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验室混凝土配合比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_孙壮壮

浅谈实验室混凝土配合比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_孙壮壮

协同混凝土有限公司 广东东莞

摘要:混凝土的强度是混凝土质量的根本,而混凝土的质量是工程结构安全的重要保证,在整个工程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实施施工中,因为实际施工条件和实验室的差别,并可能受到运输、浇筑等因素的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可能与实验室配置的混凝土强度有所出入。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施工现场执行实验室配合比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措施。

关键词:实验室;配合比;探讨

1.实验室混凝土配合比存在的问题

1.1环境条件的差异

施工现场与实验室对材料的检测控制,在环境条件和技术手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经设计的混凝土试验室配合比,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企业出于成本考虑的原因和经营管理理念上个人小算盘的客观存在,往往会在原材料品质的检测控制环节上,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如粗骨料粒径超标、级配不连续,细骨料含泥量、有机物含量等不合格,尤其是外加剂和活性粉煤灰等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上不重视,以次充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且由于施工现场检测手段的局限性,从而造成混凝土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强度不足。目前我国工程建设方面有着比较完善的配合比设计规范。这些规范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种:最大密度法,比表面积法,魏矛斯断档级配法。我们较常用的是比表面积法和最大密度法。这两种方法的根本都是追求混凝土的最大密实程度,从而满足设计要求的。在混凝土设计中,着重考虑的是水胶比,砂率和水泥用量。这些都是为了满足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

1.2实验室设计坍落度得不到保证

混凝土坍落度检测是施工现场控制混凝土质量的一种直观而简单易行的方法。它能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混凝土的工作性,同时能验证现场拌制的混凝土是否达到设计配合比的要求。如果原材料计量控制不严或用水量出现偏差,则必然在坍落度值上反映出来,只要坍落度实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就从配料和搅拌的过程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然而,有的施工现场不做坍落度的检测,有的坍落度过大,造成离析,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坍落度过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加大了用水量,根据实验表明每方混凝土用水量每增加2至3千克,其混凝土坍落度会增加1厘米。坍落度太小也不利于现场施工,造成的原因有用水量和外加剂计量不准确,或者天气原因和运输距离造成坍落度损耗较大,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2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1 泌水

2.1.1 原材料出现波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泥中的C3A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如果水泥中的C3A含量降低,那水泥水化时就不需要那么多水,导致混凝土泌水。细集料的含水率也是一个原因,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含水率的测定不能覆盖到每一次拌合,如果细集料的含水率比之前的大,拌合出的混凝土就会出现泌水。再有就是外加剂,外加剂在储存过程中会出现沉淀或者悬浮的现象,造成浓度的不同,如果外加剂的浓度变大,同量的外加剂就会造成泌水现象。

2.1.2 温度的影响。泌水往往发生在温度较低时,低温会使得水泥水化反应减慢,造成水泥短时间内不需要那么多水参加水化,从而排除多余的水分。低温还会使外加剂反应减缓,现代混凝土多用的是聚羧酸类外加剂,这类外加剂是通过高分子链充分链接水泥粒与水来达到减水效果的。外加剂不能在第一时间起效,而是在水泥水化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的温度,外加剂才会大范围的链接水泥和水,造成泌水。

2.1.3 空气湿度的影响。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分会通过混凝土表面散失和蒸发一部分。在空气湿度比较大时,混凝土表面的水分难以蒸发,造成混凝土内部水分饱和或过剩,从而出现泌水。所以,在南方和阴雨天施工时更容易出现泌水。

2.2 假凝

2.2.1 原材料出现波动。如果水泥中水化极快的C3A含量较高时,就会加快水化反应,增加需水量,造成混凝土快速凝结,出现假凝。水泥的比表面积较大时也会造成需水量增加,导致假凝。集料中含泥量增多,使得集料的比表面积增大,需水量也会增大,占据了参加水泥水化反应的水分,造成缺水。

2.2.2 温度和风速。高温天和大风天,混凝土更容易出现假凝,高温和大风加快了混凝土表面水分的蒸发,造成表面裂纹和假凝,又使得混凝土内部的水向表面渗透,导致混凝土内部缺水,造成假凝。

2.2.3 气候干燥。空气湿度过低,会加快混凝土表面水分的流失,导致混凝土水化反应缺水,出现假凝。西北地区较其他地区更易出现假凝。

3 结束语

本人从事混凝土工作虽然不是很长,但是一直在施工一线工作,对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也很有兴趣,特别是配合比设计,虽然提出了最佳水泥用量这个观点,但是目前难以论证。如果可以找到最佳水泥用量,不仅可以提高工程质量,还可以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多,除了泌水和假凝还有裂纹,板结,强度不理想等等。这里并没有逐个讲解与分析。因为泌水和假凝是比较常出现的,而且通过加强管理是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的。

参考文献

[1]杨文科.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和研究[Z].

[2]安文汉.铁路工程试验与检测[Z].

论文作者:孙壮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5

标签:;  ;  ;  ;  ;  ;  ;  ;  

浅谈实验室混凝土配合比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_孙壮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