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 158100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生长环境,学生往往有自己的独特的兴趣。家长和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兴趣,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习就会轻松而有成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学、爱学?
一、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那么学生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即便他画得并不怎么样。但是,家长和教师如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少批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从事任何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产生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学习也是如此,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帮助学生取得一点儿成绩,并给以鼓励和支持,使他转苦为乐,这也会造成他们学习转变的开始。
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好与坏更会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思路,有利于更好地掌握下一部分知识。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如“你真棒”、“你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如“你思维很敏捷,再想一想?”“很好!你很善于动脑筋,下次再接再厉。”“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他。”等等。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法国的雕塑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的“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许多优秀家长的经验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学习弹钢琴,她不喜欢练习基本功,吃不了这个苦,但是她对钢琴表演活动很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基本功练习的活动。所以家长和老师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
三、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家长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玩具甚至学具拆开了,有的孩子对于生活中的现象不停地问为什么,家长和教师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批评、不理睬,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提问要积极回答,切不可敷衍了事 。如果家长和老师只是骗骗他,以后孩子不懂的问题他也就不问了,这样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四、创立有利于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其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师生相互认知和了解为基础,了解和认识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前提。已有的事实表明,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学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同时带有较强的“亲师性”。如果他们比较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比较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科目,会花力气、花功夫去学,成绩自然就比较好,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个教师,那么他们就会不喜欢学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甚至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因此,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要真正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真心交流,用真诚赢得学生。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心目中一个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同时,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在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要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不侮辱他们人格的同时,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真正地从心里接纳你,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五、使用有趣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呆板,黑板加粉笔,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地位消极被动,教学氛围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
论文作者:王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3
标签: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就会论文; 目的论文; 家长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