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理论的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样本论文,中国论文,案例分析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横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35(2009)05-0020-11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从无到有、逐步成型并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当下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本文将以横店为例,研究它在十多年来经过逐步探索而集聚发展起来的产业模式,并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本土化特点,结合国内外对一般性的产业集群研究的学术成果,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机制与发展模式进行学理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横店作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样本价值
(一)背景: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及影视城发展的大浪淘沙
当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领域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考察其中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就可以发现发端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影视城建设实际上开启了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河。
其实,最早在人们的头脑中,并没有什么影视城的概念,只是为拍戏而置景,拍完后,就拆了。例如,1983年《火烧圆明园》投资46万搭建的“圆明园大水法”,一次使用后卖了4 000元废品;[1]后来,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些道具景物的经济开发价值,80年代《红楼梦》开拍,在北京南郊建造了一个“大观园”,保留下来后,靠卖门票获得不菲的收入。然而,这样把影视置景作为景点卖门票的方式,其生命力往往局限于一两部影视作品本身的生命周期,盛极一时后,便渐渐门庭冷落。例如,1988年电影《秦始皇》的拍摄给西安留下了一座“秦王宫”,之后《秦颂》也在这里拍摄,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走下坡路,最后维持到2004年,被彻底拆除。
在影视与旅游紧密结合上,影视城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商业模式。著名作家张贤亮创建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可以说是最早的成功案例之一。从80年代起,在这里拍摄了大量影视片,其中不乏获国际大奖的名片。影视在此充当了某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强大力量,文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西部影城是在“一片荒凉,两座废墟,无水、无电、无路,只有几十家破旧羊圈的基础上”①建设起来的,资金投入不多,但收入丰厚,在短短的时间里成长为中国西部最具规模、知名度最高的影视城及旅游目的地,为宁夏旅游创造了一个品牌。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的建设与经营,可以说是首开了中国的古装影视城发展的先河。1991年,第一座“唐城”开放迎接游客,借助《唐明皇》、《杨贵妃》、《武则天》等电视剧的热播效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中央电视台迅速收回了投资;之后,相继建设了三国城和水浒城,依靠这种以剧建城、以城带游的模式,无锡影视基地在90年代中期曾创下年旅游收入超亿元的历史记录。它的成功调动了各地兴建影视城的热情,国内陆续建成的大大小小各种影视城、拍摄基地等可以说难以计数。
然而到2009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是大浪淘沙:一些重复建设、没有文化内核、缺乏竞争力的影视城、主题公园等被市场无情淘汰;不少曾经风云一时的影视城面临发展的瓶颈制约或进入衰退期,其规模与市场地位被后起之秀超越;真正运营良好并且具有产业集聚效应、前景看好的影视基地屈指可数。这其中,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可持续扩张、成功营销的典型案例。
(二)横店:作为地名、影视城及影视产业实验区的内涵
横店,到底是个什么“店”?从一个简单的地名,到一座现代的影视城,一个文化产业实验区,这个名字后面的意义,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与内涵,都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先来看一下横店这个地方。在30多年前的历史记忆中,横店只是一个贫穷偏僻的山村,当地流传着的一首歌谣:“抬头望见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饥荒,有女不嫁横店郎……”而今,这个小镇扩张到100多平方公里,成为名震中华、驰誉海外的高科技工业走廊和文化重镇。在现今的各种旅游宣传资料上,横店号称“江南第一镇”,地处浙中黄金旅游线上,距上海380公里,距杭州、温州各180公里,距东阳市区18公里,是亚州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场景而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内,在横店共有《鸦片战争》、《英雄》、《无极》、《雍正王朝》、《汉武大帝》、《满城尽带黄金甲》、《画皮》、《木乃伊3》等500多部影视片、累计10 000多集电视剧在此拍摄。这样的规模,完全可以堪称一座巨型的“文化工厂”,来自天南海北的演艺人员、文化工作者、影视民工纷纷云集此地,各种文化产品在不同景区的“流水线”上紧张生产,各种文化娱乐信息在这里流通碰撞;在这里,可以说每天都在烹制着影视文化的盛宴。
再来看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当之无愧,它是中国特大型民营企业——横店集团的子公司,从某种角度看,在外界它似乎就是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代名词。它拥有总资产30多亿元,有广州街·香港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梦幻谷等多个跨越五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景点),有国际会议中心、国贸大厦、影视城宾馆等从四星到一星级的8家酒店,还有影视服务中心、制景公司、营销公司、旅游商品公司、产品管理开发等子公司,直接从事影视和旅游服务的员工2 000多人。横店影视城作为一个企业,具有长远和稳健的企业发展战略,即遵循“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理念,在发展影视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最后,来看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自从2004年挂牌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发展到目前,在该实验区内共有涉及影视拍摄、制作、器材租赁、道具制作、广告、发行等影视文化企业276家,规模位居全国首位。2008年,入区企业影视制作投资8.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0%,上交税费达1.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3%,其中超百万纳税企业有22家。[2]
(三)问题: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演化机制与发展模式
从以上这些事实与数据中,可以看出横店在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在这10多年的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脱颖而出、不断创新、发展壮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态。在文化创意产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横店作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确实值得细致研究。那就是到底是什么能在市场的大浪淘洗之后真正闪耀金光呢?横店的发展模式,能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什么启示意义?以横店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背后的发展逻辑是什么?其动态演化的内在规律有哪些?这些问题亟需在现实案例的参照下,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与研究。
二、理论综述:一种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框架
(一)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工具
关于产业集群的学术文献与研究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简要概括之,无非是从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战略研究等诸多角度进行分析。事实上,产业集群或产业分工集聚现象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经济活动中就曾出现过,因而,早在一些经典的政治经济学著述中,就涉及到这一问题。
近年来,中国学界引用最多的大概要算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研究成果。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②一书中正式提出集群(cluster)这个专门术语,并把它提高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1998年,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进一步系统完善了产业集群理论,在这篇文章中,集群定义得非常简洁,“集群就是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集聚”。③波特提出的一系列竞争力分析工具,特别是“钻石”模型等已经广为使用。笔者注意到已经有文章借用了其理论模型分析中国“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状况。[3]然而,这一模型的简单套用一般只适合于分析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某个时间横断面上的竞争力状态,却不能够清晰地解释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问题。
在关于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动力机制上,综合有关文献大致有三种基本的学理性解释:外部经济说、交易费用说和技术创新说。外部经济说,是源自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分析,即产业集聚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例如,马歇尔在100多年前就从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考虑要素成本时,就注意到集聚经济的作用,Krugman(1991)做的一个经典研究,则提出了产业集聚发生过程中“偶然事件”或自发性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观点。[4]交易费用说,发现空间的接近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地理集聚可以支持生成系统的垂直分离,地理接近和社会根植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优势。技术创新说的一个重要的解释性观点在于创新和知识的外溢往往具有当地化的特征。
无疑,这些理论阐释可以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在考察中国影视业特点④以及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特征之后,笔者认为还需要更为精微的理论解释,而基于资源的观点(Resource-Based View,即资源观)就是这样一种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
(二)一种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框架
近20年来,资源观逐步发展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主流。资源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强调内部组织资源是企业获得利润来源的重要变量。企业具有的资源一般认为有三类:第一类是战略性资源,具有异质性(heterogeneity)和不完全流动性(imperfect mobility),⑤通俗地说就是“我有别人却没有的”,且一下子“拿不走、学不去”的资源;第二类是企业具有的一般性资源,不具备以上两个特性,通俗地说就是“你有我也有”的资源;第三类是企业不具有所有权的市场要素资源,在需要时可以购买获得。在这中间,战略性资源一般具有“有价值”、“稀缺”、“不完全模仿”(imperfect imitability)和“难以替代”四大特征(Barney,1991),这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参见图一、图二)。
图一:战略性资源的异质性、不完全流动性与资源特征及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
有研究者提出除了这三类基本资源之外,对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还具备另外的一种资源——共享性资源,它是“指集群内部那些为群内企业所共享的无形或深层次的资源或能力”,这类资源或能力对集群外部企业具有排他性,而对集群内部企业却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共享性资源成为集群内部企业相对于集群外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源泉”。[5]这种共享性资源大致可以归纳为包括“集体声誉”在内的六个大类。[6]事实上,这一概念与波特在“钻石”模型中的高级要素(advanced factor)有相似之处。
图二:集群企业资源构成的互动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来源
在这样的分析基础上,另有研究者指出共享性资源的产生源泉实际上来自于集群成员的共同贡献,并被集群成员不均衡共享,是在集群成员之间、集群成员与影响其竞争优势的各项资源之间互动基础上的产业集群资源(参见图二、下页表一)。在“集群企业资源构成的互动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来源”⑥的示意图中,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居于核心位置,是另三类资源在邻近地理区域内互动中形成,各类资源之间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存在着某种转换的可能,整个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当中。
为了进一步研究集群演化机制,共享性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的维度,一个是根植性(embeddedness),另一个是异质性(heterogeneity)。根植性是指企业对其所处的各种网络的依存关系,反映出企业资源嵌入网络的程度,这些网络包括技术的、地区的、商业的、社会的网络关系。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就可以在理论上简化为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在根植性与异质性两个维度上的动态过程,由此映射出产业集群的成长变化过程。[7]
基于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各种产业集群演化现象就可以很好地进行解释。例如,具有异质性的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如果能够提升其根植性,那就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扩散和逐步异化,这往往体现出一个新兴的产业集群的演化方向;具有根植性的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如果不思创新,其原先具备的异质性可能会随时间变化而流失,则会使得产业集群趋于收敛而逐步走向同化,这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发展成熟的产业集群潜在的“由盛转衰”的退化过程。这两种状况比较常见,但在理论上还存在着多种演化的可能性,例如,在某些状态下进行摇摆而形成维持型的动态平衡。
三、案例研究: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探析
在理论分析框架下,考察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就可以发现一个关于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历史的缩影。横店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又能体现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以及一般性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为了便于分析,根据横店影视业规模阶段性变迁特征,笔者把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
(一)起步探索阶段(1996-1999):“偶然事件”蕴含的异质性资源的价值分析
横店在浙江省中部的东阳县境内,原先只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山村,曾被戏称为“人均只有7分田”,绝大部分土地都是丘陵和荒山。这样的地理条件,似乎不具备发展影视产业的资源优势,但仔细考察其中的历史机缘和横店的资源禀赋,其实不然。在1995年前后,横店集团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已取得突出成就,获得最初的工业化积累,企业创始人徐文荣已开始积极筹划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当时他看到无锡影视拍摄基地的成功后,也希望在横店“搞个景点”。[8]几经周折,才有了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传奇色彩并为人津津乐道的谢晋与横店结缘的故事:“1995年12月14日,谢晋从上海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横店,在一座山头上与徐文荣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位名人的握手在这个普通的日子里具有了不平凡的意蕴:《鸦片战争》的拍摄有了可靠的保证,横店影视城的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9]
这一偶然事件,其实也能反映横店在起步阶段所具有的某种异质性资源——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建设出一座可供电影拍摄的“广州城”,别的地方没能办到。这反映出横店的决策者具有卓越的企业家精神;横店根植于著名的建筑之乡——东阳,因而具备建筑、木工等工艺与人才资源;同时,横店地处较为荒僻之地的某种区位劣势反而成为土地成本低的资源优势,无非是在平整土地时多用了一些炸药而已。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蕴含着其他共享性资源,例如,谢晋在电影界的声望与影响力,其拍摄的《鸦片战争》又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而拍摄的一部献礼巨片,意义重大,基本不会遇到电影审查不通过的风险。这样就使得起步阶段的横店,拍摄方与影视基地建设方在合作中获得并分享了多种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取得了共赢结局。
1997年陈凯歌拍摄《荆轲刺秦王》,横店为此建造了秦王宫景区,这就不再是简单的偶然事件,而是具有某种路径依赖特性的成功案例复制。在这之后,1998年建成香港街、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景区,1999年建成江南水乡景区。在这一阶段,每年接待电影剧组都只有一部,接待拍摄的电视剧集在百余集到三百集之间,游客规模只有二三十万多人次的水平(参看表二)。
(二)产业初步形成阶段(2000-2003):“免场租政策”带来的集聚效应及竞争力优势分析
在横店影视产业发展历史中,“免场租政策”的推出对于横店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优势的形成、扩大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性意义。在那时,场租费一般是影视拍摄基地主要的收入来源,横店也是如此。根据《英才》杂志专访徐文荣的一篇报道,⑧当时由于来拍戏的多了,在场租的管理上出了一些问题,剧组有意见,有损横店的声誉。于是,“2000年,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的时候,徐文荣当场宣布:横店影视城从此免收场租”。这个看似简单甚或有人可能会以为草率的决定,却是极富有竞争性和想象力的,仿佛是背水作战的奇招。徐文荣算了笔帐:免收场租横店损失了多少?按每个剧组5 000元/天、每天15个剧组来计算,免收场租,横店影视城一年的损失大约是2 000多万元。可它带来了多少钞票?不要说门票,就说拍戏的人住在这里,一年的消费是多少?光是房租,一年就3 000万!对此,《英才》杂志写道:“这一招,徐文荣自诩其他影视基地就是想学都学不来。”
笔者分析认为,这是横店发展影视产业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所具有的异质性资源得到迅速提升的结果,而这些异质性资源中有的又具有某种不完全流动性的特点,可以长期驻留在横店,这样就使得横店竞争力优势得以积聚,并在发展的关键时候与其它影视基地展开差异化竞争的格局。
“免场租政策”集聚人气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从2000年后,到横店的剧组数目大大增加。在这一阶段,每年拍摄的电影都是3部,电视剧数都在二三十多部的规模,电视剧集数开始逼近千集关口。由此开始,大力发展以影视为主题的旅游产业,成为横店影视基地扩大营业收入来源的一个重要方向,游客的规模也迅速增加,其中,2002年来横店的游客人数增长率创下历史最高记录,这意味着横店旅游终于开始释放出产业集聚的爆发性能量。这就迫切要求横店管理层进行相关服务资源的整合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外界看到的是横店一系列的管理大动作或变化相继在这一阶段出现:2001年,横店集团属下所有影视拍摄基地、星级宾馆和影视拍摄、旅游接待服务相关的20余家企业被整合成为一家公司——浙江影视旅业有限公司,2003年正式更名为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⑨2003年,横店影视城旅游营销公司成立,将原先企业内部各景区的营销队伍进行整合,营销体制的创新为横店旅游营销打下了根本性的管理制度基础。大量剧组的到来,还逐步带动了影视制作上游产业链的发展,并开始逐步成型。2003年演员公会成立,注册演员达数千名,为业余演员提供大量演出机会。
图三:横店影视城接待游客数量的年度变化图
(三)产业规模发展阶段(2004-2008):共享性资源的聚宝盆效应显现及其价值分析
2004年,横店影视城接待中外游客比上年增加率达到了第二个历史高点,接待的剧组数目达到了72个(此后几年基本保持在七八十个上下的水平),拍摄的电视剧集数达到1 870集,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这一年,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正式挂牌。这一阶段,拍摄的电影数均已超过10部,显示其规模的提升;而且,外国电影摄制组、广告摄制组开始走进横店。至此,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可以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发展规模、水平、对外辐射效应以及国际化程度都有了更高的质的飞跃。
经过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已然显现端倪——那就是以服务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影视拍摄为基石,而展开的“上游的影视制作产业”+“下游的影视旅游产业”的延伸发展。在这个阶段,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共享性资源,已经成为制造财富的聚宝盆,产生快乐与梦幻文化的机器。
以目前的数据来看,其下游产业的横店旅游品牌已经打响,进入良性滚动发展的阶段,因此,需要多费点笔墨来研究一下,横店影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共享性资源的重要作用。
从外部环境看,横店具有的自然文化及经济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根植性的各类网络基础。随着横店影视城的崛起,横店的建城区面积从1995年的4平方公里扩展到了25平方公里,行政区域面积拓展到103平方公里,先后扩并368个行政村;人口也从上千人,扩展到现在的12.8万多人,其中有个体工商户1 829家,从业人员15 268人。这些基本的土地、人口和资源条件为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支持系统。进入新世纪后,浙江经济发展迅速,交通状况大大提高,使得横店旅游一级市场的半径从200公里跃升到600公里,⑨这一地带恰恰是长江中下游及华东最富庶的地域,这为横店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经济发展使得外来人口往来频繁、商贸活动活跃,为横店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游客客源,例如,义乌与横店仅有30多公里之远,为横店带来大量的国内外商务游客。
从企业集群内部资源看,就是其旅游产品开发、营销管理、品牌形象上所具有的战略性资源,⑩具有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
旅游产品开发能力提升,产品升级迅速。2004年,横店影视城首创推出了亚洲最大的灾难性体验节目《暴雨山洪》获得成功。随后又利用影视元素和大片诞生的影响力,相继开发了系列的实景节目,例如,大型水上实战演出《怒海争风》、多媒体梦幻情景剧《梦回秦汉》、大型古彩戏法情景剧《汴梁一梦》等,这些节目在不断的演出过程中会进行改版完善,成为游客喜闻乐见的经典旅游产品。2007年10月,大型夜间影视体验主题公园梦幻谷正式推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看,这是一种从观光性旅游产品到参与性、体验性旅游产品的转型,这意味着横店影视城已开始由影视拍摄基地转型为影视旅游主题公园,成为横店影视城彻底告别静态观赏性旅游的一个标志。这些旅游产品都运用了影视特技手法,融高科技表现手法与真人秀表演于一体,融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身,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影视旅游中的高端产品。据统计,横店影视城先后共开发出的各种演艺节目有100多个,游客置身景区之中,不会觉得单调,反而会觉得在众多节目中难以取舍。
创新营销体制,市场营销因地制宜。横店影视城针对初期市场营销中手段单一的问题,适时调整了营销策略,推行“一城一策”的方法。“一城一策”的核心就是因地制宜,根据客源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和价格政策。横店影视城成立了29个市场部,直接布局到各客源市场。在营销手段上,采取了旅游业的成功模式,就是以代理商为中心。实践证明,代理商数量的多少及稳定程度对扩大市场知名度、稳定旅行团数量尤为重要。横店影视城始终坚持“三赢理念”,即重视并兼顾代理商、公司及游客三者利益的市场开发思路,通过返利大会及活动奖励兑现,达成了与各代理商的诚信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市场发团送客的旅行社已达3 000余家,其中,年送客量达500人以上的就有142家旅行社。这些代理商形成网络后,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个进一步发展影视旅游业的战略性资源。
品牌形象大力提升,大型活动层出不穷。横店影视城注重大型旅游活动的策划,并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1999-2004年,横店影视城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国农民旅游节”,使横店影视城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之一;此外,“中国警察汽车拉力赛”、“迪克牛仔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也有力地提升了横店影视城的品牌形象。2006年,横店影视城又进一步加大了大型活动的策划,并于同年2月12日举办了“艳动横店”大型元宵晚会;2006年7月,又与中国电影家协会、浙江省旅游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中国影视旅游高峰论坛暨浙江省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2008年10月,与湖南卫视合作举办了“横店大冲关”电视挑战赛;这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横店影视城的品牌形象。横店影视城通过举办各类大型活动,不仅使其整体品牌形象得以提升,而且其举办经验能得到丰富,其水平也在提高,这也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
同时在另一个方向上,上游的影视制作产业也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这主要体现在横店影视实验区的发展上。目前,在横店影视实验区已有276家各类影视文化产业相关的公司入驻,从事包括创作、拍摄、制作、加工等影视制作各个环节的工作,其中包括华谊兄弟、香港东方娱乐、天润影视等一批知名企业。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尝到了甜头,加大了投资力度和发展速度,以华谊兄弟为例,2004年拿出了500万元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成立公司,此后便不断加大在横店拍电影、拍电视剧的投资。与此同时,“华谊兄弟还多次增加横店公司的注册资金,2006年增加到1 500万元,2007年增加到5 000万元,2008年3月则增加到1.26亿元,目前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已经基本转移到横店,其他地方的公司都是子公司”。[11]
此外,在创作方面,2005年5月横店集团与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影视文学创作中心。在教育培训方面,横店集团不仅与浙江传媒学院联合办学,在实验区共建影视科技学院,还与周边艺术院校建立联系,形成了实验区的编外培训中心和人才储备库。实验区内从事中介服务的各类机构可以提供包括政策咨询服务、工商、税务与金融政策的相关解释以及行政审批服务、财务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与影视制作相关的中介服务项目。目前看,横店影视实验区发展可以说才刚开始,区内企业集群的“聚宝盆效应”已然有所显现,但是其充分发挥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四)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共享性资源的类别及其形成作用机制分析
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共享性资源,根据耿帅(2005)论文的归类类别,至少有以下这些:
1.集体声誉——横店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影视拍摄基地、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被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称为“中国好莱坞”。
2.企业间通畅的资源交换与组合渠道——影视产业实验区以及横店当地发展出的各种网络与交换平台,例如,影视拍摄制作中的各种配套服务和资源可以迅速获取,“带着剧本进来,拿着拷贝回去”成为一种现实。
3.企业间高度的互相信任——例如,“免场租”成为一种默契;“明星见面会”制度使得摄制组、影视城以及明星、观众之间形成某种信任与良性互动。
4.集体学习和知识共享网络——横店影视城本身就是一所巨大的影视艺术技术学校,各种影视新技术与发展动向可以迅速传播并被各方学习和分享。
5.企业间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不同企业之间展开竞争与合作,共同发展壮大,共享发展成果。
6.当地机构的积极参与与支持——首先,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其次,本地农民受惠于影视产业的发展也积极参与,有的以在影视剧中扮演角色为业,以此为荣为乐。再次,当地各种相关机构,例如银行等的大力支持。
除此之外,在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还有一些独具行业特点的共享性资源,例如:影视与旅游两块业务本身各自具有的巨大市场,两者之间的市场既有重合,又有互补,双方具有共同扩大整体市场容量的内趋力。再如,在横店有关影视明星或影视动态的新闻、信息传播平台与资源的共享。
经过分析,这些共享性资源的形成有多种途径和作用机制,比如,“合作共赢”、“规模效益”、“本地创新”以及“集体学习”。例如,横店的“集体声誉”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累积的效应与过程,从其最初介入文化产业、兴建影视景点开始,是依靠原先积累的乡镇企业的声誉,并在实干中做出来,同时在与电影导演、拍片方的“合作共赢”中,共同创造出来,并不断保持延续下来的。当影视拍摄景区数目增多、摄制组数目增多后,“规模效益”的机制使得一些共享性资源得以形成;在市场竞争和组织激励的作用下,“本地创新”能力被激发出来,“集体学习”的动力被激发出来,最终,在横店形成一种正面的产业集聚效应。在这里,共享性资源形成并发挥作用后,影视城、拍摄方和上下游各类企业的成本得以降低,收入提高,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回顾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这十余年历史,其实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在遇到过亚洲金融风暴、影视业发展周期中的不景气以及政策变化、非典疫情等外部环境变化时,依然坚持了科学发展和制度创新,危机和问题解决之后,共享性资源优化升级,产业集聚发展,反而整体性地跃上了新的台阶。反观其它一些影视基地发展遇到的问题,其基本症结在于:或是其共享性资源异质性特点在竞争中逐步消褪;或是异质性没有与根植性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其可持续性难以保障;或是根植性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发挥。一旦在外部环境发展变化或恶化的条件下,如果应对举措不力,往往会出现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甚至进入衰退状态,乃至最后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四、总结分析: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发展模式的启示价值
在详细考察了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后,再回眸前面提出的问题,就变得豁然开朗。在市场的大浪淘洗之后真正闪耀金光的其实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资源观的视角看,它来自企业是否适应了市场的要求,获得了异质性的、不完全流动性的资源。对于集群而言,就是是否在地理邻近的经济互动中,产生出了具有异质性特点的共享性资源,并获得根植性网络的支持。横店,确实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多方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阶段性的脱胎换骨,淘出了市场的真金。
在上述案例研究中,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大致过程同时得以清晰地呈现。由此,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分析基础上,可以回答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逻辑与演化规律问题,分享其中有益的启示:
第一,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起步固然有着偶然事件的推动作用,但其背后有一些背景性因素和条件在起作用,有横店集团在长期发展乡镇企业过程积聚的经济能量在发挥作用,有企业家创造精神和领导力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究竟会集聚于何地,关键在于“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的集聚,是否能生成富有竞争力的共享性资源,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依赖。
第二,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共享性资源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合作共赢的原则基础上,在互动中多方共同构建的,具有异质性特点;同时也是适合当地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人力资源等条件和地方特色产业基础发展起来的,具有根植性特点。因此,概言之,横店影视产业集聚生成并迅速发展的机制在于其共享性资源在有一定的异质性禀赋的基础上结合根植性特点,进行扩张式的积聚,并在更高层面形成更有战略价值的异质性资源,从而,使得产业集群向高层次、高水平的位序跃迁。
第三,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源泉来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发展瓶颈。由于在理论上存在着所谓的“自稔性”集群风险,[12]即由于资产专用、战略趋同、封闭自守、创新惰性等带来的风险,使得产业集群可能出现集体性衰退。在共享性资源的异质性禀赋形成过程中,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循守旧,都必然使得原有的异质性优势丧失。据此,中国各地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或者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产业集聚的负面效应。
当前,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自身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影视与旅游两者的矛盾协调;现有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影视旅游的市场份额中,团队旅游的比例过高,散客游、自驾游等市场还有待开发;土地资源获取的难度与成本在扩大;同类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的竞争加剧;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影视文化产业如何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这些问题同样给中国各地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谁能出色地解决问题,就能获得新一轮的发展成果,积累更多的异质性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不断创新;毕竟,任何成功的发展模式均为各家所创,创新才是永久不变的模式。
注释:
①《镇北堡西部影城简介》的资料来源见其官方网站(http://www.chinawfs.com)。
②见“Porter,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London:Macmillan,1990”一书。
③英文原文为“Clusters ar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s of interconnected companies and insititutions in a particular field”,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Nov-Dec.
④中国的影视行业,尤其是电影业,有着诸如较为严格的审查制度等特点,商业拍片机构会理性规避市场风险,偏好选择风险较小的古装片和历史题材,这为中国各地建设影视城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
⑤根据西方学者的经典研究,如:Barney,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99-120.以及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79-191.
⑥根据顾志刚博士论文《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动态演化机制研究》(2007)略有改进。
⑦该表有关游客人次数据引自潘丽丽的《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新昌、横店为例》,《经济地理》2005年第6期。其余数据系笔者采访获得,部分数据已经被公开报道,但游客增长率部分系推算所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⑧根据横店影视城官方网站的网页《发展历程》的介绍(http://www.hengdianwold.com/ours/history.htm)。
⑨这一说法取自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策划总监蒋祖云先生在接受作者采访时的介绍和分析。
⑩这样的实际材料和案例非常多,可以参见曾毓琳《横店传奇——横店影视城发展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标签:横店影视城论文; 中国影视论文; 影视文化论文; 上海影视城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横店集团论文; 鸦片战争论文; 徐文荣论文; 横店梦幻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