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鹿寨县人民医院儿科 54569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早产极低体重儿常见症状,对其临床护理管理(环境管理、呼吸管理、喂养管理)及其新型护理方法(新生儿 PICC技术、抚触、“袋鼠式护理”、“鸟巢”护理)进展进行讨论总结,目的是应用新护理方法,促进早产低体重儿正常生长发育,减少并发症,提高其成活率。
【关键词】 早产;低体重儿;临床管理;常见症状;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253-02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产科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而产妇的社会心理、生理压力日益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的比例不断上升,成为目前新生儿监护室收住的常见病种。资料显示,其病死率是足月儿的10倍[1]。因此,掌握早产低体重儿常见症状,加强临床观察和临床护理管理,不断探索护理新方法,是改善早产儿的预后,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工作者对早产低体重儿护理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护理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1.常见症状
在早产低体重儿的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患儿各器官及生理功能发育不良,极易产生一些危及患儿生命的症状,如呼吸暂停、体温不升、腹胀、呕吐、肺出血、黄疸等。了解这些症状,并在临床上采取预防措施,有利于帮助此类患儿顺利度过危险期,减少并发症,提高成活率。
1.1 呼吸暂停
早产儿因呼吸中枢和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少,呼吸功能不稳定,于生后3~5天内易发生呼吸暂停和青紫,胎龄越小,发生率愈高,尤其是在体温过高或过低时,喂奶后和咽喉部受到刺激时极易发生呼吸暂停,当呼吸暂停时间超过20秒,临床上就会出现脸色青紫、反应差、心跳减慢等一系列危及生命的缺氧症状,是一种危重症状,这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1.2 体温不升
早产低体重儿由于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大,肌肉活动少,自身产热少,易散热。因此常因为周围环境寒冷而导致体温不升,甚至硬肿症。
1.3 腹胀、呕吐
早产儿吸吮力和吞咽反射差,胃处水平状、容量小,且其消化和吸收能力弱,易发生呛咳、溢奶、腹胀、呕吐,如果处理或护理不当,可能造成窒息或疾病变得更加复杂等严重后果,以及由于铁、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缺失发生贫血、佝偻病等疾病。
1.4 肺出血
早产儿肺出血占新生儿肺出血72.9%[2]。发生肺出血可能与早产和低体重、缺氧和酸中毒、感染、低体温等因素有关。如患儿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如气促、呻吟、发绀、三凹征等呼吸困难和缺氧症状突然加重,出现肺部啰音、肺野透亮度减少等改变,应高度警惕肺出血。
1.5 黄疸
早产儿肝脏不成熟,葡萄糖醛酰转换酶不足,生理性黄疸出现早,黄疸持续时间长,易引起核黄疸,多发生在生后1周左右,其高危因素有极低体重儿、低体温、窒息、酸中毒、低蛋白血症、败血症等,临床上要动态监测胆红素值,并遵医嘱给予蓝光治疗可有效防治核黄疸的发生,但应注意用眼罩、尿布湿遮盖好患儿的眼及会阴部,保持箱内适宜的温湿度。
2.临床护理管理
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管理应在做好常规护理如设专人护理、严格消毒隔离,监测指标,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护理的基础上,重点要做好环境、呼吸、体温、喂养及其病情观察的几个环节护理管理。
2.1 温度与湿度管理
早产低体重儿由于先天性营养及发育不成熟,其体温易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且常因寒冷而导致机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微循环障碍、核黄疸、硬肿症、肺大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早产低体重儿生后应立即放入保温箱内进行保暖,根据胎龄、体重及出生日龄调整箱温以维持正常体温,箱温的调节参数参考中性温度,临床上通常初生10天内箱温为34℃,10天后调为33℃,湿度为55%~65%,室温为24℃~26℃,在保温过程中,对于体温不升者应每小时测1次体温,低于或高于正常应每次调高或降低箱温0.5℃~1℃,但每日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相差不超过1℃,体温正常后,改为每2小时测1次体温。为保持暖箱温度恒定,各种护理操作尽量在暖箱内进行,使患儿体温稳定在36℃~37℃。
2.2 声与光的管理
祁伯祥等[3]调查表明NICU中高危新生儿是听力障碍的高危人群,噪声可引起早产儿呼吸节律改变,脉搏减弱,强光刺激会影响早产儿内分泌功能,改变生理节律。突然出现的冲击噪声超过82dB可造成早产儿听力障碍[4],超过60dB会影响睡眠,使体重增加缓慢。因此应保持环境安静,医护人员做到“四轻”,减少声、光刺激,夜间暖箱上盖遮盖布罩,使早产儿有昼夜变化信息。
2.3 呼吸管理
早产儿呼吸管理的目的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如患儿出现发绀应及时清理鼻腔、口咽部及下气道的分泌物,给早产儿肩上垫小肩垫,使其处于“鼻吸气”卧位,如呼吸暂停者即予拍打足底、托背、刺激皮肤等处理并报告医生及时查明原因,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予气囊正压给氧,条件允许可放置水囊床垫,通过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
2.4 喂养管理
提倡尽早进行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丰富的IgA、IgM免疫球蛋白,有利于提高患儿免疫力,为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可在 NICU探视间设置多箱子组成的母乳存放柜,每个奶箱独立上锁由护士及家属各自保管,嘱家属每2小时挤奶装入清洁消毒的奶瓶存放于奶箱,护士根据医嘱或患儿需求量取母乳进行微量喂养。由于早产低体重儿吸吮和吞咽功能发育不完善,胃排空缓慢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消化能力低下,较易发生喂养不耐受[5]。
2.5 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细致的慎独精神,以及娴熟的专科洞察力严密观察早产低体重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体温不正常,呼吸不规则、三凹症或呻吟、面色及全身皮肤青紫、苍白或黄疸,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惊厥、拒奶、呕吐、腹胀、囟门紧张、出血症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医生查找原因,迅速处理。
3.几种新型早产低体重儿护理方法
3.1 新生儿PICC技术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术,作为一种静脉高营养途径,已在我国临床中广泛推广及应用,它可减少早产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是挽救早产极低体重儿不可缺少的生命技术之一。梁水滦等认为新生儿PICC技术能最大限度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护士工作量及避免组织坏死的发生。该技术静脉通道和营养供给可靠,对患儿刺激小,便于护理及患儿活动,且临床预后好,值得推广应用。
3.2 抚触
早产儿与足月儿有同样的生理和情感发育需要,早产低体重儿出生后常因在 NICU中接受静脉输液、胃管营养、标本采集、机械通气等检查治疗引起疼痛,得不到亲人和医务人员的搂抱和爱抚而出现孤独、焦虑、恐惧等迹象,随之出现生理发育迟缓。近年来,国内大量的研究报道抚触可有效促进早产低体重儿生长发育,即每天对早产低体重儿的头面部、腹部、肩背部及其四肢的皮肤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按摩3次,每次15分钟,让大量温和的良好刺激通过皮肤的感觉器官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
3.3 “袋鼠式护理
2011年,倪佃芳研究了“袋鼠式护理”对减少早产低体重儿并发症或后遗症发生的作用。“袋鼠式护理”方法,患儿父母揭开衣服将宝宝抱起采用头朝上垂直或60度角贴于胸前,用手臂托住患儿臀部及背部,让患儿肢体能微屈曲;并用衣服或毯子将患儿覆盖住,随时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有不舒适的行为征象。研究结果表明,低体重儿使用“袋鼠式护理”后,保暖效果好,体重增长快,利于亲情交流需求,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医疗卫生资源。
3.4 “鸟巢”护理
仇桂华等人探讨了“鸟巢”护理对早产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鸟巢”制作方法为:将棉质柔软婴儿被对角卷成圆形长条的中线从早产儿脚部开始,沿身体四周围绕,使婴儿被卷两端在早产儿头部向下折入暖箱垫板下固定,形似“鸟巢”的柔软棉布圈。该研究发现,“鸟巢”护理延续了胎儿宫内舒适安全的环境,有利于早产低体重儿的生长发育,提高生成率,且简便有效且值得推广。
4.小结
为促进早产低体重儿的体格及其生理、心理正常生长发育,生后的治疗与护理极为重要,适宜的环境、有效的临床管理和及早采取护理干预、及时改善早产低体重儿现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才能提高生存率和生命质量,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 齐虹.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2):905.
[2] 曾可,王淑珍.新生儿肺出血48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420-421.
[3] 祁伯祥,林小娟,柳炯等.新生儿重病监护病房中早产儿听力筛查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5,11(4):232-235.
[4] 单若冰,郭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对早产儿的不良影响和对策[J].中国围产医学杂志,2005,8(1):63-65.
[5] 陆彩霞,刘义.主编.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与药物治疗.小儿急救医学杂志,2004,3:190-191.
论文作者:何秀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2
标签:早产儿论文; 体重论文; 患儿论文; 体温论文; 呼吸论文; 新生儿论文; 黄疸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