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其调整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其调整对策

张韶华[1]2002年在《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其调整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一个国家的外贸商品结构归根到底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的,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要依赖于国内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不同的产业结构制约着该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按照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状况不相同,从而生产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就不相同,拥有丰富要素的产品、产业就获得了出口优势。另外,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该国的产业发展有着导向性的作用,必然会影响其产业结构。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外贸易的特点,并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些贡献主要体现在出口对国内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和出口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上。第二章简单介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几十年以来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较详细的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对外商品贸易结构的历史和现状。第叁章主要内容是我国的对外商品贸易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本章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和服务贸易等叁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外贸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测算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的竞争力非常弱。第四章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技术进步和“新经济”等角度出发,就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本文通过对中国外贸商品结构构成状况的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外贸出口商品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就我国而言,目前对外贸易的状况反映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低下等深层次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调整的策略,希望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以期能够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尽到微薄之力。

马鸣宇[2]2017年在《中美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与美国两国间的贸易在往来愈发频繁、迅速发展的同时,两国贸易商品结构也不断地在发生改变。美国虽然不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是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也就是说,中美两国的贸易商品结构不单单直接体现着中美两国的贸易状况与贸易内涵,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自身贸易结构的层次、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及国际分工情况,这些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等方面也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对中美贸易商品结构的分析引发了诸多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对于中美贸易商品结构的研究,以往的文献大多数都使用SITC分类进行统计,而HS分类涵盖了CCCN和SITC两大分类编码体系,也就是说HS分类商品更为细化,而且相对不同国家存在的商品偏差较小。因此,本文将采用HS分类标准,对中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本文共有五章,可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的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并且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中美贸易商品结构的发展、中美贸易商品结构相关指标的测算等叁个角度,在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简单回顾的基础上,从而做出简单的评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与第叁章,主要是数据的分析与指标的测算,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此部分按照经济学理论,将基于HS1992分类标准的贸易商品做了进一步分类,即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叁类产品,接着利用HS分类标准下的,1992-2015年中美贸易商品结构的年度数据,分别从进出口角度,对中美两国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运用贸易结合度、劳伦斯指数,对比分析中美贸易商品结构耦合度及相互依存度的情况及其变化幅度。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通过对中美贸易商品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做进一步分析,总结全文,得出中美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究竟如何影响中美贸易关系的相关结论,并从多角度提出对策及建议。

张曙霄[3]2002年在《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学、对外贸易学、国际经济关系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得出了一些结论,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除导言和结论外,全文共分六章: 导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论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为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探讨了有关贸易结构的理论,接着对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然后探讨了对外贸易结构的特性及其诸结构之间的关系、影响对外贸易结构演变的条件与因素和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等。 第二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现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特点、出口商品结构迅速改善的因素、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几个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世界贸易强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进入到一个大调整阶段,今后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将商品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3)要实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必须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第叁章为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的主要构成及其变化和原因,加工贸易的发展与现状、特点,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工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内在优势等。从中得出如下叁点结论:(1)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单一落后,贸易“动态效益”甚微;(2)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是加工贸易方式本身的产物;(3)加工贸易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产业传递的一种表现形式:(0加工贸易在中国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5)世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 第四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即国别(地区)结构的演变、现状及其特点和趋势,中国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卜、中国内地同港澳台地区,中国同独联体、波罗的海和东欧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不平衡的原因和作用等。分析和研究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门)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2)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商品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扩张的程度有限;(3)中国高度依存发达国家市场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的 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不平衡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但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第五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研究,卞要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即东、中、西叁大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特点、趋势和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厂域结构不平衡的原冈与作用。从中得出如下儿点结论:(1)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是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反过来将进一步加大各地区对外厂放和经济发展的差距;(2)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状况短时期内亦难以改变;(3)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但对其消极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六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对策,在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竞争态势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战略与对策。笔者认为,从中国经济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现状来看,平衡发展战略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外贸纬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从外贸结构。ti求取经济效 ill益。从短期来看,剖析外贸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外贸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外贸结构归根结底是由区域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诀定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脱离区域的经济基础、产业状况对外贸结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是拔苗助长。因而,要获取长期的较大的经济利益,仅有短期的调整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战略与措施,培育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实现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结论部分中,笔者对论义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结论做了进一步的慨括和说明,指出了论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下-步的努)Jjj刊。

陈大波[4]2005年在《中美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应用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了中美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除了摘要、附录和参考文献外,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和目的、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等。同时本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并简要介绍了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已有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介绍了中美贸易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以及中美之间贸易的商品结构特征,主要分析了中美贸易的发展和现状,以及中美之间商品贸易的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 第叁章对中美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直接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此部分首先指出了传统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模型的缺陷,并指出了改进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中美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模型,然后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该模型进行了估计,最后本文利用数据计算出了中美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 第四章对中美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间接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从中国对美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中国对美进口贸易商品结构、中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中美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了中美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 第五章为本文所提出的政策及建议,首先就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调整战略和对策,从而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更好地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然后针对中美贸易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韩超然[5]2013年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对外贸易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地位持续提升,逐渐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在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诸多问题和挑战也日渐暴露。对外贸易总量的领先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了贸易强国,主要原因就在于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目前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已经由传统的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为主,而且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层次较低,仍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自主创新不足;第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受到了邻国的挑战;第叁,出口依存度过高,贸易条件日益恶化;最后,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相比发达国家严重滞后。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与产业结构、汇率变动、研发创新、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资源禀赋等五个因素有关,通过探析各个因素的影响路径以及运用Eviews软件对各个因素进行逐步回归计量分析,得出出口商品结构与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出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影响最为显着的因素。为了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继续保持发展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另外要加大研发创新的投入,促进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另外要对外商直接投资更加合理的引进和利用,以使我国的出口商品层次更加合理;调整我国出口服务贸易结构,使其更加合理,同时加快金融创新。

周韩英[6]2016年在《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分析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5月中俄两国发布《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表明在中俄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双边关系进入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新阶段。其中,中俄双边贸易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俄贸易的加深,贸易的商品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但商品结构单一、高技术和高资本密集型商品比重偏低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成为制约中俄贸易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贸易商品结构作为反映两国经贸关系最直观的指标,其优化升级对推动中俄经贸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与升级。贸易商品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优化升级将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因此,研究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实证研究法对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动态发展、现状特征和优化对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首先,依据贸易发展速度与高层领导互访,将中俄双边贸易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系统阐述。其次,按照SITC和HS两种商品分类标准,对中俄双边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重点阐述。并通过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对1996-2014年间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动进行量化分析。再次,基于第四章的分析对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制约因素进行了客观分析。最后提出了从贸易政策、产业结构、投资和技术四个层面着手优化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对策建议。

乔宇宏[7]2007年在《中日商品贸易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外贸易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内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状况。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是我国新时期贸易发展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贸易结构的优化。日本是我国的第二贸易大国,我国与日本的商品贸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贸易结构所处的层次、竞争力状况以及同发达国家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笔者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来构思这篇论文的。本研究从结构上可以归结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及理论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这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综述了前人对中日贸易结构的研究成果,并对现有的贸易结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提出了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第二部分是实证部分,包括第叁章和第四章的内容。笔者对中日贸易的现状、商品结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经济增长、直接投资的角度分析了中日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第叁部分是结论与政策部分,包括第五章的内容。在这一部分,笔者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得出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产业内贸易以及整体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战略性选择。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说明本研究选题的动机和意义、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对外贸易结构的理论基础及目标取向。本章首先对本文中涉及的贸易结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贸易结构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包括基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传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建立在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上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动态贸易结构优化的理论等。最后,提出了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及路径。第叁章,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竞争力比较。在这一章,笔者对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首先,从总量上分析了中日贸易的现状;其次,对中日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用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中日商品贸易中各自的优势所在。再次,从贸易模式结构的角度对中日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了分析。采用SITC叁分位数据,对中日贸易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进行计算,得出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并且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结论。第四章,影响中日贸易结构主要因素分析。分别从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经济增长、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叁方面进行了分析。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本章内容首先分析了中国以及日本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接着分析了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对其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的影响。此外,经济增长以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都对中日贸易结构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第五章,优化我国贸易结构的政策建议。通过前面的分析,得出了一些主要的结论。根据这些结论,笔者提出了一些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政策建议,继而提出我国整体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对策。最后,对中日两国贸易结构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赵蓉[8]2013年在《长叁角经济圈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长叁角经济圈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也是我国对外贸易集中的区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经济增长及转型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而作为我国外贸产业发展的基地之一,当前长叁角经济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变化与冲击,长叁角经济圈必须采取优化贸易结构、改善贸易环境、提高外贸增长质量等手段,以创造条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转变长叁角经济圈的贸易模式、并优化贸易结构是该区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长叁角经济圈1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的支撑下,借鉴前人有关贸易结构及其优化的研究成果,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长叁角经济圈16个城市对外贸易的相互依赖性和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地域分异规律,探讨长叁角地区不同城市群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现状、结构特点,以寻求优化该地区贸易结构的途径,为区域外贸型产业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长叁角经济圈中对外贸易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机电制造业等具备发展潜力的外贸产业集中在沪宁高铁沿线,其中上海市和周边的无锡、苏州形成了对外贸易核心区域,无论是产品结构还是金融服务都呈现较合理的特征;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集中在沪杭高速铁路沿线,尤其是以杭州、温州、舟山为核心的杭甬城市群成为小型加工业和制造业的核心,但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面临着转型困境,而民间金融不良循环、外贸单一等因素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局。本文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言。本章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说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文献综述。第叁章:长叁角经济圈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本章通过总量性指标的测度,分析长叁角经济圈的外贸总体状况及发展历程。第四章:长叁角经济圈对外贸易结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本章拟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长叁角经济圈的对外贸易空间分异特征以及结构优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外贸易结构具体包括:商品结构、方式结构、主体结构以及区域结构。第五章:长叁角经济圈外贸出口优势空间分布。本章根据前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拟以沪宁高铁沿线城市为例,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探讨长叁角经济圈外贸型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态势。第六章:主要结论与对策。主要对策建议包括: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区域联合;在数量分析基础上实现产业分工;立足区域发展现状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型;以创新为核心促进杭甬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优化贸易主体结构,拓展外贸产业领域。

郭巧梅[9]2011年在《21世纪初期中国—伊朗商品贸易结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大体上分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第一、二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文章难点、研究思路及新意,并对前人关于中伊商品贸易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说明了贸易结构的相关理论和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第二部分是中伊商品贸易结构的实证研究,也是本章的重点,包括论文的第叁、四章,在该部分,比较了中国与伊朗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商品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以及产业内贸易等状况,并对影响中伊贸易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第叁部分是结论和建议,是对前面实证研究分析结果的总结,由此对发展中国和伊朗商品贸易提出了建议,并讨论了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对策,最后,对中伊商品贸易结构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论文的新意、主要内容、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等。第二章,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与目标取向。首先简介对外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指出本文研究的贸易结构主要指贸易的商品结构和贸易的模式结构,接着论述了贸易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最后提出了优化商品贸易结构的叁个目标取向。第叁章,中国与伊朗商品贸易结构及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包括从总量上对中伊贸易现状的分析以及针对中伊商品贸易结构进行的具体分析,运用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伊朗在商品贸易中各自存在的优势。同时从贸易模式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中伊产业内贸易的状况,利用SITC分类数据计算了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得出中伊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产业间贸易占主导地位的结论。第四章,分析影响中伊商品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分别从自然与人文因素、中伊政府宏观政策因素、产业结构因素、经济增长因素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我国对外商品贸易结构调整的对策。对上文进行总结得出文章主要结论,并指出中伊商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中伊商品贸易的建议,重点讨论了我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方向和对策以及我国对外商品贸易结构调整的对策。最后,展望了两国贸易结构的发展前景。本文可能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叁点;第一,从优化我国贸易结构的角度研究中伊贸易商品结构;第二,在对中伊两国商品贸易结构与竞争力进行分析时,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别用到了HS和SITC编码,HS编码的细分到了两位数,对数据从粗到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计算;第叁,针对中伊商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两国商品贸易的建议,并对中国对外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中伊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结构,涉及到地理学、政治学、国际贸易学等众多领域,而本人知识积累有限,因此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难以有理论创新;第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伊商品贸易结构的研究较少,相关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比较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拓展和深入;第叁,限于本人学识,针对“进一步发展中伊两国商品贸易”以及“我国该如何进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等问题而提出的建议缺少系统性和深入性。

陈亚男[10]2007年在《高外贸依存度下我国外贸结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外贸依存度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已由2001年的38.5%上升到了2006年的67%,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是我国外贸依存度迅速攀高的主要原因。同时外贸依存度测算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及我国的特殊国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水平。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长速度过快,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我国外贸依存度将远远偏离正常水平。同时由于外贸依存度与外贸结构之间存在的必然的联系,较高的外贸依存度也反映出我国外贸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风险。本文试图以外贸依存度这一指标作为切入口,立足于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的先进理论和经验,系统的研究高外贸依存度下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外贸区域结构、外贸方式结构以及外贸模式结构所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求相应的调整对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对于加快我国外贸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体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外贸依存度和外贸结构的基本理论及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首先在介绍外贸依存度的内涵的基础上,对影响外贸依存度高低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然后介绍外贸结构的概念、主要特征及内部各结构之间的联系。最后阐明外贸依存度和外贸结构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对我国目前外贸依存度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数据表格等信息直观地分析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并通过国际比较,得出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虽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明显偏高,并且这种偏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紧接着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内部原因及测算方法和我国特殊国情等方面分析我国高外贸依存度形成的原因。第叁章从外贸依存度指标入手分析我国外贸结构性风险。本章将分别从我国外贸商品结构风险、外贸区域结构风险、外贸方式结构风险和外贸模式结构风险来分析我国外贸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提出我国外贸结构的调整策略。本章分别针对第叁章中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结构风险并结合我国现实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降低我国外贸结构风险的同时,提高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外贸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其调整对策[D]. 张韶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2]. 中美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研究[D]. 马鸣宇. 吉林大学. 2017

[3].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研究[D]. 张曙霄.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4]. 中美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D]. 陈大波. 武汉大学. 2005

[5].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D]. 韩超然.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分析及对策建议[D]. 周韩英. 海南大学. 2016

[7]. 中日商品贸易结构研究[D]. 乔宇宏. 浙江工商大学. 2007

[8]. 长叁角经济圈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结构分析[D]. 赵蓉. 南京农业大学. 2013

[9]. 21世纪初期中国—伊朗商品贸易结构研究[D]. 郭巧梅. 西南大学. 2011

[10]. 高外贸依存度下我国外贸结构问题研究[D]. 陈亚男.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其调整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