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跃辉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人民医院 江苏/高邮 2256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方法:将1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发病原因分为肺外源性组(实验1组)与肺内源性组(实验2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并针对发病原因采取对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7d内死亡率、ICU期间总死亡率。结果:实验1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优于实验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7d内死亡率少于实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ICU期间总死亡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根据具体发病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控制病源治疗,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U临床;机械通气;对症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急危重症,必须于最佳时间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否则将造成严重不良结果。临床表征为双肺浸润、低氧血症等[1]。发病原因有肺外源与肺内源两种[2]。有研究证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致死率较高。患者入院后直接进入ICU病房治疗。为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两种发病原因的ICU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将12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资料均来自我院于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由我院专家确诊,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按照发病原因,将120例患者分成两组,肺外源性组(实验1组)与肺内源性组(实验2组)。60例实验1组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9~72岁,平均年龄(53.7±4.4)岁;19例肺部感染,17例脓毒症,4例误吸患者,9例重症胰腺炎,11例多发外伤患者。60例实验2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4.1±3.8)岁;21例肺部感染,15例脓毒症,6例误吸患者,8例重症胰腺炎,10例多发外伤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①依据患者病情选择吸养方式 ;②当呼吸机连接好之后,要打开氧源进行辅助通气,呼吸机的潮气量要控制在7ml/kg 左右,PEEP要设定在7~17cmH20,气道峰压要设置在40cmH20,平均压的设置要在35cmH20之内;③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予以反应;④控制发病源;⑤检查与治疗患者脏器功能;⑥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7d内死亡率、ICU期间总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X2检验。以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1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优于实验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7d内死亡率少于实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ICU期间总死亡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7d内死亡率、ICU期间总死亡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致死率较高的急性呼吸衰竭类疾病。患者入院后立即进入ICU病房接受急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因无法自主呼吸,一般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程度,选择是否进行面罩吸氧、切开通气或者是气管插管吸氧[3]。现代医学临床将该病分为原发性急性损伤期、潜伏期、急性呼吸衰竭期、终末期四个阶段[4]。原发性急性损伤期患者发病机理为因高危因素直接作用于患者机体本身而引发疾病,对急性损伤的时间现代医学尚不能百分百完全确定,而且处于引一阶段的患者并无明显的病情特征,仪器检查亦也法作出准确诊断,给治疗造成较大困难;潜伏期患者发病机理同原发性急性损伤期相同,皆为爱能不能高危因互的直接损伤,不同的是潜伏期中规患者急性损伤时间确定为48h之内,状态相对稳定,但病情并不乐观;急性呼吸衰竭期患者呼吸突然急促,有湿罗音,双肺浸润,临床比较容易确诊,属及时给予机械通气;处于终末期的患者,病情相比其它三个阶段更为严重,会出现肺功能损害。此一阶段患者死亡率最高[5]。
我院将1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列为此次研究对象,按发病源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肺外源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优于肺内源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外源性组7d内死亡率少于肺内源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ICU期间总死亡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较于肺内源发病因素,肺外源发病因素临床治疗有效率更高。根据具体发病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控制病源治疗,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方秀华,王鹤,杨彦楠,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应用气管内吹气时流量的选择[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11):1076-1077.
[2] 韩旭东,黄晓英,葛志华,等.持续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患者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2):1730-1732.
[3] 袁茵,姚尚龙,李玉梅,等.不同液体复苏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幼猪早期氧代谢及胃黏膜pH值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2,29(5):914-917.
[4] 黄芳,沈振亚,金钧,等.早期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索[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0,20(2):238-241.
[5] 杨全会,王保强,王小亭,等.小潮气量结合控制性肺膨胀对肿瘤术后早期急性呼吸窘迫患者的疗效[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5):485-488.
论文作者:孙跃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患者论文; 窘迫论文; 呼吸论文; 死亡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综合征论文; 时间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