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蔡晓洁

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蔡晓洁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518052

摘要:以海绵城市建设为背景,针对深圳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应用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基于园林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建设新型海绵城市等理论,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讲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内在建设、影响因素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生态平衡;施工技术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城镇化率也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8年的59.58%。城镇化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要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

1海绵城市的设计建造理念

传统的城市给排水设计中,对于地下径流及给排水管线的设计规划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虽然可以满足正常情况下的排水要求,但是满足不了突发暴雨灾害情况下的雨水排泄。随着城市化发展,人口与资源高度地聚集,各种城市供给设施都面临很大的压力,这使得城市中大量的污染物和雨水冲泄到河流中,污染了河流和地下水等城市供水水源,增加了给水处理成本。另外连续强降雨气候下雨水不能顺利排泄,出现城市内涝灾害,这些问题都给城市的正常运转产生严重影响。海绵城市则是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对城市给排水系统进行全面的规划建设,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给排水控制。在降雨气候下,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和建筑结构对雨水进行吸纳,确保城市内的各种设施不会被雨水破坏和影响,这要求管网系统和建筑结构对雨水具有足够的吸纳能力;在干旱气象条件下下,各种给排水系统和城市建筑则发挥其蓄水和净水功能,并释放水源,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水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使城市在各种极端气候条件下都具有很强的鲁棒性,整个城市像是建立在水源供给充足的海绵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

2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

2.1雨水排水不畅,易造成城市内涝

在雨季到来时,由于城市排水管道老旧、排水量日益加大、雨水口设置不合理等因素影响,使得城市在面临较大降雨量的时候,难以迅速排出雨水,加之雨水夹杂着城市垃圾等异物积聚,造成排水口的堵塞而造成排水不便、雨水积聚等现象,造成城市内涝,给城市的排洪、防涝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2城市“海绵体”资源稀缺

海绵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水体、绿地或者人工蓄水池对雨水进行存储和排泄,防止内涝和水量的过渡蒸发,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在城市得到了高度的集中,使得城市房地产市场炙手可热,各种土地资源非常稀缺,房产市场的发展使得土地的价格远远高于其本身的价值,土地价格抬高,各种商业体层出不穷,城市绿地的规划正在逐步减少,硬质地面则在不断增加,城市的热岛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这些使得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缺乏基础性的保障,这也是其难以推进的主要因素。

2.3硬化路面过多,易造成热岛效应

由于车辆荷载等因素影响,城市市政道路多采用硬化的非下渗路面。虽然非下渗路面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水的下渗,从而保证路基的结构安全性,但是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硬化路面显示出诸多的弊端,比如路面的不透水性阻止了水的下渗和补给地下水等作用,容易造成城市路面的积水甚至是雨水径流的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城市硬化道路过多,则绿化设施较少,造成了太阳辐射等热量集聚在城市的硬化路面中不能及时排出,最终导致热岛效应的产生。

3海绵城市建设问题的对策

3.1保护原有“城市海绵体”生态环境

湿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不仅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动植物提供栖息地,而且具备存储水的能力,并且去除水中90%的沉积物和毒素,湿地还有助于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水边环境,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其核心是尽力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使得城市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和利用,使水分合理地存储在城市“海绵体”中,做到吞吐合理,既能存储水资源,又能在干燥季节调节、利用水资源。由于形成天然的人工湿地景观,游客可以通过玻璃栈桥等近距离接触到人工湿地,形成人亲近自然、利用自然、改善自然的良性循环。

3.2健全管理体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发展新时期,为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实现,要积极健全相关管理体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加强监督与管理,为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营造优良的环境。具体来说,全社会要强化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知,政府部门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从政策颁布、法令制定以及财政支持等方面入手,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与科学局部,并健全管理体制,细化各部分岗位职责,以促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等情况。在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要严格落实管理工作,加强海绵型建筑、海绵型道路以及海绵型公园等建设的管理,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优良条件,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制度可循。

3.3更新理念,科学规划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实现,要积极更新建设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雨洪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结合我国国情及生态系统状况出发,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宏观层面上进行规划与布局,在先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支持下,找准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方向,将水循环体系及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以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性,改善雨洪管理成效。也就是说,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秉持先进的建设理念,全面把握城市地理条件、水文特征以及排水设施建设实际情况等要素,对海绵城市建设现有资源加以优化整合,科学规划布局,制定具有高度适宜性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例如将观工程做成透水景观在雨水多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利用;从而达到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透水景观铺装过程中相关数据信息如表1所示。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给排水系统设计,要注重排水系统多元化,为雨水有序循环创造优良条件,将水文系统与现存海绵城市排水管网有序结合,优化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

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是城市建设落实落实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体现,治理黑臭水体和提升排水防涝能力是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工作载体和抓手。消除城市内涝,消灭水体黑臭现象,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让居民百姓满意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海绵城市建设与完善城市污水管网、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削减效能,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相辅相成,都需要系统谋划、定量决策。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都将深刻影响城市开发建设的思路,影响城市规划参数指标,影响城市的规模和空间布局,影响城市管理的思路和模式,最终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思敏,徐从广.生态文明下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政策体系探讨[J].安徽建筑,2018(6):49~51.

[2]方朝晖.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44):67~68.

论文作者:蔡晓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蔡晓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