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评哈贝马斯的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斯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生产力论文,科学技术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论及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他们一般同意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观点。不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问题论述最多、最明确且具有新意的要首推哈贝马斯。他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这是他祝贺马尔库塞70岁生日而写的长文,后收入《走向一个合理的社会》一书)等论著中,不仅明确提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论点,而且对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机制以及它与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两者的关系作了具体的论证。他把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合为一体,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等,作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依据。
首先,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日益相互依赖,这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一个基本依据。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以往社会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但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不太突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往往是相互分离的,科学研究不具有明确的实用或技术目的。而到了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科学研究与技术日益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这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其次,哈贝马斯将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与生产上的应用的一体化当作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另一个重要论据。哈贝马斯认为,科学由潜在、一般的生产力向现实、直接的生产力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机制,即通过从科学——技术——生产的转化过程,或者说以应用于生产之中为条件,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已解决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机制问题,这时技术日益科学化,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工业)上的应用组成一个体系,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一体化,科学和技术一起成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第三,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独立的系统变数和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这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或根据。在他看来,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取代人(活劳动)而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手段。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通过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而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科学技术准自动的进步成了一种独立的变数,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单一的系统即经济系统所依赖的变数。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前景,即社会制度的发展似乎是由科技进步的逻辑所决定的。”(哈贝马斯:《走向一个合理的社会》,第105 页)在哈贝马斯看来,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论发生作用的条件消灭了。因为在非熟练(简单)劳动力的基础上来计算在研究与开发中资本投资的数量已没有意义。当科学技术进步已经变成一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时,直接劳动力这种被马克思考虑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的因素所起的因素越来越小了。
显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理论特别是哈贝马斯关于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论点有合理之处,包含着一些深刻、新颖且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见解。
第一,哈贝马斯透过当代科技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抓住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实,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命题,并对此详加论证,他提出的一些主要论据是颇具说服力的。例如,他提出的在当代科学研究与技术日益相互依赖、技术日益科学化的论据是符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实际。我们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迄今为止出现的三次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的历史的回顾便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是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广泛应用)。在这次革命中,技术作用优先于科学,蒸汽技术主要是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矿和纺织中的动力需要而发展起来,并不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在这一阶段里,技术与科学研究的联系是松散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本世纪20年结束(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它是科学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电磁学理论所带来的成果,即在这次革命中,科学研究明显走在技术前面,技术进步依赖科学研究。第三次技术革命即新技术革命始于二战后(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等的应用),它直接依赖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革命性进程。这次革命的显著特征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相互依赖、密切结合,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变为生产力。尽管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科学走在技术前面,但科学家往往并没有认识到他的研究的应用前景(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的研究、赫兹的电磁波实验均属这种情况),科学家并没有把他们的理论应用到生产过程,而是一些工程师、技术人员来作这项工作,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的周期也较长。到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时,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研究直接为解决工业中提出的技术问题服务,许多科学理论马上被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加以分析,探求它们实用的方面;这一时期的技术与科学不再截然分开,探求新原理的科学家和发展新工艺、新产品的技术专家往往是同一个人,他们“一身两任”;科学和技术融合:科学有明确的技术目的,技术自觉地以科学为指导,如声障研究是为了实验超音速飞行,核聚变研究是为获得新能源,基因重组是为获得新品种。由此可见,三次技术革命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分离到两者不断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过程。
又如,哈贝马斯将科学、技术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的一体化作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又一主要论据也是可以成立的,他实际上揭示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或途径。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与科技关系来看,的确出现哈贝马斯所说的科学、技术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一体化的情况。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促进经济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征。但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与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有着不同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或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转化机制或过程是“生产←→技术←→科学”,即生产既是科学、技术的起点,又是它们的归宿。而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二战后的当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新的转化机制或转化过程。一方面,通过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通过技术发展转化为生产,构成科学对技术、技术对生产的作用;另一方面,生产活动过程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加以解决,技术问题又有赖于科学理论的解决,从而形成了生产对技术、技术对科学的反作用。在这个双向循环中,科学已经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往往取决于科学理论的突破。二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中间试验、新产品试制和批量生产融为一体,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起到第一位的先导作用。
再如,哈贝马斯等人所说的科学技术在当代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主要手段,并将之作为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论据也是有道理的。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纺织机等的发明和利用,使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所造成的生产力比过去世世代代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马克思语);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随着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增长了20倍。而在第三次技术革命时期,随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进入电子时代或信息时代,使劳动生产率持续高速增长。据统计,在本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为5 %, 50年代上升为50%,到80年代则高达60—8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率增长3%,其中3/4是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80年代以来, 劳动生产率及社会财富的增长,主要依靠开辟“知识密集型工业”、“信息工业”的途径,即主要依靠科技因素,而不是主要靠增加劳动力、资金或资源。同时,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也越来越短。这种转化周期,在1860年以前平均为78年,在1870—1900年平均为32年,到20世纪则缩短为6—7年。这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第二,哈贝马斯关于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在某些方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根据他所处的时代即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科学是生产力的论点,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页),并赋予这一命题以丰富的内涵。19 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特别是二战后,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科技进步尤其是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面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这种变化,从理论上加以反思,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生产力关系的理论,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问题并没得到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倒是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哈贝马斯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并且着力探讨了当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机制,即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日益相互依赖以及它们与生产一体化,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这就表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只有当原初以知识形态出现的科学转化为可实际利用的技术、劳动者的技能和生产装置时,科学才能由一般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哈贝马斯的这些观点,无疑在某些方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论点。大约20年之后,邓小平同志根据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是生产力观点的理解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巨大社会功能特别是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的考察,独立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并作了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论证,远远超越了哈贝马斯。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说哈贝马斯还是有相当的理论洞察力的。
第三,哈贝马斯关于在当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把握当代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功能特别是生产功能,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点的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学理论,而且有助于我们坚定地制定和执行科技兴国的基本国策,确定科技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形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例如,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主要标志,乃是科学技术成为当代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首要的推动力;当代各国的经济、军事及政治之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之争,也就是说,在当代,一个国家强大与否,它的国际地位如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发展水平。因此,各国都把科技立国作为基本国策。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更应重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更应增强科技立国意识,坚定不移地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并确定好科技发展战略。又如,哈贝马斯的理论也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是形成有效的转化机制,即科技与生产的一体化。这正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中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没有形成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这既制约科技本身的发展,也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改革我国的科学技术体制,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生产的转化机制上下工夫,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变成现实、直接的生产力。
但是,必须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理论是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把生产力看作一种独立的变数,看作一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否认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明显的技术至上主义的倾向。哈贝马斯等人把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独立变数,成为一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作为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个论据,实际上将科学技术夸大为唯一的生产力,夸大为社会财富和剩余价值的唯一创造者;他们也将科学技术看作决定社会制度的主要力量,即看作当代社会起支配作用的组织原则。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理论,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首先,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说它可以独立创造价值,而是必须渗透到生产力的三种因素,并与之紧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其次,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说它是生产力、社会财富的唯一创造者。马克思说过:“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页)尽管在当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一类的因素作用下降,但它们毕竟也是生产力、社会财富增长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再次,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并不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所说的社会系统以及政治制度的发展,乃是由科技进步的逻辑所决定的情况。影响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程度、阶级关系及其力量对比、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不能仅仅归结为科学技术的结果。在这里,哈贝马斯等人具有明显的技术至上论或技术统治论倾向。最后,不能因为科学技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际的情况并不是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所说的那样,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前提告吹了。因为即使在科学技术发展造成的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仍然是由超过必要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所决定的。自动化的机器是不变资本,它只能把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而不能发生价值增殖;自动化的设备离不开人的操作,被雇佣者(不管他是蓝领还是白领)的无偿劳动才创造价值;况且,科学技术本身也是活劳动的产物。因此,即使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剩余价值学说并未过时或失败。由这几点看,不能将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相提并论。
标签:哈贝马斯论文; 科学论文; 科技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进步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