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价格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评《垄断价格机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格论文,机理论文,理论研究论文,重要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普遍干预经济,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制度变迁同时发生的,是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更高程度的生产社会化,生产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空前发展,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再度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界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抛开国外某些学者的蓄意攻击不说,在我国学术界,围绕着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也出现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在这场讨论中,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态度。一是怀疑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二是无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而简单地诠释经典作家的论述;三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现实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和方法的基础上力图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刘涤源、陈恕祥、徐长生三位教授采取的是第三种态度。他们在合著的《垄断价格机理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以下简称《研究》)一书中,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求实精神,运用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垄断价格体系为突破口,对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在垄断价格理论研究以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方面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可以说,《研究》是一部极富学术价值的著作。我们根据自己阅读研讨的体会,觉得该书的学术成就特别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垄断价格理论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
众所周知,马克思生活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他虽然在《资本论》研究地租的篇章中涉及到对垄断价格的分析,却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垄断价格理论。希法亭、布哈林和列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指出了垄断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但也没有专门对垄断价格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创建完整、系统、科学的垄断价格理论的历史任务留给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前苏联和西方国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对垄断资本和垄断价格问题作过广泛的研究,对有关理论有了重大的推进。在我国,早在50年代,魏埙教授和谷书堂教授即出版《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各个阶段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一书,对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下的作用形式及垄断价格问题,开始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与探索。这以后围绕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文章不时有所发表,推动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但是,总的说来,紧密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实际,专门对垄断价格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专著,至今还未见到。《研究》的出版,是几位作者为创建完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垄断价格理论所作的重大努力,也是垄断价格理论研究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成果。
我们认为,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范畴。垄断资本以追逐垄断利润为目标,而垄断价格正是保证垄断利润的一个主要机构。没有垄断价格及其所保证的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则失去了存在依据,现代资本主义也就不成其为垄断资本主义了。因此,抓住垄断价格这个关键范畴,就是抓住了分析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牛鼻子。《研究》的作者以垄断价格作为立论的主题和突破口,反映了他们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深刻洞察力和构造理论框架的高明之处。进一步看,对垄断价格机理的探讨又是理解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关键。不揭示垄断价格为何和如何偏离价值而又以价值为基础,就不能说明现代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与特点,更无法揭示由于价格更严重地偏离价值而造成的价值和价格脱离劳动这一客观实体的假象。因此,努力创建完整、系统的垄断价格理论,对价值进一步转化为垄断价格作出科学的阐释,又是对劳动价值论作出现代化解说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对垄断价格范畴的讨论是相当全面和深入的。包括对垄断价格的形成和传递机制,垄断价格的特点,垄断价格的制约因素,垄断价格的长期变动趋势,战后垄断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垄断价格刚性造成的经济后果,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对垄断价格的干预,等等,都作了十分详细的研究。其中对垄断价格形成机制和垄断价格体系特征的分析,尤其深入、细致。所有的论述不仅在理论分析上有深度,而且包括大量的实证考察,资料丰富而翔实。这是《研究》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的学术价值之一。据我们所知,目前国内还没有哪本著作像《研究》那样,对垄断价格作出如此系统、详尽的分析和考察。
二、对价值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和特点作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
《研究》正确地指出,垄断价格与价值的基本关系是个体上相偏离,整体上相依存的关系。它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出结论:价格对价值存在着多层次的偏离。《研究》强调,不管价格如何偏离价值,在总体上最终要以价值为基础、依归和极限。垄断组织只能在社会商品总价值这一限度内运用垄断价格体系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而且,垄断价格也并不是垄断企业可以随心所欲地规定的,它要受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价值规律在现代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未消失。它依然发挥着对价格的最终的支配作用。
《研究》指出,在垄断阶段,价值规律不仅继续起作用,而且作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是因为:第一,在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的范围空前扩大,商品化、市场化程度空前提高,价值规律的作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只是改变了私有制的存在形式,而没有否定私有制本身。因此,价值规律必然仍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居统治地位的调节者。垄断组织的操纵和政府的干预,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起作用,不能代替和逾越价值规律。第三,垄断统治虽然对资本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转移形成了障碍,却不能根本阻止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现实表明,垄断阶段的资本转移在方式、范围、规模、速度和影响方面均已远远超过了自由竞争时代。
《研究》还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价值规律在垄断阶段起作用的具体表现和特点及其运行态势。它指出,在自由竞争阶段,价值规律围绕资本趋向获得平均利润而起作用,而在垄断阶段,价值规律则围绕垄断资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起作用。垄断资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基本工具就是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价格体系,正是通过这种价格体系,垄断企业攫取着高额垄断利润;也正是通过这种价格体系,价值规律调节着垄断资本的生产和流通。同时由于垄断势力强大,使得社会价值发生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倾斜型分配,可能造成严重的部门结构失衡,使整个经济潜伏着动荡和危机。《研究》还指出,在垄断阶段,垄断资本对中小企业既依赖又排挤,既利用又控制,双方已不再是自由平等的竞争关系,价值规律促进生产者分化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了。在垄断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问题上,《研究》也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指出垄断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和进步,而不是历史的倒退。
对价值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进行理论探讨,《研究》固然不属首次,但在分析的深入程度上以及与当代资本主义实际联系的紧密程度上,国内至今还没有著作可与之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研究这一问题的也不乏人在。最突出的有比利时马克思主义学者曼德尔的名著《晚期资本主义》,在其总结性的章节中即鲜明地提出这样的问题:“政府对经济的统治,或‘垄断集团的力量’,或两者加在一起,能够最终或持久地取消掉价值规律的作用吗?”他给出了明确的否定结论,并指出:“本书一直是要来证实…这一论点的”,并要说明“在整个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所通行的价值规律的通行方式”。〔1 〕曼德尔的著作视野高远,涉猎广博,理论价值极高。但他论述的问题非常广泛,并未集中讨论价值—价格机制,其中心范畴也不是垄断价格,而是利润率。比较而言,《研究》对价值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则作了专门的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深刻见解。这在国外的著作中也是不多见的。
三、在现代历史条件下为捍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出了重要努力
《研究》的作者在对垄断价格及价值规律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时,实质上就是在论证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有效性。但他们不限于此,还特别针对当前国外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几种主要观点,如“设备价值论”、“没有价值的价格理论”等等,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有力的批评。许多分析是很有深度的。
以“没有价值的价格理论”为例。《研究》指出:主张没有价值的价格理论,否定劳动价值论,则资本主义经济中许多表现为价格形式的基本问题无法得到科学的说明。它列举了四个方面。第一,价格的实质内容和决定因素无法解说清楚。均衡价格论仅从供求关系来说明价格的决定,无法说明供求平衡下的价格决定。“稀缺论”用物品稀缺程度来解释价格的形成,它不能解释为什么稀缺程度相同的物品其价格却不一定相同,而价格相同的物品其稀缺程度却不一定相同。《研究》认为,商品既有稀缺性,又有包含抽象劳动的特性,在研究价值和价格时,必须把这两个属性都考虑进去。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稀缺性表现为供求关系,使价格对价值发生偏离。第二,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劳动和瓜分剩余价值的实质无法解说清楚。西方经济学也讲价格的收入分配作用,但总是在一个完整的循环中兜圈子,否认或回避所分配的正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实际上,否定劳动价值论,在逻辑上必然结果就是否定剩余价值剥削。这正是资产阶级学者竭力回避或取消劳动价值论的要害。第三,价格在促使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无法解说清楚。根据劳动价值论,价格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在实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中发挥调节作用。西方经济学中所讲的“利润—价格”机制,虽然在客观规律的作用下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但也往往造成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惊人浪费。第四,与价格机制紧密相联系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无法解说清楚。价格与经济运行同属表面现象,只谈价格而不谈价值,也就抹煞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历史性。所有这些论点都是很深刻的。
以上我们只是从最突出的几个方面简述了《研究》一书的学术价值与贡献。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对垄断价格理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研究的专著。
当然,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劳动价值论的现代化解说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理论工作,还需要许多同志的继续努力。根据我们粗浅的理解,我们觉得《研究》一书中也反映出一些需要进一步研讨的问题,本着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共同愿望,现不揣冒昧,特提出几点向刘、陈、徐三位教授请教。
第一点,《研究》关于垄断价格的分析,似乎没有对作为价值转化形式的垄断价格和作为市场价格的垄断价格,作出严格的区分。《研究》对垄断价格的明确界定是:垄断价格乃是指巨型垄断企业“所订定、操纵、摆弄的价格体系”(《研究》第2页), 并在书中对这种“多样化的价格体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这种界定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书中主要是把垄断价格作为市场价格来分析。但书中又有几处指出:“在垄断统治阶段中,生产价格进而转化为垄断价格”(《研究》第5页),“市场价格还会发生与垄断价格”的不一致(《研究》第89 页)。根据这种提法,垄断价格则是指价值的(进一步的)转化形式和垄断企业市场价格的内在调节者。而这种垄断价格显然是在垄断企业所制订的价格体系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力量,是一个抽象的价值转化范畴,从而不是垄断企业所能操纵和摆弄得了的。作者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矛盾,如在《研究》第77页提到“以垄断价格为基础的垄断市场价格”,这就表明作为内在调节者的垄断价格和作为市场表现形式的垄断价格是不同的。但总的看来,《研究》并没有非常明确地解释和区分这两种垄断价格范畴。如果作为市场表现形式的垄断价格可称之为垄断市场价格,作为客观基础和内在调节者的垄断价格又该如何命名?与此相联系,《研究》在分析价格对价值的多层次偏离时,也没有明确指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偏离。一种是价值转化形式与价值的偏离,另一种是市场价格对价值(或其转化形式)的偏离。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偏离其性质和条件是不同的。
在学术界,对垄断价格的界定本来就有着不同的观点。国内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垄断价格只是一种市场价格而不能看作市场价格的调节者。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先不论其对错),把垄断价格当作垄断企业操纵的价格体系来分析当然没有问题。但《研究》不是这种观点,它明确指出垄断价格是生产价格(从而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但同时又将之作为垄断企业直接制订的多样化的价格体系来分析,这就不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我们的初步看法是,垄断价格既属于价值转化范畴,也属于价值形式范畴,但需将这两种不同范畴的垄断价格加以明确区分。作为价值表现形式的垄断价格即为垄断市场价格,属于具体的市场价格范畴,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经验事实,它们才是垄断企业直接制订和操纵的复杂价格体系。而作为价值转化形式的垄断价格可称之为垄断生产价格,属于抽象的价值转化范畴,是垄断市场价格的基础和调节者,是在垄断市场价格背后起作用的客观力量,不能同垄断企业直接制订和操纵的价格体系混为一谈。我们觉得,严格区别垄断生产价格与垄断市场价格,分清垄断生产价格对价值的偏离与垄断市场价格对垄断生产价格的偏离这两重不同层次的偏离,是建立完整严密的垄断价格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二点,《研究》对垄断阶段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阐述也不是很明确。但这个问题也十分重要,因为它与价值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密切相关。《研究》认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利润率平均化趋势会在垄断程度相近的部门各自范围内有所表现;从较长的时间看,存在着利润率在大多数部门间进一步平均化的趋势。这样,作为垄断价格构成部分的平均利润,可以从垄断组织之间的关系看,为‘垄断平均利润’,也可以从社会范围看,为‘一般平均利润”。不过,我们在本书中讲垄断价格的平均利润,一般仍指后者”(《研究》第112页)。 这段话表明,《研究》的作者认为在短期中在垄断部门范围内存在着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而在长期中全社会范围内存在着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实际上,这种观点在国内外都有学者提出过,前面提到的曼德尔就持这种观点。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本身是包含有矛盾的。先不论“长期”与“短期”应该如何区分,社会范围的利润率平均化本来就是一个在短时期内实现的过程,垄断部门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只是短期内的暂时现象,这无异于否定了垄断利润和垄断势力的存在,因为即使在自由竞争时期,某些部门的利润率在短期内高于一般水平的现象也是必然存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中一个被称之为“原教旨主义”的派别就坚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某些高集中部门的高利润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差别,主要是部门发展不均衡时期的暂时现象,以长期看利润率仍在社会各部门中趋于平均化,因此大公司的经济权力并不能形成垄断势力和获得垄断利润。此外,国内外学者用以证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所有部门(主要是制造业)利润率平均化趋势的实证资料也不具有说服力。有的资料涉及的制造业部门太少;有的资料涉及的时期较短;有的资料只取较长时期中几个不同年份的统计作比较,但因各个年份利润率的波动很大,这种比较也不能说明问题。总之,至今还没有资料能够有力地证明,哪怕是制造业内大多数部门确实存在着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
我们的粗浅看法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部门的存在即必然意味着社会统一的平均利润率已经难以形成,垄断部门的利润率大多经常地长期地高于非垄断部门的利润率,这正是垄断资本存在的突出标志。但是,在垄断部门之间和非垄断部门之间,却分别存在着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从而形成两种不同水平的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二重化,正是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以为,平均利润率二重化的原因和条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平均利润率二重化的基础在于垄断与竞争并存、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并存。垄断势力占支配地位意味着社会统一的平均利润率已难以形成,但垄断部门之间仍存在着以大资本为主的垄断竞争和非垄断部门之间仍存在着以小资本为主的自由竞争,这正是平均利润率二重化的基础。其次,垄断部门的进入壁垒也促进了利润率的二重平均化。进入壁垒限制了小资本的自由进入,巩固了垄断资本的统治,迫使小资本的自由转移主要限于非垄断部门之间。但进入壁垒却不能绝对阻止大资本的入侵,垄断部门之间大资本的转移仍然是推动垄断利润平均化的强制力量。其三,大垄断企业的跨部门多样化经营也加强了平均利润率的二重化趋势。因为混合联合垄断大公司既强化了大企业的垄断势力,有利于垄断部门与非垄断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差别的持久性;又使大垄断企业更容易实现资本的转移,推动垄断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
第三点,《研究》对当前劳动价值论争论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缺少针对性的讨论。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生产的自动化程度空前提高,活劳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二是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非物质生产劳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界又掀起一轮讨论劳动价值论的热潮,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争论。为了对劳动价值论作出现代化的解说,这些问题都是必须回答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仍嫌不够充分,当然也可能是由于著作的主题和结构所限,未及展开。我们的一个基本想法是:为了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试图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来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现象固然重要,但还不够,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本身也需要有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理论的确是科学而严密的,但也不是所有问题都分析得十分透彻,例如复杂劳动如何还原为简单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问题,就是或者讲得很简单,或者只是略有涉及。此外,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还有许多极重要的思想片段,需要我们去挖掘、研究和阐发。总之,只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作出有充分说服力的科学解释。
以上几点是我们觉得《研究》中有所不足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可能不对,仅提出与《研究》的作者共同研讨。但尽管如此,丝毫也不能否定《研究》一书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贡献。毕竟,创建完整、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价格理论体系,实现劳动价值论的现代化解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这一课题的完成,需要经济学家作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注释:
〔1〕厄尔奈斯特·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中文1版,622 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标签:价格理论论文; 劳动价值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自由资本主义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价格垄断论文; 垄断竞争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价值规律论文; 价格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