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编辑自动化初探_电脑论文

图书出版编辑工作自动化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图书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辑工作自动化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笔和纸、剪刀加浆糊的编辑工作方式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书稿质量,已经不能满足图书出版对高质量、多品种、低成本与修订及时的要求。编辑工作自动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出版周期,降低成本,改进图书质量。

一、图书编辑工作自动化的关键是确定最优化方案

信息技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存储、再生和应用等功能的技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编辑工作自动化所必需的技术装备是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打印机、扫描仪、数字化仪等,以及必要的应用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对于某个出版社来说,要实现编辑工作自动化,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字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本单位的出版物特点、编辑工作流程、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制度等,确定一个既充分利用最新数字技术成果又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优化的编辑工作自动化方案。所谓最优化方案是综合评估了技术、投资、运行成本、人员素质、效率、效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后,确认为相对于较低的人力、物力投入,而效率、效益最高的可行方案。如果不考虑本单位的经济情况和人员素质,一味追求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方案,有可能会出现投资大大高于产出或编辑人员难于掌握设备的应用等问题。因此,出版社在确定编辑工作自动化方案时,应做详细周密的调查研究,对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有超前的估计,可以采取分步到位的办法,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性投资过大、设备及技术老化快、人员培训跟不上等问题。目前,不同的硬件机种之间、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还不兼容,例如:苹果系统和PC系统的硬件、软件都不兼容,北大方正、科印、MS Word和WPS之间都不兼容,不同标准的网络之间也不兼容。出版社在确定方案时,还应考虑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使得编辑工作流程的各环节之间可以顺利地衔接、运行,而且今后在系统扩展时不会发生衔接不上或不能扩展等问题。

二、介绍一种图书编辑工作自动化方案

下面给出一种适用于科技图书的编辑工作自动化方案,讨论它与传统的图书编辑流程的异同。为了讨论方便,先将传统的图书出版流程列出(见图1)。

图1 传统图书编辑工作流程图

上述流程图把传统的图书出版流程粗略地划分为32道工序,实际工作中的工序还不止这些。

下面列出一种适用于科技图书编辑工作自动化方案的流程(见图2)。

图1和图2主要有下列不同:

1.图2流程比图1流程可减少11~14道工序,缩短了编辑工作周期,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总成本。

图2 一种适用于科技图书的编辑工作自动化流程图

2.图2流程的作者来稿形式是已初步排版的软盘及打印文本, 为稿件的自动化处理打下了基础。

3.图2流程把图1流程中11框“技术编辑设计版式”改进为由责任编辑设计版式,并在原稿开始编写时就把版式要求告诉作者。这样可以使科技图书的版式更适于表现内容,并且可以加速稿件周转流程。

4.图2流程实现编写、排版、加工、校对等工序的融合、简化, 根据校样的实际质量来决定本校样需要经过几个校次。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经过两个校次就可改正付型。

5.图2流程实现了插图的计算机绘制,在j框中进行图文拼合,使得插图中的文字可以与文字校样一样来进行改样和校对, 并且省去了图1流程中的28框“插图制版”和29框“图文拼合”。

三、编辑工作自动化方案中的若干技术问题

1.对来稿的要求

来稿形式应是软盘,并附有打印稿。打印稿字号不要小于五号,行距要宽松,字迹应清晰。录入书稿的编辑排版系统应与出版社的书版排版系统一致或兼容。软盘上应标明文件名和书稿名,注明所使用的编辑排版系统及其版本。来稿如果已按编辑的版式要求排好版,则更为理想,出书周期会大为缩短。

2.插图的计算机绘制

插图的计算机绘制实现了图文混排。过去,图书印前必须经过文字排版、绘图、抄图字、植字、贴图字、出片、图文拼合等工序,周期长,差错率高。图文混排使得图形的绘制、扫描、修改、放大、缩小及图字的录入和修改都极为方便,而且使插图和正文一样排版、修改、出样、校对和出片。

能实现图文混排的排版系统有北大方正、华光、Word、 Pagemaker等。

计算机绘图软件有CorelDraw, Adobe Illustrator,AutoCAD,Freehand和Pagemaker等。

计算机绘图可采用下列三种方式:

(1)直接绘制,即参照原图在屏幕上绘图,再将文字、 符号键入。

(2)修复,原图若为印刷品或复印件,基本符合质量要求, 仅有少数地方线条、文字不清或有污点,可将原图扫描后修描、去污即可。

(3)描图,如果原图质量太差,难于修复,可先扫描, 并将其设定为图层1,定义为与黑色有显著差异的其他颜色,再设置图层2,依照原图重新绘制,就像描图一样。描图完成后,即删去图层1,保留图层2。

如果作者能提供图形文件,编辑应要求作者尽可能提供.tif文件或.bmp文件等较为通用的图形文件,以保证该图形文件的兼容性和图形质量。

3.如何选择图像扫描分辨率

图像扫描分辨率取决于原稿图像大小、复制大小和输出方法。对于半色调输出,可用以下经验算法:

输出时每英寸的像素数必须是最后输出线网屏频率的1.5~2.0倍。对于大多数印刷照片所用的133 线半色调网屏,扫描时需要200 ~266ppi的分辨率。

输出分辨率(网线数×2 )乘以需要的缩放因数(输出大小除以输入大小),得到扫描分辨率。如果想要把1英寸×1.5英寸的35mm幻灯片复制成6英寸×9英寸的150线网屏:

扫描分辨率=网线数×2×(输出尺寸/输入尺寸)

150×2×(6/1)=1800dpi

当在染料热升华打印机等设备上输出时,扫描设备的分辨率应与输出分辨率匹配:

扫描分辨率=(输出尺寸/输入尺寸)×输出设备分辨率

4.计算机校对

市场上有多种计算机校对软件,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校对软件不应称为“校对”软件,而应称为“通读查错”软件或“编辑辅助”软件,因为其功能是查字、词、语法错,而不是校对。例如,“黑马校对系统V98”的功能是:查出中文字、词、语法错误, 领导人姓名和职务搭配错误,科技计量单位不规范,或对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和英文拼写错误等。黑马系统可校对华光、方正的小样、大样(S2、PS文件),Word等各种主流文字处理、排版系统生成的文件;它在586 微机上每小时可校20万~100万字。

四、编辑工作自动化将给出版流程带来革命性变革

上面讨论的这种编辑工作自动化方案,仅是一种改良的方案,是将一些目前已成熟的新技术应用于传统的编辑工作流程,其节省的时间及成本已很可观。可以想象,如果对现有的编辑工作流程进一步加以精简、改变,或是改变现有的分工,那将给出版流程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下面讨论两种在国内或国外出版业中已出现的趋势。

1.编辑加工、排版、校对一体化

目前有不少编辑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来录入、排版和处理图形图像。由于编辑熟悉书稿内容,这样可使版面和图形图像的处理更适于表现书稿内容,达到更好的美学效果。有的出版社鼓励编辑排版。如果这样做的话,可以省去校对工序。编辑发稿时已是清晰的排版稿,接下来的工作应该顺序是:复审,终审,作者通读、确认出版社的编审修改及版式,编辑改样并通读,室主任审查付印样,总编辑审查付印样,改正付型。上述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编辑改样并通读,这一环节中编辑应认真、仔细地反复逐章逐节通读、修改,直至所有的编审修改及版式要求都做到,并打出付印样。

如果把排版工作划归编辑加工工序,就会对编辑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出版社应该培养编辑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并了解一般图书的印前工艺。编辑应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处理下列问题:

(1)版式设计,如标题、字体字号、字距、行距、横竖排、 分栏、版心、天、脚、页眉、页脚、页码、图表、公式、注码、注文等的设计。

(2)排版,包括文字类稿件和含图、表、 公式的科技类稿件的录排。

(3)图形绘制,掌握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

(4)图像处理,应用扫描仪扫描图片, 并用图像处理软件对输入的图像进行处理,使之符合印刷制版要求。

把排版环节划归编辑加工工序也有负面影响。编辑要花费许多时间去学习排版技术及排版,不利于专业化分工,减少了编辑选题、组稿的时间。利与弊孰大孰小,要看实践的结果,不同性质的出版社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

2.编辑工作流程无纸化

仔细观察图2的流程,如果彻底改变传统的编辑工作流程,从框b到框r都不打印出文件或校样,将书稿文件在网络上传输或用软盘传递, 岂不是可以更加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吗?换句话说,编辑工作流程无纸化是否可行?在目前的应用软件水平和网络技术情况下这能做到吗?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在编辑加工、复审、终审、付印环节中,后道环节必须能清楚地看到原稿及前面每一道环节对原稿作的修改,并能识别这些修改是在哪一道环节作的,必要时还要能清除这些修改,恢复原样。其次,在发稿后直至出片的各环节的历史文件都要保留备查或供下一道环节通读、校对和审查用。

美国新泽西州的前进笔技公司于1992年推出一种专为出版社编辑人员设计的称为“笔编机”(Pen Edit)的笔式计算机。文稿从软盘输入,以所定的字体在屏幕显示,然后用电子笔修改,编辑修改处用“手写”印刷体显示,以便区别于原稿。如果要改变字体,在屏幕上标明有关词句,然后写上校对符号:写“B”表示改黑体,写“I”表示改斜体;如果要保留,则写“E”,文稿就会恢复原样。 用电子笔在屏幕上加工可以做到用铅笔在纸上做不到的事。例如,令“百分比”自动换作“%”,把大段文字从一处移往别处等。使出版社对笔编机特别感兴趣的一个功能是:不管作什么样的修改增删,稿件的原样可以恢复,程序能把加工编辑拟作的改动列一清单显示出来,这些改动可完全消除。待所有的改动经审查批准后才印出定稿的清样。这种笔编机正为越来越多的西方出版公司所采用。

迄今未见有中文的笔编机,因此,编辑工作流程无纸化还不具备技术条件。但是,有人在努力尝试用Word软件中的“插入批注”、“加删除线”、“自动标示修订”、“查找修改”等功能来解决中文编辑电脑化的问题,是否能完全实现中文编辑无纸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图书出版编辑自动化初探_电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