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有效性的审视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园论文,有效性论文,集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也是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之一。那么,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当前教学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参与青岛市11所幼儿园一日活动跟踪评析,对集体教学的有效性有了以下思考。
一、选择挖掘适宜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集体教学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在幼儿的已知和未知之间选择教学内容,要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知道他们想学什么,并考虑不同幼儿的需求。
1.要贴近幼儿生活,注重幼儿的体验
在大班“冬去春又来”的主题下,教师组织了讲述活动“我喜欢的季节”。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收集的四季图片讲述最喜欢的季节,旨在激发幼儿对春天的憧憬。然而,教师组织活动的时间正值二月下旬,天气寒冷,难以感受春天的气息和发现植物的变化,幼儿还没有“冬去春来”的体验,有的只是以往的经验和来自图片的信息。因此,活动中幼儿兴趣淡然,语言匮乏。若推迟一个月,在幼儿感知了浓浓春意之后再组织活动,相信幼儿讲述的内容和语言会更加丰富,教学会更有效。
2.要善于研读、挖掘教材的价值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解读,理解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教材精神。
大班语言故事《秋秋找妈妈》主要讲述了小鹦鹉秋秋找妈妈的过程,它找到了长颈鹿、企鹅等,最后是与小鹦鹉形象差异很大的狗熊太太收留了它,熊太太还收留了鳄鱼、河马、小猪等,故事彰显了熊太太博爱的胸怀。
活动中,教师“以情带情”,着重引导幼儿体验了小鹦鹉找不到妈妈的难过心情,好多幼儿眼里闪动着泪光,活动一度陷入伤感的氛围。这是否就是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价值呢?仔细研读教材,我们还可以体味到小鹦鹉和熊妈妈美好的情感;感受到熊太太不是妈妈却胜似妈妈的无私的爱;感受到弱小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应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的那种信念。如果教师能在这些方面进一步挖掘,带给孩子们的震撼会更多,教材的价值将更大。
3.要善于开发、生成教材资源
教师在合理有效使用教材的同时,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应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大胆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创意性地使用、生成教材。
如在大班“生活好帮手”的主题下,根据主题的发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教师适时生成了科学活动“美食好帮手”,丰富了主题内容,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总之,新的课程观赋予了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作为教师,只有考虑了教材的科学性、教育性、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点,才会使选择的教材有用、有效。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多数教师能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来设定目标。然而,设定的目标是否符合幼儿经验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呢?我们发现并不尽然。
1.目标空泛、含糊,缺乏可操作性
如小班故事《小乌龟找家》的活动目标:通过故事,培养幼儿热爱自己的家和幼儿园的情感。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并理解词汇“东瞧瞧,西望望”“钻”“温暖”等。初步学说故事中小动物的对话,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该案例中,目标过于空泛,不易操作,是一些阶段发展目标,不是通过一次集体活动就可以达到的。
2.目标缺乏挑战性
如大班美术活动——编纸“中国龙”。活动前,教师在区域中投放了编纸材料,幼儿已经学会了编纸的方法,并有大量的作品,如小蛇、长颈鹿、小兔子等,幼儿经验较丰富,此时,再用同样的方法来编纸“中国龙”,缺乏挑战性。活动中,更多的是技能的展示,新经验的获得很少。
上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师应在组织活动前,挖掘教材、解读幼儿、设定合理的目标,使幼儿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新收获。
三、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教学有效性的助推器
教学中,提问是师幼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沟通教师、知识和幼儿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思维,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究。据跟踪统计显示,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约占30%,近70%的提问是低效或无效的。主要表现在:
1.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如小乌龟遇见了谁?小鸟知道小乌龟的家吗?小蜗牛知道小乌龟的家吗?小乌龟找到家了吗?这类问题看起来活跃了活动气氛,实际上只是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对激发幼儿思维收效甚微。
2.提问只关注结果
如你们听清楚了吗?漂亮不漂亮?秋秋找到妈妈了吗?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实际并无实效。
3.提问措辞不清,幼儿难以回答
如教师出示电话、帽子、筷子后,问:这些材料你认为哪些是线?再如:教师用猜谜导入活动,幼儿猜出后,教师问:你是怎么猜到的?这样的提问幼儿难以理解,无从回答。
教学实践中,能否科学地设计提问,激发幼儿的思维,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上述问题应引发我们的深刻思考。
尽管在跟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问题,但同时也欣喜地发现了许多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教育智慧,正是因为这些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使得教学活动精彩而生动。
1.善于追问的智慧让课堂活跃
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幼儿的思维才能激活。
如大班科学活动“美食好帮手”。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研究打蛋器,认为打蛋器比筷子快捷。
师:打蛋器和筷子哪个好用?
幼:打蛋器好用。
师:打蛋器为什么比筷子好?
幼:……(无语)
师:老师用手转动打蛋器。
幼:噢,打蛋器有很多根铁丝。
师:那筷子呢?
幼:筷子只有两根。
师小结:对呀,打蛋器是由好多根不锈钢丝围合成了一个球形,所以打得又快又均匀。
由此可见,教师在这种不断的追问中,帮助幼儿将零星的、不完整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深化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
2.临场调控的智慧让活动精彩
课堂教学变化不定,它呈现的生成性、开放性以及不确定性,要求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巧妙地作出相应的变动。
(1)对生成问题的取舍把握有度
大班科学活动“美食好帮手”中,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苹果切块器”(能一下切成相等的八块)。
师:用苹果切块器有什么好处?
幼1:省力。
师:对,省力。
幼2:(想起广告词儿)省力又省心(引起孩子们的哄笑)。
师:他说得很对,为什么“省心”?
幼3:苹果切块器两侧都有把手,切不到手。
师:对哦,是因为更安全,所以“省心”。
这一瞬间,教师不仅尊重了幼儿的“独到见解”,而且不忘自己是“对话中的首席”身份,就幼儿抛出的“省心”这一观点,运用追问的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为教学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2)对偶发事件调控的智慧
教学活动中,意料之外的事时有发生,关键是教师如何调控。
如大班歌唱活动“风儿找妈妈”中,幼儿练习演唱时出现了故意拖长音的现象,若不及时调控,活动可能会出现一时的混乱,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遍拖长音,师说:你们把声音传得很远,风儿的妈妈一定会听到(教师融入了情感的元素)。
第二遍幼儿拖得更长,教师听到后及时用指挥的手势制止,并说:“要唱的让自己舒服。”在后来的练习中,教师都及时用手势指挥,给幼儿以暗示,巧妙地解决了问题,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该案例中,教师首先以尊重幼儿为前提,而后寻找合适的方法帮助幼儿纠正错误,凸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审视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我们发现了教师许多的实践智慧,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那就让我们将这些问题作为园本教研的主题,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深入的研究,让教师们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快乐和智慧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