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_何明华

何明华

三台县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100

【摘 要】在新生儿的治疗中,经常需要静脉输入多巴胺、万古霉素、钙剂、甘露醇等高渗透压或刺激性强的药物。由于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特点,加之药物对血管壁的化学性刺激,易引起静脉炎,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进一步发生药物外渗。外周静脉留置针不适宜刺激性药物、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液体或药物的持续静脉输注,但新生儿可用于外周静脉穿刺的血管本就有限,且穿刺难度大,反复穿刺增加了患儿痛苦,也难以为家长所接受。因此,在不发生输液外渗,保证输液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减少穿刺次数,成为儿科护理需要解决的课题。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科对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治疗的新生儿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护理对策

引言

为避免多次穿刺对新生儿静脉的损害,静脉留置针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的治疗中。但在应用多巴胺、万古霉素、钙剂、甘露醇等具有高渗透性和强刺激性药物时,鉴于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特点,药物对静脉血管壁的刺激会增加局部血管通透性,发生药物外渗,引发静脉炎。如何在保证输液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长时间保留外周静脉留置针,减少患儿静脉穿刺次数,是儿科护理人员普遍关注的课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科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治疗的足月新生儿30例作为干预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日龄5.63d。选择2018年3月—2019年5月我科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治疗的足月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日龄6.30d。两组新生儿日龄、性别、疾病种类、治疗方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儿科留置针常规护理:①采用26G正压无针连接外周静脉留置针(上海普益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分司,质量体系认证ISO9001/13485),常规置管封管,使用3M透明贴膜固定;②加强留置期间留置针的巡视;③根据患儿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整输液速度,观察穿刺处情况,并每天更换透明贴膜。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正确评估药品性质,选择恰当静脉穿刺。用药前护理人员对输入药品的pH值、渗透压、刺激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选用颞浅静脉、腋下静脉、手背静脉等血液流速快、粗直弹性好的血管作为穿刺部位,固定留置针。②加强用药穿刺护理和巡视交接班制度,预见输注风险。护理人员在输注高渗透和刺激性药物前,在穿刺点周围3~5cm或顺向静脉血管10~15cm范围内涂抹喜疗妥药膏,并避免同一血管长时间、大剂量输注,强刺激药液输注时间最好不超过2h。若2h内不能输完,需要停止输注,更换无刺激药液输注30min后,再重新输注。强刺激药液输完后,应输注无刺激药液,以免强刺激药液滞留于血管壁,使血管周围组织遭受持续性损害。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增强巡视和交接班制度,每次巡视时间间隔不超过15min。③患儿出现皮肤局部发红,输液滴入不畅等现象时,护理人员要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有效处理。护理人员要把预见性输注风险及时告知患儿家长,指导患儿家长掌握留置针观察、保护方法,对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哭闹、红肿等不正常现象,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做到安全隐患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留置针使用期间输液外渗发生情况。输液外渗的判定采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静脉炎分级评价标准:0级没有症状;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小于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在2.5cm~15.0cm;3级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0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4级皮肤发白,紧绷,半透明状,有渗出、变色、淤斑、肿胀,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0cm,呈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2结果

2.1两组患儿输液外渗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3.1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1)药物原因

药物原因是造成静脉留置针外渗的主要诱因,主要分为药物的酸碱度、药物的渗透压和过敏反应等情况。药物的酸碱性是因新生儿调节酸碱平衡能力不足,导致静脉输入碳酸氢钠后,二氧化碳在血管内积蓄,容易出现血管外渗的情况。药物的渗透压主要是因输液中采用甘露醇属高渗性药物,容易产生血管收缩、痉挛从而导致外渗情况。新生儿药物的过敏反应容易造成血管通透性,从而引发药物的外渗。

(2)穿刺技术不熟练和血管选择不正确

穿刺技术不熟练和血管选择不正确是造成新生儿留置针外渗的重要原因。穿刺技术不熟练加之新生儿的血管细小,容易出现穿破血管的情况从而引发外渗,另外,穿刺以后固定不牢,容易出现脱出和刺破血管情况,由此造成外渗情况。此外,穿刺技术中由于留置针通常在活动度比较大的部位,新生儿活动比较频发容易出现软管与血管壁相互摩擦,进而引发液体从血管壁渗出,形成外渗。新生儿留置针长期在一根血管,容易出现血管的纤维化,引发闭塞性静脉炎,引发外渗情况。

(3)新生儿自身原因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重要诱因是新生儿自身原因造成的。新生儿的血管细小,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无明显感觉,因此在留置针输液时容易出现外渗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患儿外渗并处理,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3.2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措施

(1)血管选择要合理性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应合理选择血管,选择较粗大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尽量减少足背、内踝进行留置针。根据相关的研究证据表明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率低于四肢静脉外渗率,因此应主要是以头皮正中静脉为主,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提高穿刺成功率。而且,头皮血管容易观察,容易穿刺,血供丰富,不会出现静脉回流影响的情况。

(2)提高自身穿刺技能

新生儿的穿刺技能要求比较高,因此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穿刺技能,尽可能一针见血,尽量减少一根血管反复穿刺的情况,最大限度的降低血管的机械性损伤,穿刺成功后应做好针头的固定,防止因新生儿乱动引发的针头脱落和刺破血管的情况。

(3)根据药液进行外渗处理

新生儿留置针外渗液体为普通液体时,应先从留置针内回收液体,然后拔出留置针;液体为血管活性药物时出现外渗,应及时更换留置针注射部位,重新穿刺,同时对注射部位红肿情况用硫酸镁湿敷;外渗液体为收缩药液,应及时选用血管扩张及进行湿敷;如药液刺激性比较大(钙剂、甘露醇、氨基酸、脂肪乳、果糖等)发现外渗情况后应立即停止滴入,同时用硫酸镁和地塞米松湿敷,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局部冷敷的方式减少疼痛对新生儿产生的影响。采用药物外敷,喜辽妥涂抹,局部贴水胶体敷料,必要时给予局部封闭,防止出现皮下水疱及组织坏死等情况。

综上所述,静脉置留针在新生儿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长时间置留在血管中,从而避免由于反复穿刺引起的疼痛,能够降低静脉输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曹娟,陈蓉艳,郭娟,等.自粘式弹力绷带固定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12(03):239-241,245.

[2]潘君兰.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8,24(S2):328-329.

[3]张俊燕.腋下静脉留置针技术在72例新生儿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8,25(06):192-193.

论文作者:何明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0

标签:;  ;  ;  ;  ;  ;  ;  ;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_何明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