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的道德教育价值论文_苏树垚

优良家风的道德教育价值论文_苏树垚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优良的家风内在地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对家庭教育而言,优良的家风既为其有效进行提供氛围与条件,其自身又是家庭教育的目标追求之一;对学校教育而言优良的家风与学校道德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键词:家风;道德教育;价值

一、优良家风是涵育儿童优良道德人格的重要资源

一般认为,道德人格具体由四大要素构成,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习惯。所谓道德认知,就是主体对道德现象的知觉与体会、认识与理解。它既包括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也包括对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体认,是决定道德人格能否优良的核心基础。道德情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道德认知,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自发的心理体验。当所评价的行为符合自己的道德认知时,就产生正向的情感体验,比如高兴、欣慰、敬佩等,否则就产生负向的情感体验,比如内疚、憎恨、鄙夷等。

家风对于儿童的道德认知影响巨大,从而影响着儿童对道德善恶是非的判断评价,并由此产生了道德情感。优良的家风使儿童拥有良好的道德认知水平,进而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结合道德情感,才能够产生正确的道德动机,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进而调节、控制道德行为。儿童的道德人格是儿童所独有的人格规定性,其涵育和养成决定了个体未来的道德发展趋势或走向,对个体的发展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被普遍认为是社会的细胞,个体自出生以来就长期生活于此,最早的家庭教育起始于摇篮之中,儿童从小生活在家中,家中成员(尤其是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自然会对儿童产生影响,而这种早期教育和影响将绵延于人的一生。[1]少年儿童期是人接受各类教育的最佳阶段,也是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家风集有声有形和无声无形的特点于一体,家长们通过有声有形的身教言传和无声无形的家庭氛围对家庭成员进行教育和影响,儿童的道德人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接受着家风的熏陶。中国自古就有“育善在家”的说法,所谓善,即善良的品性,就是说善良的品性是在好的家庭中养成的。家风,寓于家庭道德教育之中,属于家庭德育的一部分,对儿童优良道德人格的养成有独特的优势。

二、优良家风是促动儿童道德成长、实现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路径

优良的家风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情感,促动其道德成长。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自然人”逐渐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因此儿童的道德成长是其实现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儿童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在道德行为上履行这些规范准则的过程。家风教育属于家庭内部的教育,它与一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同,对儿童道德的养成具有独特的作用。通常家风的传播与传递是以家族长老或是家族中相对具有威严的长者为源头的。例如当代家庭中,家中的长者就是孩子的父母,传递家风的主要任务也就落在家中最具威望的父母身上。[2]在儿童心目中,父母的地位是崇高的,相比学校里老师的谆谆教诲,父母的榜样作用似乎更能够使儿童信服。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给儿童做以示范,使儿童从小生活在良好的家风氛围中,这远比严厉的斥责更有说服力,对其道德成长也有巨大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优良家风是推动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方略

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于每个家庭中,不论是领导干部家庭、富商权贵家庭,还是工薪阶层家庭、农民家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属于自己家族特色的家风。对于家庭而言,家风是建设和谐家庭的助推器。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以及仁、义、礼、智、信,就是父慈子孝、至善至孝的传统美德,是衡量一个人德行品性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护小家和睦、邻里友善的有效工具。家庭和谐的关键在于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而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包括情感关系和谐和物质关系和谐。其中,情感关系和谐是最重要的家庭和谐因素。家风作为家庭主流价值观,是推动和谐家庭建设的主要力量。优良的家风讲求传统美德,孝亲敬长、尊老爱幼等都是优良的家风所提倡和发扬的美德,在这样的家风沐浴之下,家庭成员必然兄友弟恭,与人为善,家庭氛围自然也是其乐融融,和谐家庭应运而生。反之,在家风不好的家庭里成长,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必然无法与人为善,同时家庭气氛也无法和谐,这样不仅会对家庭成员的身心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而且可能也会由此引发某些反社会行为,危害社会和谐。

四、优良家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华夏儿女们精神成长的根基。然而,传承发扬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并不容易。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历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才得以形成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重结果轻过程以及“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比比皆是。[3]特别是体现在教育方面,将升学率片面地作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机械填鸭”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一知半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仅停留在课本上,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功能。社会教育虽然一直在大力提倡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由于当下人们对优秀传统的愈发淡漠,以及社会教育本身有限的强制性,效果仍然是呼吁的多,而响应的少。家庭教育是人自出生接触到的首要教育,对人格品质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优化家庭风气、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是推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和人格取向,外化为人们的行动和发展趋势的必要措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发和传承与家庭的道德价值追求密不可分。中国历来讲求“家国一体”,家就是缩小的国,而国亦是放大的家。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以仁爱正义作为核心的家风教育目标。“爱国主义”、“孝亲敬老”、“助人为乐”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推崇的传统美德,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传统的优良家风教人做有追求、有理想的人,强调修身;教人处理家庭关系之道,提倡孝亲慕友;教人做清官、做忠臣,强调为官之道。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风教育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也正是因为自古以来优良的家风教育,才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完好地保存并流传下来。

参考文献

[1]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陈楠.国学中的家教智慧[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苏树垚(1994.8—),男,福建省尤溪县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苏树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5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  ;  ;  ;  ;  ;  ;  ;  

优良家风的道德教育价值论文_苏树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