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人才强国战略之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强国论文,战略论文,关系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2006)03-0014-05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前不久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方面工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关涉到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问题时,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理清基本思路,把握其中的关键或实质性的问题,以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

2003年末,党和国家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这样国情的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惟一正确可行的道路,并对如何实施人才战略作出了宏观、总体要求和部署。那么,人才强国战略与科学发展观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怎样认识和解决人才战略的实施?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予以探讨,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着眼,分析人才战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核心和基础前提,最根本的还是走人才强国之路,实施人才战略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观点。它是指在发展中应注重并保持各种因素、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和平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发展理念的创新”[1],其最终焦点还是“发展”二字。如同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那样:“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要明确如何才能实现发展的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懂得了需要发展是一回事,如何去实现发展是另一回事,甚至是更重要的事情。如同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性经验之一。

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要牢牢把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第一生产力,就要懂得如何保证先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于人才。

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它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构成。不同的要素构成及结合方式,决定了生产力的不同性质和水平,也就是说有先进和非先进、先进与落后之分。一般说来,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及文化水平较高;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工具比较先进;劳动对象是那些需要劳动主体动用一定的知识技能以及较先进的劳动资料方能认识、掌握并加以利用的比较复杂的客体;劳动者以知识和技能为中介,将自己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力结构,进而发挥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同的形态、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其所发挥的具体功能是不一样的。只有先进的生产力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当今世界,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贡献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形成了当代先进生产力的标识物——知识型、智力型的生产力。人们的生产活动日益从狭隘闭塞的传统状态走向精细分工和广泛协作的现代化大生产状态,由此形成规模巨大的社会化生产力;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日益走向市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由此形成了高效的市场化生产力。当代生产力还有一个新的特点和趋势,那就是信息革命改变了生产力的现实形态,形成了蕴含高科技知识在内但又根本有别于知识型生产力的信息化生产力。从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当代先进的生产力,就是知识型的生产力,信息化的生产力,社会化的生产力,市场化的生产力。

当然,我们在理解先进生产力问题时应注意到,在某一历史阶段,某一民族、国家先进生产力的现实形态可能与世界先进生产力不尽一致,某一国家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内涵要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国情。但这不能成为忽略或否认先进生产力的标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具有国际化的特点,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有认清和把握住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真正地实现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进而真正实现“发展”。

二、中国特殊国情及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必须走人才强国之路

以上关于生产力与发展之间关系的阐释,自然地导出一个新的问题,即人才问题,引申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发展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先进生产力,即知识型、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生产力与人的关系。也即是说,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根本性核心或支配地位的,必须是那些具有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从事现代生产专门的技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备素质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才。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土地、资金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而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成为当今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已成为现代资本要素中第一资本。今天,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完全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科技在推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资料表明,在上世纪末,发达国家中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3/4靠科技、靠人才,1/4才是靠资本和设备[3]。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哪里重视人才资源,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哪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快。

本来,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中就存在着优先开发物资源还是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的两条路,结果是后者的优势大于前者。而就我国而言,无论自然资源还是资金设备都严重短缺,我们要想发展,除了走人才资源开发之路,别无他途。同时我国又具有走这条路的优势条件,人力资源丰富及几千年形成的劳动人民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追求光明、奋勇前进的优良传统等等,应通过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科学得当的措施,将这种优势发挥出来。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上文所说的人才,主要从生产力构成要素,及先进生产力内涵的角度,从科技革命、信息时代对生活素质所提出的要求角度来阐述的,因而所说的人才主要是指科技人才与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但又不仅仅是指科技人才,也不可能是仅仅指科技人才。本文所说的人才,必然是指更宽裕的人才概念,最集中的表述,应按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包括主体人才与其他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即主要指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队伍人才[4]。这三类人才的划分,是以所从事工作的岗位、性质的区别来划分的。至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在其素质要求上,是相互交叉、结合、密切联系的,具有很强共性,其主要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每一种人才都必须具备当代社会生产对劳动者所提出的科技、专业素质要求。其中科技人才自不待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指实际具体经营管理者,更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而党政人才无论从进入这支队伍时所要求的基本条件,还是在这个岗位上经过培训,多次培训的应具备的其专门知识、技能都必须具备相应标准。

其二,从党政干部、人才的作用功能上看,也是生产力发展要求所必需的。各级党政干部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产生活的管理者,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力量,依靠人才。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政治的、经济的、内部的、外部的等多方面的条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也可以说发展中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或带有根本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走科技与人才之路这个根本。

总之,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明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偏离或忽略,发展是根本,是基础,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而发展要解决如何才能发展的思路在当今时代的中国,就必须主要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必须走人才强国之路。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五个统筹”,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体现在科技与人才上

落实科学发展观,可具体概括为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从根本上说还是人才问题。

(一)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人才

统筹城乡发展,是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在不同场合强调科学发展观时所讲的“五个统筹”中的第一个。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征。如何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全方位、多角度着眼。但细究起来,在多方面的措施中,都是科技与人才在其中起着最根本的关键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看:

其一,关于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问题。对农业采取保护政策、加大投入,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投在何处?怎么投?国家对农业的各种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不只是简单地将其落实到农业、农村和农民身上,而是要注重在科技、人才、管理方面的投入,要从发展角度着眼,在那些对农业发展有着长远性、根本性作用,具有时代特点的内容上做文章,扶持一些项目。总体说,应培养“造血”功能,在农业生产各方面都体现出着眼于自身发展,提高效率的基本准则。

其二,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在耕地少、土地肥力递减的前提下,只能走科技之路,这一点在中国尤其突出。从土壤改造、化肥及使用、高产优良种子选育、栽培技术、管理技术,包括流通体制、农产品由质量型向专用型、高附加值转变等,而这些每一点都依赖于科学技术。

其三,农村的工业化靠科学技术。乡镇企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后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快发展。只有依托城市工业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才能确保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工业化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概念。农村的工业化、产品质量开发、品种质量、生产管理、机器设备、原材料及流通环节,都需符合时代要求,增加科技含量,这就要求上述各环节都需走科技之路,需要从事工业生产各环节对科学技术的含量,包括劳动者自身素质的具体培养控制与提升。

其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靠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我国小规模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它适应市场化、现代化要求,通过大规模地组织分工分业生产,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纳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把分散、独立的许多生产过程化为一个社会生产总过程,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重组,把贸、工、农和产、供、销有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特别是扶持“龙头企业”。实践证明,这是个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而这些,需要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懂技术、会经营的大批人才。

其五,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更需要科技人才。第三产业的发展,除去政策、资金的条件外,更重要的还是技术和管理,在第三产业的具体选择,商品、服务、流通等各方面要有新理念、新知识、新的管理方式,说到底,还得靠人才。

其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日益增加,据调查材料显示:近些年,解决这一问题,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特别是相应的专业技术素质。而如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专业技能,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科技的问题,实质上,还是人才的问题。需要人才来从事教育,通过人才教育,使剩余劳动力资源变成人才资源。

(二)统筹区域发展与人才之关系

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五个统筹中第二个,最主要是指缩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地区差距产生原因多种,差距表现明显,问题比较严重。若不对其重视并使其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小差距是一个重大战略。党和政府早些年对这一问题已给予了重视并在不断解决。现在又从科学发展观的层面将此问题作为内容之一提出来。统筹区域发展,最主要的是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西部和振兴东北同样也涉及到社会各领域,途径、措施多种,但其中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是靠人才。这也从以下几点来认识:

1.西部大开发中的主要问题与人才的关系

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来看。(1)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这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交通网络、运输系统和水利能源建设还是生态环境建设都必须靠科技人才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地解决问题。(2)西部地区的科技教育和人才开发。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各层次的教育;各方面人才的培训、使用、引进;发展文化事业等等,这些都是需要高素质人才才能实施,本身就是科技与人才工作的内容。(3)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可以说集中体现为对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需求上。(4)体制创新。这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关键环节。东西部的差距除自然和历史因素外,体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体制创新主要包括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多种所有制结构,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分割,加强法制建设等,创造一个好环境,使人、财、物、技术流动顺畅,优化配置,而这些又需要大批管理人才和干部。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人才之关系

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具体的问题。必须有个科学的、具有时代感的思路。振兴不是简单地投资输血或政策上的优惠等,而是要结合这些地区特点,走一条内涵发展的、具有科学性和时代特色的振兴之路,其根本所在还是人才。其道理如下: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最突出的着眼点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国有经济领域体制的创新、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和企业,尤其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环保业作为重中之重。此外,对于黑龙江、吉林两省为重点的是全方位的科技兴农等。所有这些,归结起来,都可以说是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方面,在根本上体现为人才的作用,主要依靠大批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党政干部人才。

(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人才之关系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五个统筹之一。主要是指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其科学内涵是,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之路,采取科学的方法使发展更持久,从而达到实际上的更快。这涉及如何利用资源、如何保护环境问题。如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国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5] 从实质上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更是需要科技力量。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贫乏、环境问题更严重的国度尤为重要。从土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与再利用,绿色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等等,都必须在科技上做文章,必须依靠人才,甚至可以说,没有其他路可走。

(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与人才之关系

这是科学发展观要求除以上三个统筹之外的另外两个统筹。如果说,前三个统筹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才的作用,那么,这后两统筹则主要体现为软科学的人才,主要体现为党政干部人才,各级各类管理人才,主要表现为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宏观战略、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各种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上。现代化事业管理,要求一大批具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现代化的知识技能和本领,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高素质的各级各类干部及管理人才。这类人才的作用与科技人才的作用互相渗透、融合、促进,体现为各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互补以及每个人素质构成中。

以上只是就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五个统筹与科技、人才之关系所进行的概略分析,旨在引出个基本思路。具体说来,涉及科学发展观与人才战略关系的还可以从其他一些问题或角度来探讨,各方面的内容之间有内在联系。

总之,如果我们用理智科学的态度,用时代与发展的眼光都会得出结论:人才强国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科教兴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人才强国战略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问题,要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抓住人才强国这个根本,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把握住人才这个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标签:;  ;  ;  ;  ;  ;  ;  ;  

科学发展观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