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无香 倾听天籁——对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和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籁论文,课堂论文,探究性论文,真水无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究”是新课程教材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教材中也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探究情景。由于探究性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关于数学本质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得到了各国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这一教学方式更得到了大力提倡。笔者对课堂探究性教学谈几点体会,请方家指教。
一、自主探究—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目前,在一些“公开课”中,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是,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方式与态度较差,只有24.3%的老师能够关注“学会学习、合作学习”[[1]];也只有46%的老师能够经常用“自主探究”这种学习方式[2],造成这种“两面皮”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线教师的心病。老师选择“穿新鞋,走老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传统势力的影响,“教学实践几乎从来也没能像教学理论所描述的那么乐观过,传统的伟力通常都会像一种无形的约束,以各种形态传承延续,既顽强的保持着某种‘特色’也同样顽固的保持着某些痼疾”[3]。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所具有的稳定范式相比,自主探究的有效性与相关的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还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有的老师担心“自主探究”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风险,宁愿选择驾轻就熟的“接受式”。
的确,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探究,搞好了很花时间,教学实践、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师精力、班级人数等等,那么多制约条件,谈何容易,何况还有一个升学、期中、期末(分数)压力在里面[4]。然而,每节课都要搞一些相对独立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及时、独立完成的小探究,根本目的是要“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样学”,这样的探究必须坚持,重要的是养成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在逐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使“探究”成为学生终身必备的学习方式。
二、追求课堂探究的原生态
生物的生长和环境保护都要追求原生态。那么教育呢?什么是教育的“原生态”?它应遵循的规律是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思考过没有?思考过多少?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所以,要谈教育的“原生态”,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教育的对象、认知的群体,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独立的生命主体。那么,教育就应该回归到本应属于生命主体的活动中去,回归到学生具体的年龄、成长阶段和时代背景中去施以自然有效的引导。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方法都要少一点人为的雕琢,追求一种自然、和谐的原生态。
1.探究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课堂上,教师用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机械呆板且答案唯一的提问,泯灭了学生的灵气和个性;用填鸭式的题海战术换取考试分数,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既失去了学生的自我,也失去了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以,探究性学习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情感、学习兴趣的生成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行为,而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学习状态,要利用学生求新、好奇、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创造出奇、合理科学的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活跃状态,表现出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精神状态;观察敏锐、想象丰富、产生灵感的智力状态,形成学习的内在推动力。
2.探究性问题要有层次性,有利于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层次性,这种层次性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台阶”,而台阶间的潜在距离往往左右学习的效率,距离远学生断了念头,距离近,吊不起胃口。老师在构建探究性问题时,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把握好探究问题和教材知识之间的潜在距离,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所以,探究问题应具备以下几个特性:挑战性——能激发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学习韧性;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的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数学;可及性——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心理状况等;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低起点高要求,恰当把握问题的思维难度、思维跨度和思维梯度,才能使学生有不断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正如笛卡儿所说“从最简单、最易懂的对象开始,依照先后次序,一步步达到更为复杂的对象”,这也是学生必须明白的学习之道。这对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除了加强新课程理念、内容的学习外,对教学法、课堂调控艺术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用类似方法可以证明结论1,2,3。至此,将学生的一个个想法,尽情地发展为一个个“硕果”,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知识更加“厚重”。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教师要当好“活动式脚手架”
课前,教师要对课堂探究情景、探究范例以及即将发生的探究活动、计划达成的目标进行预先的设想与勾画。在把部分精力投入到教材的挖掘,在概念、例题、命题、习题上下功夫的同时,更要关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应用价值,这种探究性教学的理念不能忽视。因此,预设课堂探究情景应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方法上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思想上具有创新性,能够真正发展学生的内在品质:精神性、创造性、生成性、先进性、实用性、拓展性和时代性。这需要老师及时地参与、鼓励、扶持,这也是西方教育界提倡的“活动式脚手架”。
老师在调控探究过程时,要预防两种错误的行为:
1)预防“圈套式”探究。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铺垫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的结论,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内需驱动力,不能处理好被动地听、记与主动地思考甚至是超前想象之间的关系。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前者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因此,应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和提问,在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聚焦于各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才是探究性教学所渴望的。
2)预防“标签式”探究。教师先抛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合作)。有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展开探究;或者把“探究”流于形式,强行将学生分组并在规定时间内讨论,只是课堂上热热闹闹,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思考。“那些为了建立与文学、历史或科学的联系而肤浅处理数学知识的教材,对学生和数学改革都是有害的”(《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译者的话”,第3页)。好的探究情景应该是形式与思维的“双赢”,使学生成为思维活跃的思想者。
三、敏锐地抓住生成性探究情景
对课堂探究情景所作的预设和勾画只是一个蓝图,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无论课前作出多么周密的设计和预测,总还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因此,这种预设决不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守的教条。教学中,要随时调整课前的预设,即时创造,即兴修改,创设出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探究情景,这也是课堂探究情景的生成性。事实上,课堂教学每个瞬间都可能生成很多不可预知的“意外”,老师都要敏感地、积极地应对,意外之时可能就是探究情景生成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瞬间,抓住机遇将“意外”变成“无法逾越的精彩”,“教学原本是即席创作”。
案例2 在一节高三复习课上,笔者给出了“纵横线路图”问题:如图1是城市的部分街道图,纵横各有5条路,如果要从A处走到0处(最短路径),那么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师生共同解答问题:问题转化为4根横线“一”与4根竖线“|”的排列问题,故从A处走到B处的方法共有。
这时学生1突然说:“这种解法很抽象,让人难以理解!”
T:同学们想一下,怎样更好地来解释这个问题?
S2:可以先让方格减少,由特殊到一般的来寻找规律!
T:这个想法很好,大家探索一下吧!
这时忽然有学生惊呼:“这似乎和杨辉三角有关!”笔者一时也“吃不准”,但还是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如图3,将图1中的矩形“竖放”,使A点在正上方,B点在正下方,分别求出到每个“交点”的走法,这正好构成杨辉三角。
学生对杨辉三角是熟悉的,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同时,也建立了不同问题相互联系的通道,形成有效的思考问题的模式,这对学生认识如何学习数学非常有帮助。也正如怀特海(Witehead)所说:“数学是在从模式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所以,有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灵光闪现”,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这种“闪现”变成“佛光普照”。
总之,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激情,使之既有“水的灵动”又有“山的沉稳”,进而“明明白白我的心”,这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