护活动秩序,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因此,游戏惩罚既让犯错的孩子受到了教育,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即通过惩罚一个幼儿达到教育全体幼儿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幼儿园实施“游戏惩罚”的教育价值与局限性

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而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在活动中积累有益于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经验而实现的。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有必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幼儿学习和生活良性发展,而合理、有度的“游戏惩罚”正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1.幼儿园实施“游戏惩罚”的教育价值

(1)游戏惩罚有利于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维持教学秩序。安全稳定的教学秩序是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学秩序的存在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前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处在幼儿期的幼儿,由于自身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使得他们对自身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有意识的控制,难免会发生一些扰乱教学秩序的不良行为。教师对其适当采用游戏惩罚,可以有效地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幼儿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而受惩罚,被取消参与游戏的资格,是一种十分不愉快的体验,因此,幼儿为了避免再次受到惩罚,避免再次失去参与游戏的机会,孩子就会自觉地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游戏惩罚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惩罚的意义之一就是通过合理的惩罚,让幼儿学会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责,从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合理的游戏惩罚是使幼儿学会负责的重要手段。通过游戏惩罚,教师明确地告诉了孩子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责,从而学会判断对错,并形成界限感,知道一旦做出不良行为,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能够直面自己犯下的错误,并敢于承担责任,正视惩罚,正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幼儿明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有助于增强幼儿的道德责任感,并进一步发展其道德意识,从而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和责任意识。

(3)游戏惩罚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遵规守纪,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幼儿自出生开始学习各种社会规则,遵守各种社会规范,逐渐完成社会化。但是孩子生下来并不知道什么行为符合社会要求,什么行为不符合社会要求,所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师采取适当的游戏惩罚方式,可以促进幼儿掌握一些社会的行为规范,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通过适度的游戏惩罚,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内化规则,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小树立正确的纪律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4)游戏惩罚有利于提高幼儿抗挫折能力,促进幼儿个体社会化。在幼儿期,父母的过度溺爱与教师的过度的赏识使得幼儿生活在一个没有挫折的真空中,导致幼儿越来越习惯于一帆风顺的生活,对挫折没有任何的抵抗力。但是挫折与失败是幼儿适应生活的必备经历,也是幼儿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适度的游戏惩罚是挫折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让幼儿经历适当的困难与挫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挫折与失败,更快地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这有助于幼儿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个体的社会化。

2.幼儿园实施“游戏惩罚”的局限性

(1)“游戏惩罚”会激起幼儿的不良情绪反应。在幼儿园里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实施“游戏惩罚”是有效的,但即使是最温和的惩罚,也是对幼儿的否定性评价。因此,“游戏惩罚”后幼儿会出现一些消极情绪,如痛苦、愤怒、恐惧、怨恨等,而这些消极情绪会让幼儿感到不愉快,进而引起幼儿出现各种消极行为。如对自尊心强的幼儿实施“游戏惩罚”会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有一些会将自己反抗的情绪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向家长或者其他幼儿发泄怒气等;对胆小的孩子实施“游戏惩罚”则容易引起这些孩子的恐惧、焦虑、哭泣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会导致这些孩子产生退缩、说谎、攻击等行为。

(2)“游戏惩罚”易引起幼儿对于惩罚有关的事物的厌恶感。洛克认为“对于某些事物,儿童最初是能够接受的,但当他们因为这些事物而受到棒打和责骂后,便痛恨这些事物来……任何无害的、其本身引不起某人兴趣的娱乐,假如他没有心思去玩,却有人用棍棒去打他,用恶言恶语去骂他,硬逼他玩,或是玩的时候,因为某些情况就常常被人这样对待,难道他不会厌恶这种娱乐吗?结果自然是会厌恶的。令人恼火的情境常是会影响到与其相关的无辜事物的……”由此看来,当孩子因为不理解游戏规则或不会玩游戏而扰乱活动秩序受到惩罚,那么与这个惩罚有关的任何因素如玩具、教室等都会引起孩子的厌恶。

(3)“游戏惩罚”易使教师形成习惯。由于幼儿的不良行为会引起老师的情绪化,且“游戏惩罚”对幼儿不良行为制止和纠正的时效性,会使教师对“游戏惩罚”形成依赖。值得注意的是,惩罚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它只能用来抑制或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但并不能使孩子建立良好行为,因此过度地依赖于惩罚也会使教师的教育方式过于单一。

综上所述,“游戏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科学合理地使用“游戏惩罚”不仅能够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还能够体现惩罚的教育性,增强师幼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教师应理智地面对幼儿的各种不良行为,以减少对“游戏惩罚”依赖性。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德孺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约翰·洛克 著 傅任敢 译 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5。

注:论文系2015年南昌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幼儿园“游戏惩罚”的教育价值及其实施策略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王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2月总第2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9

标签:;  ;  ;  ;  ;  ;  ;  ;  

幼儿园实施“游戏惩罚”的教育价值与局限性论文_王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