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文化产业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评价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比较概念,从国家角度谈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与其他国 家相比,我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获取 利润的能力。它既是一种现实竞争能力,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国外有关竞争力研究的通行做法,我们以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 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等5大要素为基本内容,并将上述5大要素具体分解为17个竞争 面、67个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了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其主要内容如下:
生产要素系统: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资源和文化资源等。
需求状况系统:主要指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相关辅助产业系统:文化产业是由一系列产业所构成的链条。相关辅助产业系统是指 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持的相关产业。
文化企业战略系统:包括经营战略、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等。
政府行为系统:主要包括政府效率与信誉、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科学性、政府创新 能力、文化市场的规范程度等。
在比较国家的选择上,我们以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南非、巴西、美国 、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作为文化产业 国际竞争力比较的研究对象,这些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涵盖了五大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文化产业具体行业的选择上,我们把电影、广播电视、音像、报刊、出版、广告、 娱乐(游戏)等文化产业的核心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整体性研究的对象。采取无量 纲化处理各种评价指标数据值,使所有的数据在0.1~1之间变动,来反映其竞争力状况 。
二、15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本文运用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上述15个国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进 行了量化分析,各国竞争力指数测评结果如下:
(一)15个国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是五大竞争力要素指数的综合,其数值的高低表明其国际竞 争力的强弱。
1.15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判断。本课题用竞争力指数值(C)来判断15国竞争力强 弱。C≥0.8表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强优势),0.8>C≥0.6表明具有一定的优势(较强优 势),0.6>C≥0.5表明略有一定的优势(弱优势),C<0.5表明竞争力较弱(劣势)。按照这 一判别标准,美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87,位居15个测评国家之首,其指数 表明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属第一集团。英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四国的文化 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6~0.7之间,具有较强优势,分属第二集团。澳大利亚、意大 利、日本、新加坡等四国,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在0.52-0.59之间,分属竞争力 弱优势的第三集团。而韩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和中国等六国,其竞争力指数 均低于0.5,为0.22~0.49之间,属于竞争劣势的第四集团。
2.比较各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高低,还可以看出,亚洲5个国家竞争力指数测评数 值均不高,分属竞争弱优势的第三集团和劣势的第四集团,且在集团内的排名均靠后。 这说明,亚洲国家从整体上看,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对比较弱。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 在15个国家中居末位,竞争力指数数值仅为美国的24%、英国的29%、日本的38%,与印 度和南非接近。
(二)中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比分析
美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整体指数为0.87,排名第1位,处于竞争强优势;中国文化产 业国际竞争力整体指数为0.22,排名第15位,处于劣势,两国之间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 数差距悬殊。其中,中国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竞争力指数为0.33,排名第11位。需求状况 竞争力指数为0.20,排名第15位。产业群集竞争力指数为0.26,排名第12位。企业战略 竞争力指数为0.12,排名第15位。政府行为竞争力指数为0.15,排名第15位。美国文化 产业生产要素竞争力指数为0.87,需求状况竞争力指数为0.83,产业群集竞争力指数为 0.88,企业战略竞争力指数为0.87,政府行为竞争力指数为0.88,各要素竞争力指数均 排名第1位。中国生产要素竞争力指数为美国的37.9%,需求状况竞争力指数为美国的23 .8%,产业群集竞争力指数为美国的28.9%,企业战略竞争力指数为美国的13.7%,政府 行为竞争力指数为美国的20.7%。特别是在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等要素竞争中,中美两 国竞争力要素指数差距十分悬殊。
从要素竞争力结构对比来看,美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五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 产业群集、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指数之比为1∶0.96∶1.02∶1.01∶1.01,位次排列均 为第一位,在15国中结构最为协调。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五大要素之间的指数比为1∶0 .60∶0.78∶0.36∶0.55,企业战略、政府行为、需求状况和产业群集等要素指数均落 后于生产要素指数,在结构上呈不协调的状况。
(三)中日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比分析
日本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整体指数为0.55,在15个比较国家里排名第8位,处于竞争弱 优势的第三集团,在亚洲所测评的5个国家(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里整体 指数最高。中国与其相比,竞争力整体指数为日本的38%。其中,生产要素竞争力指数 为日本的60.9%,需求状况竞争力指数为日本的35.5%,产业群集竞争力指数为日本的54 .3%,企业战略竞争力指数为日本的21.5%,政府行为竞争力指数为日本的30.3%。五大 要素特别是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等,中日竞争力指数差距明显。
从要素竞争力结构对比看,日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五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产 业群集、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的指数比为1∶1.03∶0.87∶1.03∶1.11,其要素竞争力 结构发展基本协调。与其相比,中国五大要素竞争力结构的协调性同样不及日本。
(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优劣势评析
根据构成五大要素的17个竞争面、67个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竞争力指数对整体竞争力指 数的贡献、中国在15个国家中的竞争力指数排名等情况分析,本课题对中国文化产业竞 争力的五大要素所包括的竞争点优劣势项目做出如下评价分析:
1.生产要素。包括4个强优势竞争点和15个劣势竞争点。
强竞争优势点是人力资源里的人口规模大、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对外资具 有较强的吸引力,外国资本流入踊跃等。在排名中分列1~5位。劣势竞争点是基础设施 薄弱,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等。15项指 标在排名中分列11~15位。
综合分析,中国在文化产业竞争中,其生产要素中的基本要素优势明显,但高级要素 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作用效果不佳,这是直接导致中国文化产业的基础竞争 力偏弱的首因。
2.需求状况。包括2个强优势竞争点和4个劣势竞争点。
强竞争优势点是中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均GDP提高迅 速,为文化的有效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排名中分列1~2位。
劣势竞争点是中国人均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尚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第三产业的比 重过低,国民消费观念尚待提高,文化消费者成熟度偏低。分列第14~15位。
3.相关产业群集。旅游产业是相关产业群集竞争力的优势竞争点,包括1个强优势竞争 点(国外旅游到达人数)和1个竞争弱优势点(国际旅游收入)。
而在与文化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信息产业、教育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则均处于竞争劣 势。分列第13~15位。
中国相关产业群集的国际竞争力状况,直接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基础竞争力的提高。中 国文化产业要想提高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还有赖于这些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以及在 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提高。
4.企业战略。在这一竞争力要素里,中国没有竞争强优势点。其文化产品在国际上受 欢迎程度和出口货物占GDP的比重只是这一竞争要素的两个弱优势点,但两者的国际排 名均较靠后,分列7、8位。
在营运基础和企业运作两个竞争面里,均为竞争劣势点。特别是“文化创作、经营人 才的整体素质”、“文化企业的管理水平”,“现行文化企业的产业化程度”、“文化 企业的市场规范程度”、“文化产业的集中度”,“个人、文化和休闲服务出口额”、 “版税和许可证服务出口额”这些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得分均较低,排名大多列11~15位 ,相比而言,中国在企业战略这一要素里,其国际竞争力较弱。
5.政府行为。在这一竞争力要素里,中国同样没有竞争强优势点。在反映“政府盈余/ 赤字占GDP的比重”、“国家信用率”、“民族文化对外国文化的开放度”这三个竞争 点上,中国略具有竞争弱优势,但排名均列第11位。
其它12个竞争点均为竞争劣势点,排名大多列12~15位。尤其是在文化产业政策(透明 度、法律健全性、科学性)、政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和国民创新方面的评价指标,对竞 争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障碍。
综合五大要素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强优势点有7个,弱优势点有6个,劣势 点54个,优劣比为1∶4,劣势多于优势。从当前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来看,提高中国文 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任重道远。
三、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若干建议
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重点要在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改 善需求状况和改进行政管理上下工夫。
(一)关于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
1.要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为探讨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路径,本课题以专家 学者、政府官员和业内人士为对象,发放了问卷调查。在几次调查中,“文化企业市场 主体地位不明确”均被认为是限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把明确 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作为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重点。一是政府部门要尽快与 文化企业脱钩,切实解决政事合一、政资合一、政企合一的问题。二是要转制。重点是 实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 市场竞争的主体。三是要鼓励兼并重组,实行优胜劣汰。四是要以审慎的态度推进文化 企业集团建设。推动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组建企业集团,是做大做强企业、提高我国 文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从国外和国内的经验来看,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是市场竞 争到一定程度的自然选择。在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组建企业集团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搞一刀切。
2.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小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也是推动文 化产业创新的主导力量。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在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调整文化产业结 构、解决就业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把扶持中小文化企业作为一项长期 的战略任务,予以高度重视。要成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产权转让、人员培 训、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尽快发展。
3.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是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不可缺少的 重要环节。一是构建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二是进一步降低投 资准入门槛,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文化产业。以书报刊社为例,应将书报刊社根 据其类别进行划分。政治性强的,可以采取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离的办法进行合资 或进行其他形式的合作。娱乐类、科技类、生活类书报刊,社会资本和外资可以投资整 个书报刊社,可以占有一定的股份,包括控股。三是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强化资本市场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四是尽快组建文化产业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五是在信贷 方面,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强化银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六是鼓励国内外 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兴建非盈利性公益性文化项目。
(二)关于改善需求状况
从根本上说,改善需求状况,有赖于经济发展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村消 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就文化产业自身发展来说,在目前情况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1.重点扶持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从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发达国 家还是新兴国家,往往都是以一两个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重点文化行业为龙头,带 动相关产业发展。如美国的影视产业,英国的音乐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 游戏业等。我国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也应选择那些具有广阔的潜在消费群体, 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予以大力扶持。 比如,电影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画、音乐、展览业等。
2.转变国民消费观念,提高文化消费者成熟度。研究表明,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于印度,但我国需求状况整体指数比印度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国民消费观念比较 落后,文化消费者成熟度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娱乐业发 展的宽松环境。要形成游戏是一种创造,娱乐有利于健康的氛围。二是要保护有创造性 的艺术家、作家,为他们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要正确引导消费者,正确引导 舆论,提高文化消费者成熟度。
3.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各种经纪组织,发挥其在促进文化消费中的 作用。二是推广行之有效的现代营销理念和方法。三是适应不同文化消费者的需求,细 化文化市场,如通过制定电影分级制、网络游戏分级制等,对文化产品进行分级管理。 四是要更严厉地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维护创作者、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三)关于改进行政管理
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五个基本要素中,我国政府行为要素多数指标均 为竞争劣势。此外,在本课题做的“中国文化体制和政策中限制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有 哪些”问卷调查中,“监管过严”、“行政干预过多”、“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均被 调查对象视为主要因素。因此,要把改进行政管理作为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础环节 ,重点是要做到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
1.要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党管意识形态主要是管大政方针。一是抓立法,要善于把党 的文化意志通过法律程序体现在法律法规中。二是抓文化理论创新。要通过提供符合中 国国情、有前瞻性的文化理论,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抓规划。要通过 制定文化发展纲要和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指导文化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四是 要抓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提高和扩大党报党刊等核心媒体在国内国际的权威性、吸引 力和影响力。其他的事情应该由政府去管。
2.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要确立服务文化的观念。各级党和政府文化部门都要确立服务 文化的观念,遵循服务市场、服务群众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尽 快出台文化发展纲要和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 目标,明确重点扶持行业,定期公布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引导社会投资趋向。三是转变 政府管理文化的方式。要由原来单纯运用行政手段向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 行政手段、进行综合管理的转变。四是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方式。对政府各部门 实行统一管理,避免因条块分割造成的职责不清、扯皮推诿。五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 系。尽快做到文化主管部门依行政,文化生产单位依法经营,文化市场依法管理,使文 化产业发展走上法制化轨道。
3.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各类文化企业的活力, 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一是减少行政审批。要创造条件,逐步放松、乃至最终 取消对电影拍摄批文、出版书号的限制。创造条件,逐步放松乃至最终取消对成立出版 社、报刊社的限制,由现在的行政审批,转为对资金状况、资质和进入类型的审查,鼓 励各类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要放宽我国书报刊产品以及其他文 化产品的进出口渠道,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二是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垄 断。包括对垄断性过强的行业进行拆解,分解成若干个公司,鼓励各类中小文化企业参 与其经营;对已经形成垄断经营的全国或区域性文化行业公司,要严格监管。要通过价 格听证等形式,防止其随意定价,实行市场垄断;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分割,鼓励文 化产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和联合。努力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格局。
(四)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加快对各类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要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大力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要设立专项基金 ,鼓励理论创新。要加强对文化管理部门公务员的培训,加强对文化产业创作、策划和 管理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引导就业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