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组织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组织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是专业生产或专业服务的集合,最初是指有形产品生产的专业领域,后来又扩展到商业、保险业、金融业、服务业等更大的范围。以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第一次铁路旅游为开端的现代旅游业,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得以迅猛发展,到上个世纪末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在中国,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产业则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1]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逐步具备了产业规模形态。本文拟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对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组织状况进行分析,以哈佛学派首创的SCP范式为基本分析框架,第一部分考察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第二部分分析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第三部分评价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绩效。并试图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促进中国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对策,以推动中国实现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跨越。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
所谓市场结构,通常是指市场内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决定我国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和进入壁垒。
1.市场集中度分析
在西方,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准入较为宽松的行业,先天具有开放特性,因而市场集中度一般都较低。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客观原因,我国的旅游业一直不是作为一个产业而是作为一种政治任务和一种事业,以宣传、接待为主要目的,是外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功能。因而虽高度集中,但无市场可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业才全面发展起来。在1991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中央把旅游业的性质明确为产业,并列为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的重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作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开始迅猛发展,并形成了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个稳定的市场。旅行社从改革开放初期由国旅、中旅、青旅三大社的垄断经营发展到了2000年的8993家。旅游饭店由1978年底的137座、客房15539间发展到2000年的10481座、客房948185间。旅游业从业直接人员达564.15万人。[2] 旅游产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相应地市场进入壁垒却不断降低。在“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市场格局中,中国旅游产业的集中度呈分散化趋势,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偏小,集团化、网络化水平较低。
2.规模经济分析
规模经济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变量,规模经济的产量与市场需求的相对规模决定了一个市场所能容纳的厂商数量。规模经济越大,在一定的市场需求下,能容纳的厂商就越少,市场的集中度就越高。中国目前的情况是,虽然其旅游接待人数位居世界第五,旅游创汇位居世界第七,但由于不具有规模经济,因而只称得上是一个旅游大国而非旅游强国。从中国旅行社的经营规模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了绝对多数。2000年,全国8993家旅行社一年的总营业额仅为469.95亿元,而美国运通旅游公司同年的营业额为174亿美元,相当于1400亿元人民币,该公司总资产1544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13位,品牌价值160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17位,还在175个国家设有2300个分支机构。据《HOTELS》的统计,1998年全球最大的一家饭店集团所属的客房数比整个中国星级饭店业的规模还要大。值得一提的是,旅行社的规模经济并不体现在单体上,而是体现在网络上,是小规模,大网络。中国现有的一些单体规模大旅行社,严格地说,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垄断经营条件下形成的旅行社规模,绝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旅行社规模,不是真正形成网络的旅行社。规模经济决定了我国旅游业集中的趋势会不断加强,许多小规模的旅游厂商会不断被大企业兼并、收购、联合。
此外,旅游产业具有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同一性的特点,旅游消费者享受了所需的全部服务之后,购买才完结。每个企业的产品对企业本身来说,是最终形态,但就整个旅游过程来说是中间形态。这就要求旅游产业内有良好的协作关系,每个旅游企业只有在与其他关联性行业的企业建立起密切而有效的协作关系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规模,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在这一点上,“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的建设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典范,三地旅游界从规划、开发、促销、管理、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被称为“一江珠水,三颗明珠”。中国加入WTO后明确开放的三个领域对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直接的促动。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将方便旅游支付,弥补旅游服务缺项,提高整体服务竞争力;电信市场的开放,将推动电子商务和销售网络的大发展,从而促进旅游方式的现代化;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使多年来一直困扰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用车问题得到解决。总之,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部门加入WTO后相继开放,将为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产业环境支持。
3.进入壁垒分析
在关于市场结构的研究中,对集中度和规模经济的分析,是侧重于考察产业内已有企业的市场关系,而对进入壁垒的分析,则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市场关系的调整和变化以及市场潜在的竞争强度。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以“双重注册、水平分工”为中心的行业管制体系人为地提高了旅游行业的进入壁垒,国有企业的运作机制保证其不会有破产之忧,企业之间不需要进行对抗型博弈。20世纪90年代,国有旅游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假日经济的兴起,旅游需求和支付旅游开支的经济能力日益上升。市场的扩大使得多种经济形式大规模地进军资金占用相对较低的旅游产业。从一开始就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饭店业到交通、餐饮,并扩展到旅游组合产品的中心产品——旅游景观,可以说,只要在行、食、住、游、购、娱任何一点切入,就可进入市场,这样给中小型企业经营旅游业务提供了便利条件,国内崛起了一批成功运作的民营旅游景点。此外,以往我国长期对旅行社采取高度的保护政策,不允许办独资旅行社,不准许外籍人员当导游,对合资旅行社审批条件也很苛刻。加入WTO以后,按照中国政府的承诺,不迟于2003年12月31日,外国投资方在中国建设、改造和经营饭店、餐馆将取消设立形式和股权方面的限制,不迟于2003年1月1日允许外商控股旅行社,不迟于2005年12月31日允许外商独资旅行社,并取消对合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随着政策瓶颈的放宽和民间资本的壮大,中国旅游产业将成为一个高度的开放产业,因政策因素造成的进入壁垒会进一步降低,无论是国内旅游业务,还是国际旅游经营,都将面临越来越国际化的激烈竞争。
二、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指产业内各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条件,并在充分考虑与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主要涉及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等两方面的内容。
1.价格行为
在我国旅游市场的竞争行为中,价格行为是主要的竞争手段。由于旅游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大,旅游企业通常利用价格歧视政策,即实行数量差价、季节差价、地区差价等调节供求关系,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此外,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各方面关系不协调,导致旅游项目建设和管理上的失控,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弱、差”,往往在重复的市场上推销重复的产品,拉重复的客户,形成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以旅行社为例,中国众多的小型旅行社都具有“小而全”的建制特点,而且除了国家政策和地理原因导致的市场差异以外,资源迥异、规模不等的旅行社之间都没有形成明确的专业分工,基本上都是以相似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大部分旅行社经营秩序比较混乱,为争客源,竞相压价。以价格行为为主的竞争形势导致我国旅行社缺乏代表企业信誉的市场品牌,整个行业的市场信誉不高。
2.非价格行为
非价格行为是指除了价格手段以外的厂商行为如产品多样化选择、拓展产品的价值链及投资、兼并与收购等。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发育与完善,旅游厂商之间的竞争正在从以打价格战为中心的价格竞争向以质量、品牌、规模等非价格要素之间的竞争转变。这种转变的内在原因首先在于“国内竞争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特别国外旅游企业集团的介入,带来了国际上市场竞争的先进手段,如按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组织与管理运作旅游企业,建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为媒介、以网络求发展的新型竞争战略体系,注重对市场细分的研究、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其次,中国旅游者消费行为不断成熟,不再单纯以旅游企业的服务价格作为决定自己“货币选票”的投向,而是追求旅游产品的“价格性能比”,不仅关注“物有所值”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更关注旅游企业的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不仅关注自身旅游需要的满足,还关注旅游者与目的地的社会、历史、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旅游企业还是以传统观念指导企业的竞争行为,简单地依赖资源打价格战,而不是依托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创新,势必要失去相当多的市场份额,也会最终失去在市场上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中国旅游业的非价格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以山水园林、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为主的传统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越来越得到高度重视;另一方面,1992年的中国旅游年活动作为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旅游促销活动,表明旅游推广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以后整个90年代的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昆明世博会、建国50周年大庆和新千年庆典等活动中,国家和地区整体的目的地形象都通过规模空前的旅游市场促销活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这样的旅游促销对中国的旅游市场开发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
三、我国旅游业的市场绩效
在SCP分析框架中,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最终经济结果。我国旅游业的市场绩效是指旅游产业市场运行的效率,它反映出旅游产业在消费者满意程度、市场效率、企业成长和利润水平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况。
中国旅游产业属于快速增长的行业,就收入状况而言,2000年度全国旅行社的营业收入总额为469.95亿元,其中,国际旅行社为319.24亿元,国内旅行社为150.71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21.5%、18.9%、28.9%。就盈利状况而言,2000年度全国旅行社的利润总额为10.44亿元,其中,国际旅行社为11.57亿元,国内旅行社为-1.13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11.7%、40.9%、-197.5%。就上缴税利而言,2000年度全国旅行社上缴税利总额为8.00亿元,其中,国际旅行社为5.93亿元,国内旅行社为2.07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43.2%、40.5%、51.6%。[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度全国旅行社的营业收入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对于绝大多数国内旅游消费者来说,对旅行社还感到比较陌生和不信任,“要旅游、找旅行社”的国际通行旅游理念在我国远远没有形成,巨大流量的国内游客为了交通、住宿等而自行奔波,投亲靠友型的旅游在我国国内旅游中还占很大比例。
从利润水平来看,中国旅游经济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水平之上,必然产生旅游企业的数量过多和过度竞争,利润率不断下降。而且大量新设立的旅行社还处于初创阶段,需要经历一个市场探索和实践的过程。2000年度全国旅行社利润总额为10.44亿元,但利润率仅为2.2%。而且中国旅游总产出占GDP比例、居民旅游花费占总消费支出比例、旅游资本投资占全球旅游资本总投资比例等指标都还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国家旅游局又制定了“到2020年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奋斗目标,中国旅游业在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跨越的路途上,还任重而道远。
四、结语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和世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地国。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如现实基础薄弱,管理体制不顺,产业秩序比较混乱;旅游供需失衡,旅游资源承载力不足,旅游生态环境恶化;旅游发展科技含量低,产品的文化内涵不足等。[4] 通过以上我们对旅游业的产业组织分析可以得出,中国旅游业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规范市场运行,科学地制订未来发展战略,方能实现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跨越。首先,中国旅游业特别是旅行社业应改变以市场分割为特征的水平分工体系,向垂直分工体系迈进;其次,旅游行业应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成果,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推动企业的影响力和市场覆盖面;最后,要实行与国际接轨的行业管理手段,培育多元化管理主体和多样化管理工具,通过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的创新实现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