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宜章县中医医院 湖南 宜章 424200
摘要:目的:探究升清止眩汤治疗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接收的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的患者9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升清止眩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97%,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升清止眩汤能提升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升清止眩汤;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临床疗效
我国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风、火、痰、瘀、虚所引发的邪扰清空或清窍失养而导致的头晕、眼花等症状[1]。中医认为,眩晕与脾有着直接的连接,脾虚就会引发气血不足,导致清阳不升、痰浊内生,进而引发眩晕,也就是所谓的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而现代西医认为,眩晕是患者对自身空间关系所产生的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的一种运动幻觉[2]。两者均对眩晕有详细的治疗方法,为探究更为有效的方式,故本院进行此次实验,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接收的脾虚清阳不升型患者9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脾虚清阳不升证眩晕的诊断标准[3],且已经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实质改变、外伤或眼病所引起的眩晕,合并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等疾病[4]。患者中患有高血压的42例,患有颈椎的有11例,患有脑供血不足26例,患有脑动脉硬化的有15例。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有患者47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7岁-66岁;对照组有患者47例,男性患者27,女性患者17例,年龄25岁-6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4毫克/次,3次/天;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毫克/次,1次/天;患者均需要空腹服用,连续服用28天;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升清止眩汤治疗:升清止眩汤的药方为:黄芪40g,党参25g,云苓20g,白术、陈皮、半夏、升麻、柴胡各10g,葛根30g,荷叶和川芎各15g,炙甘草5g;服用方式:先将所有药物浸泡在冷水中,半个小时后用武火煎,沸腾后改为文火继续煎15分钟,随后滤取第一次药液;加上适量的热水,重复之前的煎煮法,滤取第二次药液;两次药液混合在一起,一共有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若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
糖尿病等,可使用相应的治疗药物。
1.3疗效评判标准
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关于眩晕的判定标准:(1)痊愈:患者眩晕症状完全消失;(2)显效:患者眩晕症状有明显改善,头略有昏沉感,或有轻微的眩晕但不伴有晃动感及周身物体旋转感,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3)有效:患者眩晕症状有所改善,但伴有晃动感及周深物体旋转感,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4)无效:患者眩晕症状无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5]。
1.4统计学意义
应用SPSS2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擞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97%,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由于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脑循环障碍而造成的。我国中医认为,引发眩晕的病理机制较多,主要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有关。在我国中药经典《素问》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随着我国古代中医对眩晕的不断研究,发现痰饮、虚风、躁火均是导致眩晕的的原因。采用中医辨证的方式了解,眩晕与体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的关
系最为密切。因脾虚导致的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也最为常见。
中医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脏功能正常才能保持清气持续的上升;若脾胃虚弱,对于人体内部的整个枢纽都非常的不利,清气无法上升,浊气不能及时排除体外,从而产生眩目、头晕的症状:当脾胃虚弱,必定会导致气血两虚,进而造成气虚清阳不展,使清气无法上达清窍,逐步出现慢性大脑供血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眩晕,即所谓的“无虚不作眩”。也有中医认为脾虚会导致体内水湿停运,进而造成体内湿气聚集,清阳不升,使清窍失去所养,故出现头晕眩目的症状,即所谓的“痰不作眩”。所以,治疗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需要依循益气升清、健脾化痰的治疗原则。实验中所使用的升清止眩汤中有黄芪、党参、白术、陈皮、云苓、炙甘草、柴胡、升麻、葛根、川芎等药物。黄芪自古以来就是治疗脾虚的良药,有补气健脾、益气固表的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将黄芪视为治疗脾虚的上品,认为“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人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6]。
以黄芪为主要,加党参、白术为臣药,可提升黄芪的药效,进一步增强中气。党参归睥经,白术归脾经、胃经。二者药性温和,能有效调补中气,健脾宁心。尤其是白术,更是被中医经典《本草真经》认为是治疗脾虚的第一良药。《本草通选》中也阐述了相同的观点“白术也,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土旺则能胜湿,故患痰饮者,肿满者,湿痹者,皆赖之也: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除,而糟粕下输,故吐泻者,不可阙也。”
药方中所用的半夏、陈皮、荷叶、柴胡、葛根和川芎均为做佐药。《本经逢原》中认为将陈皮与半夏共同人药,能顺胃气,祛痰降浊。加上白术、云苓,祛痰化湿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有因为这些中药的药性均比较温和,对脾胃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在保证药效吸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恢脾胃的功能,以消除因脾胃虚弱所造成的各种症状。此外柴胡、升麻、荷叶、川芎均能生津解渴,是清气上升的功效。由此可以看出,升清止眩汤的各中药选择合
理,即重视补气药物的使用,也重视升气药物的辅助,做到补气为主,升气为辅,二项相融,最终实现气虚皆部,祛痰祛湿[7]。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在医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是能很好改善眩晕症状的。在实验结束后,本院对患者进行的常规检查,未发现患者的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和肾功能有明显的改变。因此本院认为升清止眩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依循中医补气升清,健脾胃,祛痰趋势的治疗原则,使用升清止眩汤,能有效提升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乾龙.眩晕治验3则[J].中国中医急症,2014,12(6):2387-2:389
[2]吴兴裕.何志明中医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研究近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5,07(22):67-69
[3]张应均.升清止眩汤治疗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2(19):8-9.
[4]李成山.李妍怡.中医药治疗眩晕临床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7.02(32):61-63
[5]陈喜艳.二陈汤加味治疗眩晕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8,04(16):736-737.
[6]张立双.江丰.康立源眩晕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5.07(8):174-176.
[7]齐丹.李德新.于睿.李德新教授从脾论治眩晕临床经验撷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0(23):190-192.
论文作者:史章红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患者论文; 脾虚论文; 中医论文; 黄芪论文; 白术论文; 脾胃论文; 补气论文;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