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动态分层作业的实践论文_王淑嫱

中职数学动态分层作业的实践论文_王淑嫱

摘要: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中职数学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针对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有效教学的要求。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笔者探索出一种动态分层作业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设计助学案为工具,以学生自主评价为手段,以动态分层作业为最终目的,让每位学生选择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从而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数学;助学案;自主评价;动态分层作业

一、动态分层作业的涵义

所谓分层作业,是一种弹性的作业结构,它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进行分类,目的是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中,笔者将学生的分层作业与课堂表现紧密结合,建立一种新型的作业模式,将它命名为“动态分层作业”。在合作课堂下,学生通过实时评价形成动态分层,教师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布置分层作业,从而推进教学。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难题,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动态分层作业的依据

统一教学要求显然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造成了“吃不了”和“吃不饱”的局面。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总会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作业难交齐,或者作业抄袭严重等。可见,统一的作业要求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也指出,教学应当与儿童发展水平取得某种程度的一致。

为此,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索出一种动态分层作业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习,选择分层作业,完成他们相对应的学习目标,真正做到人人学有所得。

三、动态分层作业的基本流程

动态分层作业的基本流程是在合作课堂中,以教师设计的助学案为工具,以学生自主评价为手段,进行实时客观的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根据最后的总评价自然形成分层,各层次的学生选择相应的分层作业。

1.以助学案为工具,形成自主评价

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助学案,其内容包括知识铺垫、课堂探究、随堂练习、自主评价和笔记摘录等。教师评估每个环节的难度与比重,给出相应的星级标准,以供学生自主评价,最后学生累计每个环节的星级数为总评价。

知识铺垫的内容可以是知识的储备,也可以是课前教具的准备。例如,在设计《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一课时助学案时,为了配合课堂动手实验画椭圆的环节,需要学生课前小组合作自制教具。那么,在助学案中除了列明制作要求和方法,还按照小组分工,给出了主力两颗星和参与一颗星的星级评价。

课堂的追踪是助学案的主要部分,它包括课堂上的一系列探究,以及随堂的知识检测。还是以《椭圆的标准方程》这节课为例,在探究椭圆的定义时,助学案中的一段设计如下表:

探究1评价星级

(1)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量是不变的?★

(2)绳子的长度与F1、F2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模仿圆的定义,试着写写椭圆的定义。★★

随堂练习可以及时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即使学生在探究环节完成得一般,但是随堂练习做得好,仍可表明他本节课学习得不错,因此随堂练习都给出了每题两颗星的评价标准。

动态分层作业模式下的助学案,不仅是学生的行动指南,更是一份学生的自主评价量表。通过助学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助学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互助学习氛围;通过助学案,建立自主评价机制,形成动态的分层,最终达到分层作业的目的。

2.以自主评价为手段,形成分层依据

动态分层作业模式下,学生通过助学案进行自主、自觉的实时评价,最后累计一堂课所获得的星级为总评价,作为动态分层的依据。

(1)自主评价的原则

尊重主体性原则。动态分层作业模式下的自主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负责引导。

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自我评价时,切不可一味追求较高的星级,要做到合理定位。在同伴评价时,要公平公正地对待自己的同伴给出恰当的评价,而不受感情等额外因素的影响。

自主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最后的分层,在提倡发挥主体性的原则下,尊重客观性和公平性,才能作出最符合实际的分层。

(2)自主评价的方法

学生的自主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例如,上面举例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助学案中,问题3要求写出椭圆的定义还是比较难的,学生也许不能完全写出,但只要提到了“两个定点”或是“距离和”等关键词,都给可以给自己一颗星的奖励。在随堂练习2中,要求学生求出焦点与焦距,评价星级为二星,那么,学生只要答对其一便可获得一星。

同伴评价也是自主评价的一部分,是同伴根据组员在一节课中的表现给出相应的评价,通常设计如下表:

同伴评价评价星级

参与小组合作。★

参与小组合作,并表现积极。★★

参与小组合作,表现积极,并帮助同伴解决问题。★★★

将评价中所有的星级累加,最后总星级数为一堂课的总评价。

(3)自主评价的优势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助学案的课堂行动指南下,学生有了累计星级的目标,通过获取星级树立自信心,通过获取星级激发学习动力。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同伴互助,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以及助人为乐的光荣感,并营造出浓烈的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3提供了有效的分层依据。通过自我和同伴评价,学生选择作业不是全凭主观选择或是一味被动接受,而是有依据有方向的。

3.以星级评价结果为依据,选择分层作业

(1)动态分层的形成

在助学案中,教师根据本章节知识的难度与容量以及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划分出三个层次,分别为星星组、群星组和繁星组。学生依据自己的总星级数,对号入座,选择相应层次的作业。

(2)分层作业的设计

教师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从星星组到繁星组,难度依次递进。考虑到同一层次的学生也有差异性,各层次都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看似分为三层的作业设计实际上可以分为六层。

(3)动态分层作业的特点

1学生分层动态化。传统的分层容易给学生贴上标签,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等,忽略了学生的水平发展。其实,学生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的科目,同一科目下的不同章节也有差异性,动态分层作业模式下的层次不固定,它依赖于课堂反馈,适用于课后作业,随不同的课堂而出现层次的流动变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与发展性。

2作业设计多元化。布置分层作业时,不仅考虑不同层次的差异,也考虑到同一层次间的差异。每个层次都有选做和必做的设计,保底但不封顶,在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作业同时,又为他们提供可发展的空间。

四、动态分层作业的成效与问题

动态分层作业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态度和方法都改善了,尤其在作业遇到问题时抄袭和缺写的情况改变更为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各层次学生的提高都是有促进作用的。从期末看来,总体成绩也提高了,学生的两极分化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存在的问题包括:

1.分层作业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助学案,教师的备课量会因此增大很多。而在作业的批改与统计上,由于层次较多,也会耗时许多。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是一个新的课题。

2.无论是助学案的设计,还是最后分层标准的给出,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是否会因为教师的主观造成分层的偏差,对这个方面的改良,可以结合学生的每堂课后反馈,再重新考量设计与标准,这又是一项可以长期开展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J].比较研究院,2000(3).

[2]赵英娜.高职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曹秀华.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分层作业设计[J].教育探索,2006(11).

[4]蔡远龙.初中数学课“分层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操作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4).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000)

论文作者:王淑嫱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0

标签:;  ;  ;  ;  ;  ;  ;  ;  

中职数学动态分层作业的实践论文_王淑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