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网络传播的“软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传播论文,软文论文,博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网络媒体的传播力日渐强大的今天,文学并没有像希利斯·米勒所预言的那样被技术传媒“引向终结”,而是通过改变自身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把生存的空间向“数字化生存”的新边界延伸,微博客文学便是其中之一。
微博客(Micro-blogging)又称微型网志,是新近兴起的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网络应用系统,也是继网络博客之后的一种多媒体迷你型博客。它允许用户通过电脑网页、手机短信、即时讯息(聊天)工具(gtalk、MSN、QQ、skype)等多媒体途径向微博客发布简短的文本(字数限定140字以内)、声音、图像等信息,供所有网民或某一限定群体进行开放式的阅读和评论。世界第一个微博客网站“Twitter”于2006年5月在美国上线。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技术将博客书写和短信传递的个性优势进行嫁接,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更新博客,并即时与他人阅读交流,形成了一种类似个人随身传话筒和记事本的便携方式,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并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国类似的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饭否、叽歪、9911、贫嘴、滔滔、微可、叨叨、相闻、Follow5、随心微博、新浪微博、网易微博等等,目前已发展至几十家,会员以千万计。迅即成为大众媒体的微博客促进了全民写作的蓬勃发展。2009以来,易中天、李银河、张颐武、莫言、李宇春、赵薇、俞敏洪等一批文化名流陆续加盟微博写作,年底,9911微博网举办“首届微博客小说大赛”,还有“白领才女”沈诗棋连载微博小说《80后围城》等文学事件,引发了“微博文学”风潮,有网站呼吁:互联网的发展已进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时代,天下有才之士尽可在140字的方寸之间演绎人间百态,挥洒奇思妙想①。于是,微博客迅速成为时下文学写作的媒体新宠。
微博客的“软文学”质素
首先是亚文学审美——“自媒体”创造、多终端交互地表征现实。
微博客不是为文学而生,却能为文学提供理想的生产和传播平台,尽管这里的“文学”或许只能算是“准审美”的“软文学”——由于字数的限制它被当作“文学零食”,而容量的约束使它只能以文学化的机智实现“小、快、灵”的个性表达。博客太冗长,更新不方便;IM(即时通讯)聊天工具太死板,不自由;厌倦了SNS(社交网站),想体验更贴身更及时的微博客。于是就有了微博客的一句话分享、手机拍照直接上传、用QQ/MSN、手机短信实现信息跟踪这种“自媒体”(We Media)创作、多终端交互的更便捷方式,让普通大众拥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信息”的话语发布与分享权。数字终端的多元化,特别是3G商用、“苹果”等多功能手机的市场拓展,使大众化文学写作完成了从“以机换笔”到“拇指革命”的跨越,网络创作从电脑屏幕的“无纸写作”走进了手机屏幕的“运指如飞”时代。在个人化写作、多终端传输的背后,信息发布不再按照传统互联网“人—机”的模式进行,而按照“人—人”的对话模式;信息交流也不再像手机短信或QQ聊天等媒体“一对一”的模式,而是“一对多”传递,从而形成一个更为交互化、社会化的叙事场域。这种实时性和交互性优势,不仅进一步扩张了人们的交流空间,而且融合了网络博客与手机短信等自媒体的优势,增加了更多的互动与在线(及时)功能。无遮蔽的表达、便捷的传播使微博客更适于抒发性灵而成为文学创作的自媒体平台,是文学表征现实、直面生存的最直接的载体。
与社区网站、BBS等传统的网络媒体相比,微博客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与发表自主权;与已有的博客相比,微博客的文本短小,篇幅碎片化,省去了谋篇布局的繁琐,写作成了回答“我在做什么”的简单事情。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所感用三言两语记录成文,然后迅速发布到微博客上去,内容更新更为频繁。张靓颖通过9911微博客发表了对李湘生女的祝福,而孙红雷在9911上说“我和林志玲这么美的女演员演戏还真是头一次,多少有些紧张”,让许多人有话掺和,走进去跟帖议论一番,其及时性、交互性,自主化等特征,便于写作与交流过程中的灵感闪现和思想碰撞后的火花速燃。微博客让作品发表“一触即发”,任何人只要使用任何一款能和网络链接的自媒体终端,就能实现文学的创作与发表,“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机制使昔日“沉默的大多数”在这里有了发言权。尤其是手机等移动自媒体的普及,“短信创作,微博发表”的模式已经成为写作的新时尚,“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新民间文学”再次回归大众手中。尽管微博客写作大多数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但其中的幽默笑话,生活趣闻,心情留言,生活感悟等,常常介乎于写实与虚构、生活与艺术,文学与亚文学之间,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创作上也体现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因而可称其为“软文学”。如评论家王干所言:“文人的微博,包括一些明星的微博,都自觉不自觉地引进了一些文学的习惯性话语和修辞手段,格言式的,世说新语式的,微型小说式的,谜语解谜式的,歌谣式的,短诗式的,和文学形成某种对立和互补,好像是切割开,但又是关联陪衬。”②
高度个人性——无遮蔽塑造自我镜像,裸露心性,是微博客作为“软文学”另一特征。
作为低门槛“零度空间”的微博客,凸显了个人的主体性地位。博主在这块“自留地”即兴写作,任意挥洒,可以获得高度的自我体验,在对象化镜像世界中认识和表征自我。类似一种公开的私人日记,微博客既有博客的虚拟公开性,也有日记的个人私密性,博主的身份可以是隐藏(匿名)的,也可以是真实的。虚拟空间的公开化与私人化看似矛盾,实际上却给了博主在写作中个人主体身份建构的极大自由。
由于是“私人空间”,作为自我的“把关人”,写什么?怎么写?完全是博主个人的事。在展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心路历程时,可以不用考虑别人的看法和感受,文字表达无所顾忌、随心所欲,真个是“我手写我心”。有人调侃说:“路人甲说看电影被前面那个大脑袋挡住了,路人乙说早晨吃了煎饼和豆浆,路人丙感叹这个月工资还没发,路人丁抱怨被地铁里那个不长眼的人踩了一脚……”③无论是赞美世界多美好,还是哀叹生存真艰难,都可以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写出来作为自己人生留下的印迹。微博客表达的即时和简短,一方面符合人的思维跳跃式的运动规律,让人把握住瞬间的情绪变化和意识流动,使写作更接近原初意识;另一方面,文本的连贯性(按时间顺序排列)和整体性(私人信息库)呈现了写作个体的成长历程。这两方面都为写作者进行原初、本真的自我塑造提供了可能。写作的屏幕好比给自己面前放了一面镜子,镜像中的自我既是实体的投影,又是虚拟的呈现。镜子前如何表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演的真实性,即文本呈现的是否尊重生活和对心灵现实的自我体认。评论家王干对此评价说:写微博是个人的对称的镜像,“每个人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个我,而微博的记录功能能够塑造一个镜像式的自我。微博对自我形象的虚拟性塑造,某种程度加深了它的文学含量”④。
这种“门扉虚掩”的写作方式助长了网络公众的“窥探”心理,同时也使博主自我表露的欲求找到了一种较为合适的表达方式。与电子邮件、QQ聊天、手机短信等“一对一”对话式的信息发布方式不同,在微博客空间发布的内容,读者对象除了博主自己以外,其他读者是没有预设的。探访的对象来自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有可能是自己“圈子里”的好友,也有可能是“陌生的路人”。在互动交流上,读者的“到场”多数也是延时性的。这使博主在写作中不需要考虑具体对象的阅读喜好来选取表达的方式和内容,而更注重“晒”出自我的那种快乐体验和满足。当然,既然选择了这种“私密的公开化”方式,博主也会在意别人的反馈和交流,并期望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某种理解和价值肯定,从侧面向他人表露自我、展现自我。读者期望从相对隐蔽的“视角”了解博主的生活情状,触摸博主的内心世界,以获得某种共鸣,实现“窥探”的心理满足,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思考,做不留情面的“酷评”。互动与交流的双方,既不必亮出身份,也不必在意隐私的暴露而产生什么影响。这样“无压力”“无障碍”的镜像式交流,使作者自我的“心性”裸露显得更为本真,也提供了一条了解自我、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的“私密通道”。
多媒分享性——感性直观,图像与文字并陈,是微博客作为“软文学”的媒介优势。
终端多元、多媒体并用,为微博客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审美旨趣。网络技术的多媒体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视听感官媒体,呈现的主要是文字、图像、声音等直觉符号系统;一是众多媒体组合传送视听味触甚至性觉的立体的、全方位感知信号系统,使人有一种置身真实环境中的感觉。借助多媒体功能,微博客文学的文本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既有传统的单媒体(文字)文本,也有由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混合的多媒体文本。如follow5微博网友水果硬糖的博文:“灵性的猫咪,等待月牙的召唤……”文本同时配发了一张图片:在空旷明朗的夜空中,一只小猫独自站在高高的电视信号接收杆顶上,凝视一弯月牙,充满灵性的文字与图片共同组成了诗意的文本。类似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有地机结合在一起的微博比比皆是,它们使文本图文并茂,色彩缤纷,音响逼真,动作传神,带来了时空交错、动静相配的多维立体效果,实现了媒体间表意的交互、转换和融合,有效补充了文字信息的表现力,赢得更为丰富的视觉审美功效。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图像表意成为微博客文学吸引受众的“杀手锏”,也使得微博客文学成为数字媒介时代语言式微、图像称霸的文化推力。图像社会的来临重建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秩序,这种文化秩序又将使图像文化进一步拓展、扩张,终而成为时尚文化的主打。不过微博客文学的图像增殖对文学性的建构并非都是负面的,尽管语言的内视性、精神维度和诗意体验是图像所不及的,但图像和文字的交合并陈,有助于微博客文学的外在感性和精神内省的相互协调,从而强化微博写作的审美表达。文字和图像的博弈加速了文学的蜕变和涅槃,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表现方法和审美向度,同时也使文学在图文共存,多媒互融中不断扩容和越界,趋向于综合艺术。
微博写作的文学智慧
微博客写作可能是“心情留言板”或“生活流水账”,也可能是精致的小品或曲尽其妙的灵思,寓于其间的文学智慧和生命感悟最具审美的价值。
一是修辞革命:让“灌水”变成“炼油”。微博客文学之“微”主要体现在文本篇幅上,140字的容量限定,如果用于常规创作(诗歌除外),顶多够写个开头。博主如何在有限的字数里以最精当的内容浓缩精华,做到字字珠玑,言简意丰,就需得在修辞上下一番工夫,注意熔意炼辞,让文字凝练简约,做到如刘勰所说的“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譬如,在语言运用上,微博客文本要求作者用尽可能少的笔墨,把尽可能多的内容充分地展现出来,表达上追求文意精练,文字压缩,甚至省去标点,变换符号等,语言更具节奏感和凝练性。如同学网微博客网友杨川川的博文:
一个人。一座城。孤城、古城。你我初见,两个人。两念寂。死寂、四季。你我相依。
全篇没有一个虚词,标点也以句号为主,用字极为节省,词语押韵,句式紧凑,节奏感强,韵律自然,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
在情节内容上,微博客写作往往略过细节描写而运用具有冲击力的短句,修辞也更为巧妙,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多数被隐藏在朴素自然的表述当中,让文本富于内在张力。比如9911微博网友多多小肥侠的博文:
昨夜大家都醉了,Y在我旁边唱起了《听海》,铿锵悠扬,她让我为了她戒烟。半年前胆小鬼也曾唱过这首歌,在一个叫堂吉诃德的酒吧舞台上,她性感的嘴唇把这首歌唱得柔媚婉转,曲毕,我们把头轻轻地靠在一起。一首歌会被唱出不同的感觉,正如每一段感情的开始都扑朔迷离无法预料。
博文讲述了作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遭遇的两次感情经历,以及对感情的切身感悟。整篇129个字(含标点),分为三句话。前两句每一句话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构成了内容完整、情节生动的故事。作者巧设了一个相似的情节(唱同一首歌),引出“我”与两个女朋友相恋时的不同情态。与前者(Y)“为她戒烟”——坦诚;与后者(胆小鬼)“把头轻轻靠在一起”——天真。第三句话表达作者对感情多变的感悟,是文章的思想主旨。精要的动作白描和心理速写,给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空间,简洁率意的书写,却能启发读者对时尚都市情感生活的深层体悟和思考,语言也用得十分精致而自然,省去了许多修饰性的言辞,显得朴素却生动感人。
当然,文字简约并非必然故事简单,微博客仍然能用百字之幅表现曲折的故事或出人意料的结局,请看991l首届小小说微博客大赛的一篇参赛作品:
妻子意外坠楼死了。丈夫获得了高额赔偿金。一年后再婚。新婚的早上,丈夫叮嘱妻子,阁楼很危险,千万不要去。这样的话,丈夫几乎每天都说一遍。妻子不禁怀疑起来。终于,妻子找机会悄悄来到阁楼,开门,进入,接着一脚踏空,坠楼而死。不久后,丈夫获得了高额赔偿金,一年后再婚。
这样的微博客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可谓文约意丰,文笔洗练。文本短小让微博写作从“灌水”变成“炼油”,促使创作者更新表达方式和写作理念,在遣词造句、修辞炼意、谋篇布局上下工夫,使写作成为一种高超的浓缩性语言艺术。这种“煮水炼油”的审美范式显然迥异于以“长”为能的其他网络文学,也与传统文学中短小精悍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差别,它是经由多终端技术、快餐式阅读、感官式审美“量身订制”而形成的新的“春秋笔法”。
二是一句话文本:“袖珍”创意的网络“俳句”。微博客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一句话文本”,有人将这种写作形象地比喻为“织围脖”——虽短小却光鲜醒目,不求其长但求实用。这样的袖珍式创意对博主的文字表现力是一种挑战,最能体现出“软文学”的“硬功夫”,在限制中有了创造的可能。譬如:
山月清辉已远,仅有的,也只是清晨枕边的那一缕阳光。
——聚橙网糖糖的微博
给昕寄了自织的毛衣,真想把自己也寄过去。
——随心微博网纯橙的微博
新年莫言法师赠墨宝,写:佛说遇蚊虫叮咬忍之,我言逢小人追骂乐之。标点乃我加。
——新浪微博王干的博文
如果2012真是世界末日,请有关部门一定要信息公开,让我提前去疯狂下,以免死在办公室。那这一辈子就太河蟹
蛋了。
——随心微博网宗裴felton的微博
这样一句话的文本要实现独立创意并具备意向蕴含和审美表现力,要么诗意灵动、想象别致,要么寓意深邃、言辞隽永,要么视角独特、话语幽默,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心情分享的艺术“零食”或个性表达的创意“俳句”,达成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功效。篇幅的短小让微博创作只能选择一个瞬间、片断或场景来表现某种感受、体验的瞬间定格,很少表现情感的流动过程和事件的曲折经历。这一点很像日本的俳句。俳句是日本古典诗歌中字数最少的短诗,相当于我国格律诗里的绝句和长短句里的小令。每首俳句只有十七个字,这种诗体的特点,是用最节俭的字句,表达丰富的内容。
从社会文化语境来看,微博客文学是在后现代思潮下产生的文学样式,在削减深度、在线直观的同时,还追求快速的效率——快速加工、快速复制、快速传播和快速阅读成了微博客文学的主要的生产消费方式。这种方式下创生的微博客文学呈现出文本碎片化、意义平面化、情绪无遮蔽化等特征,似乎与追求意蕴丰厚的文学向度有所悖驰。但从传媒技术和微博的特质来看,这类袖珍性的俳句式表达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其“软文学”的结构要素和形式特征正是在新的语境和新的审美条件下对网络文学新形态的必然选择,也是这一文学能够浮现文坛、创生自身的价值所在。
我们看到,那些精彩的“一句话文本”虽不具备文学的形态特征却并不缺乏文学性的审美质素,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如新浪微博网友最想狂奔(网名)的博文:“阳光照亮海地,却已照不亮灾民们的心。”作者以新近发生的海地大地震为题材,并配发了一张相关图片:地震过后,明媚的阳光照亮的海地已是满目疮痍,灾难带来的惨痛给灾民的内心罩上了阴霾,光明不再如昨。这样的表达具有文学话语的自指性、隐喻性,在图片的对比下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大爱精神、真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意蕴深沉而不露痕迹。
三是思想“围脖”:意义巧置的“思维体操”。微博客的精短式写作最需要思想理念的炼意,从而形成价值理性的焦点透视和意义点击,在类似“思维体操”的历练中用机智的修辞手段巧置意义设定,很像是议论性杂文,往往一语中的,直陈要害,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或思理为妙,语出惊人,或哲理深邃,深谙个中三昧。譬如:“神仙往往假道学,妖精偏偏真性情。”⑤“缘本为空,因心而生,因行而成。”⑥“为了生活的艺术,那是生活。为了爱好的艺术,那是境界。没有境界的物质只是物质,没有物质的境界何谈境界。当我们游走在境界与物质之间,你的美德是否依然光芒四射”;“男人一丝不苟的吸引力仅次于女人的一丝不挂。”⑦读到这样的微博文字,不仅会感叹创作者的敏锐和才气,也为微博客所发掘的民间人文智慧和文学审美资源感到欣喜。
“围脖”是网民对微博客的一个昵称,听起来很形象,也很温暖。有人认为,和传统博客相比,“围脖”更有人情味,更具亲切感。确实,微博客正深刻改变着网民们的生活和写作习惯。年轻作家蒋方舟这样说道:“我觉得微博还原了思想来到脑子中的最原始形式,思想本身就是小碎句和没什么逻辑的片断,所以与其他公共空间的发言相比,微博更自然、本质、原生。”⑧微博客的私人化“低门槛”写作使许多原本不被关注的人和事,以及他们在现实中没有机会表达的思想观点,现在可以自由地抒写并发布出来为人知晓,成为人们用来抵抗世界淹没自己的最好方式,让自我找到精神上的平衡和慰藉。这一生命体验的抒写过程,也是作者自身人格、思想形成和主体塑造的过程,是主体本身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让许多表现个人生存的片断得以组合成血肉丰满、灵魂跃动的人生图景。
毋庸讳言,微博客文本碎片化和写作私人化的技术设定,突出了个人“娱乐至死”的诉求而淡化了“文以载道”的承担,但从这里汇聚起来的零碎思想和事件,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个人与时代的精神状况,映照出社会现实的真实面貌。一句话的内容,或批判现实,或感悟生活,或描摹见闻,或轻松搞笑,它们都真诚率意地闪现着文学精神的辉光而成为人间悲喜心灵史而留存下来。有人甚至认为,微博客文学是文学向《诗经》和《论语》短文时代的轮回⑨,不过我们所期待的微博写作不仅仅是短文的回归,更应该有着《诗经》、《论语》那样的人文底蕴和人类价值理性的建构。相对于网络文学的十年历史,微博客文学的发展才初露端倪,不论怎样,这一新兴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将唤起人们对传媒技术化审美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文学日渐式微的年代,微博客就像是技术援手递来的一条“围脖”,有了它,会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在新媒体文学的复苏中重新变得温暖起来,并由此孕发出网络文学新的生命活力。
注释:
①9911微博客网站:http://www.9911.com,2010.1.25.
②④王干:《从灌水到炼油——关于微博的N种说法》,《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2日。
③忽忽:《织围脖的路人甲》,《中国文化报》2010年1月21日。
⑤新浪微博王干的博文。
⑥9911微博网沈诗棋的微博连载小说《80后围城》。
⑦新浪微博周立波的博文。
⑧新华网:《微博兴起:中国年轻人迎来网络“直播”时代》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2/25/content_12704388.htm,2010.1.15.
⑨浩歌:《短信微博客与诗经论语短文传统》,http://haoge85.blog.sohu.com/140665506.html,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