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论文_张倩倩,张立芳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论文_张倩倩,张立芳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创业农场学校小学教师 张倩倩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创业农场学校教务处主任 张立芳

课标要求及分析:

此阶段的学生应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辨别赐予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砍伐,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旅”为专题进行编排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本篇课文故事性强,但因年代久远,内容联系复杂,学习时还是有一些疑问,因此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2) 继续练习使用“三读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圈点勾画标记。

(3)理清文章的主要脉络,初步感受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你知道哪些名著?

2.本单元的主题是“阅读古典名著 品评人物故事”。

3.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读一读资料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4.明确学习目标。

(点评:导入不脱离文本,既有对单元的整体把握,又有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梳理。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题。)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学习提示)根据预习,浏览质疑(圈画标记)

对字、词、句提出你的疑问,提示大家难点。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点评:让学生把书读通,用质疑和解疑的方式解决字词问题,培养孩子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敢于表达自我的自信态度。同时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三、理清层次,推波助澜

(学习提示)朗读课文,理清脉络(同桌合作)

试着复述这三个小故事。

1.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手绘战国七雄形势图。

(点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展示学习提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起到了引领作用,让学生学习有法可依,有序可循。五年级孩子对历史形势图还不能完全解读,老师采用手绘地图,既使老师知识渊博的形象深入人心,提升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和尊敬,又使学生真正了解七国的强弱对比。有助于对“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个故事背景的理解,增进对全文的把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小组合作,深入研读

(学习提示)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小组合作)

找出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体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一)研读思路提示: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廉颇不满于蔺相如靠一张嘴,职位就比他高了。前两个故事就是讲蔺相如怎样逐渐职位高于廉颇的。所以前两个故事是后一个故事发生的(原因)。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学习提示)

(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二)交流自学情况。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1)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2)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秦王为赵王击缶。”

(1)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2)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点评: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体现学生个性化朗读。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五、知识拓展

用一段诚恳的话劝劝气头上的廉颇。

(点评:找准切入点,为学生放手自学三个故事作好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态度。)

六、课堂小结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 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不畏权势、忠心爱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当然也认识了一个具有知错就改精神的廉颇。

(点评:总结拓展,课堂有始有终。)

总体点评:

一、立足文本,紧抓主线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久远,老师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自然引领,循序渐进地走进故事,理解故事,品评人物。无论是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还是对本篇本章的学习理解,都紧紧扣住文本。

二、立足学情,松弛有度

从教师的适时点拨,学习提示的点面结合,到学生自学和群学的合理安排,都体现出了对学生情况的拿捏有度。过程与策略的引领都立足于学情,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全员参与,因材施教。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掌握都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从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与策略,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下,充分挖掘教师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实现由学会到会学, 再到乐学善于的飞跃。

论文作者:张倩倩,张立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  ;  ;  ;  ;  ;  ;  ;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论文_张倩倩,张立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