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探析--以新华社"AI+"发展模式为例论文_龙欢婷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探析--以新华社"AI+"发展模式为例论文_龙欢婷

龙欢婷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摘要:目前,人工智能(AI)技术已经渗透到新闻传播的各个方面。本文以新华社"AI+"发展模式为例,从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实际应用出发,探讨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新闻来源真伪难辨、新闻同质化现象以及"信息茧房"等负效应,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调适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AI);新华社;新闻传播

一、新华社"AI+"模式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实际应用

(一)AI+新闻采写--"快笔小新"崭露头角

民国初年,被誉为"报业奇才"的黄远生提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一个世纪过去了,如果说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劳动,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意味着脑力劳动的解放。当新闻采写中的"手"不再出自新闻记者,代而取之的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新华社写稿机器人崭露头角。

2015年11月,新华社迎来了他们的"新员工"--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这一由新华社技术局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供职于新华社体育部、经济信息部和中国证券报。每逢重要体育赛事或股市开收盘,原来需要编辑记者用15~30分钟时间完成的稿件,"快笔小新"只需要3~5秒钟就能完成,极大地降低了编辑记者的工作强度,提升了新闻信息的生成能力和发稿时效性,充分实现了采编业务与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

(二)AI+新闻生产平台--"媒体大脑"开创MGC(机器生产内容)新闻先河

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内容生产永远处于在整个传媒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上游的位置,掌握了内容优势地位的媒体,往往能够凭借优质内容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Web2.0时代UGC(用户生产内容)登台到PGC(专业生产内容)运行,新华社利用"媒体大脑"开创MGC(机器生产内容)新闻先河。

所谓"媒介大脑",指的新华社发布的第一个专为媒体机构打造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新闻生产与分发平台。2018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媒体大脑"以15秒钟生成发布了全球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视频新闻,瞬间引爆媒体圈。继成功发布"媒体大脑"后,2018年6月13日,新华社向全球发布了"媒体大脑2.0"--"MAGIC"智能生产平台,其负责人介绍说,"'MAGIC'平台将帮助内容生产机构大幅提升效率,从而大大丰富媒体内容。"

(三)AI+新闻播报--"新小浩"C位出道

纵观媒介发展史,每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使用,都在构建人与世界之间的新关系,它折射了人类传播在两个层面上的追求:一是不断追求身体感觉的丰富性的还原,二是不断追求交往互动的深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和媒介融合的推进,媒介所构建的虚拟形象越来越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性。

2018年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迎来了史上第一个"AI合成主播"--"新小浩"。这个全球首发的"AI合成主播"是由搜狗最新推出的"分身"技术创造出来的,以中国新闻主播邱浩为原型,采用"自然交互+知识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将真人主播"克隆"出来,展现出与真人相似度极高信息播出效果。目前,"AI合成主播"已被运用到进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要新闻事件,以及突发、科技、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新闻报道。

二、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传播带来的负效应

(一)"数据说话"--新闻来源真伪难辨

目前所采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用户数据的搜集和处理,通常是将大量的用户数据作为输入,利用这些数据实现自动学习以达到某种功能。互联网上海量的数据确保了人工智能算法的有效运行。但是,用"数据说话"生产出的新闻一定真实可靠吗?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高歌猛进,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没能达到完全模拟人脑的思考和判断的地步。当下的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分辨新闻来源真伪的能力,仅仅一味地输入"数据",通过数据获取模式从中不断学习并相应地对系统进行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对算法性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旦人工智能接收到有问题的输入数据,那么相应的输出数据也可能是错误的,这就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二)"模板写作"--新闻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

当人工智能技术走进新闻传播领域,写稿机器人的诞生大大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在当下仍秉持着"内容为王"的信息传播时代,机器人"模板写作"报道带来的强时效性在愈演愈烈的新闻同质化现象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写稿机器人是通过预先设定的写作模板,再通过抓取数据而智能生产新闻稿件,整个过程是一种机械的、复制的作业方式。面对同样的新闻素材、同样的新闻数据,在同样的写作模板之下,写稿机器人所生成的稿件是大同小异的。[ ]试着想一想,当新闻稿件不再是新闻编辑一字一句地写成,而是由一串代码一段程序所决定,"模板写作"火速出炉一篇又一篇相差无几的报道,尽管"冒着热气",却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精准推送"--"信息茧房"效应有增无减

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媒体手段相比,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多维度的构建"用户画像"实现对受众诉求的准确把握,进而达到"精准推送"的目的以增强用户使用粘度。然而,过于迎合受众喜好的"精准推送"无形之中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

传播学理论认为,根据用户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偏向进行信息推送容易形成用户的"信息茧房"效应。智能设备通过互联网平台监测用户的喜好,使用户仿佛被禁锢在一个由自我制造的"信息茧房"中,长期的信息精准推送可能会让用户视域受到限制,甚至有可能导致其对某领域的盲从以及观点的偏激,或者丧失对事物的批判能力,这对于个体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违背了新闻媒介需要向受众传达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内容的理念与初衷。

三、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传播负效应的调适与应对

(一)加强审核,尽好"把关人"职责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发展和不断普及的大趋势下,当新闻媒体使用机器人去处理大量数据信息以赢得新闻时效性的前提下,新闻真实性的把关重担则落到了人类记者编辑肩上。

"把关人",最早是由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在此之后,怀特将这一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提出了新闻选择的把关模式,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由于机器人无法辨识输入信息的真伪,为了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新闻媒体需要在"把关过滤信息"环节充分发挥人类独有的鉴别能力,多次审查核实以确保新闻真实可用。

(二)适当分工,实现"人机共生"局面

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领域来看,在科技、体育、金融、突发事件和会议等内容的报道上机器人占据天然优势,然而那些需要深入挖掘、表达情感以及理性思考的新闻报道却是人类记者编辑大显身手的平台。

人工智能机器人介入部分新闻采写领域,这既是新媒体在"分享"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也是在"分担"人类记者艰苦的、具有重复性和危险性的作业,绝不能仅仅视为彼此间的恶性竞争,也不意味着一定要淘汰人类记者。因此,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人类记者可以适当分工,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发挥个体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各扬所长、各司其职地分层定位,形成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人类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人机共生"的和谐局面。

(三)技术革新,突破"信息茧房"效应

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分发,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只给"他喜欢的",甚至是只给"他愿意听的","精准推送"无形中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导致人的视野窄化、社群区隔,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

为了避免用户陷入"信息孤岛"的困境,人工智能技术有待进一步革新。一方面,需要提升智能算法和运算程序,减轻智能分发所造成的"信息茧房"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社会重大事件、用户圈层,基于用户画像、行为习惯描绘其显性需求,全方位改善个性化推送的内容和机制。同时,通过对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主流媒体可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更加智能化、有针对的时政内容推送,从而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引导。

论文作者:龙欢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探析--以新华社"AI+"发展模式为例论文_龙欢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