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博物馆展览中复原场景的构建-以安徽博物院“向往”为例论文

试论博物馆展览中复原场景的构建
——以安徽博物院“向往”为例

□江梦恺 安徽博物院

摘 要: 在博物馆陈列中,复原场景的构建是展示手段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是整个陈列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博物馆中。本文以安徽博物院举办的“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展览(以下简称“向往”)为例,具体分析了复原场景在展览中的重要意义,并就复原场景的搭建提出了几个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博物馆;复原场景;“向往”

复原场景的搭建在博物馆陈列中已被广泛运用,复原场景利用各类实物展品、辅助展品和声光电手段,配合情景化环境,复原人文或自然场景,营造氛围,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展览所要展现的历史时段、生活方式,从而领会展览要传达的思想与意义。复原场景在展览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原场景对展览主旨的体现

歌德曾指出:“艺术要用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复原场景作为陈列展览的重要手段,并非独立的艺术形式,而是必须与展览内容紧密相关,共同体现展览主题。因此,复原场景的构建必须充分渗透、融合文本内容,选取文本内容中最为突出、最具特色的部分将其物化,搭建场景,用更为直观的形式语言,生动、真切地诠释展览主旨[1]

“向往”展览立足于民生,旨在从百姓生活视角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安徽居民生活的巨大变迁,让观众体验幸福感与获得感。展厅搭建有三个家居场景,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普通家居、20世纪90年代普通家居和现代智能家居复原场景,直观讲述了安徽居民“住”的变化。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阐释“基于应用”的《体育统计学》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和优势。以方差分析、因子分析为教学案例,剖析“基于应用”的统计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演示相应的教学过程,并针对该方法在实际教学运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流程3:数据包在被封装之后,需要在入口隧道路由器的出口处来对ACL列表进行验证,若检验为RLOC2是目的地址,则数据包能够输送出去,直接进入流程4,反之则遗弃;

图5是“向往”复原的20世纪80年代照相馆的场景。同样,场景充分结合时代元素,还原了当时的照相馆,老式的海鸥照相机、天安门背景板,样片装在黄色的相框内挂在大红绒布上,利用灯光投射,让观众一进入场景,记忆便瞬间被唤起,似乎回到了小时候去照相馆,在“天安门”前和家人拍下全家福的记忆。此时,观众可以用场景内的“换装魔镜”,“换上”那个时候的经典服装,留下照片,从而进一步加深观众的情境体验感。

图1

图2

“向往”展厅复原了20世纪90年代的教室(见图4),场景的墙面依据时代特色,刷出绿色的墙裙,左侧开窗,窗外立着印有操场乒乓球台的灯板。场景内,“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标语直接映入眼帘,黑板上经典的数学题和值日表,教室角落斑驳的老式风琴,贴满了贴画的课桌和熟悉的课本,桌洞里的废纸团……空间走线非常自由,观众步入其中,可以拉开板凳坐在课桌前,重温学生时代上课的情景;可以去黑板前,试着解开数学题;也可以走到窗前看看“操场”,回味少年时代自由奔跑的快乐。场景内处处都是20世纪末普通教室的元素,整体营造出的教室情境,能引起观众脑海中关于教室、学生时代的记忆。

2016年,重庆市政府下发通知,制定2015-2017年的煤矿关闭工作目标,确定了煤矿关闭退出走向。2017年,重庆市政府下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7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规定:“关闭金属非金属小型矿山100个。②”再一次强调政策性关闭煤矿的工作。2017年3月29日,M煤矿根据重庆市政府下达文件中的关闭要求,正式开始煤矿关闭和职工安置工作。

图3

复原场景可以让观众步入其中,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或感情,让观众以独立的视角去观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去感触,以情感共鸣去联动,产生一种情境化参观体验,从而更好地传达展览主题,实现传播目的。

博物馆的每个复原场景,都旨在为观众营造一种空间景象。这些景象或带时间穿越的意味,存在于过去;或带空间穿越的意义,存在于非日常生活圈;再或糅合了时间和空间序列,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中,是与情感相连的记忆镜像。每处复原场景都是真实搭建的情境与暗含的情绪相结合的产物,观众步入其中,记忆会被“唤醒”,从而产生共鸣[2]

二、复原场景给观众情境化的体验

“住”的变化是“向往”要传达的重要内容,“住”是百姓对改革开放成果最直接、最切身的体验,关于此方面的文字描述和语言总结非常多,但诸多文字在展览中却难以完美展示。而复原场景具有文字内容无法企及的说服力,复原场景的搭建物化了文字内容,让观众直接用眼睛看到、用手摸到过去的家居环境,从而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居住环境的飞跃变化。复原场景更加立体、生动地展示了内容,让观众更为直观且直接地领会了展览主旨。

图4

同样,在图2中,无论是老式台式电脑,还是印有“亚运会”标识的暖水壶;无论是盖着花色电视机套的彩色电视机,还是书柜上整排的流行歌曲磁带……都被组合陈列在复原场景中,俨然是一间20世纪90年代普通家庭的房间。

图5

图1是20世纪80年代的普通家居场景,从民间征集来的手打家具、“国民”花布床单、痰盂、黄山电风扇、美菱单门冰箱……若采取寻常的展陈方式,将这些实物展品置于橱柜内,配上说明牌,也可以反映情况、展现主题。但将其组合起来,构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当年印迹的复原场景,将“捷克式”大衣柜贴墙立在床侧,床上铺着“国民”床单和毛巾布枕巾,床下放着痰盂,一台套着绒布套的小电视机立在五斗柜上,黄山牌电风扇吱悠悠地转着……相较于普通的展柜展示,复原场景让观众步入其中,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观众直观而清晰地感受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既生动真切又感人至深。

图3是现代智能家居的复原场景,颜色艳丽、搭配时尚的现代家庭客厅,扫地机器人正在工作,智能语音控制着客厅的所有电器,观众步入其中,宛然回到了自己的家,感受到了现代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

三、复原场景让实物展品“活”起来

图6为“向往”复原的20世纪80年代一处小院的场景。窗边靠着一辆二八自行车,大榆树下摆放着几条老旧的条凳和十几个小马扎,木桌下是洗澡用的大红盆和水桶,桌上摆放着一台正在播放《上海滩》的黑白电视机。这个复原的小院看似杂乱却有迹可循,每件实物展品都在应有的位置上,像是长出了手将观众直接拉回那个年代。例如,桌上的电视机,是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若将其放进展柜,配上文字说明,它就只是一件普通的实物展品,甚至可能会被观众忽视,一带而过。而将它放到这个复原的小院里,利用光、电手段,配合辅助展品,它就能让观众了解或回到那个电视机还是“稀罕货”的时代,体验谁家买了电视机,附近的几家甚至一条小胡同的人,都会搬着小板凳去他家团坐在一起看电视的生活。

由图1[2]可知,在喷氨量一定的条件下,SNCR理论脱硝效率可达90%,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炉膛内温度分布不均、炉膛负荷波动以及还原剂与烟气无法保证完全混合等因素影响,SNCR系统在工程应用中,氨逃逸控制在8 mg/m3以内,SNCR脱硝效率为40%~60%。

对实物展品而言,传统的静态陈列是最常见的展陈方式,将其置于展柜内,配以文字说明即可。然而,实物展品只携带了某一个或几个片面的信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透过几件实物展品观众并不能完整窥见展览要体现的现象。而搭建复原场景可以配合其他手段,更完整、生动地将实物展品所带有的信息进行全角度、三维化展现,从而呈现展览所要传达的历史现场。

图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文物活起来”,从某一层面而言,搭建复原场景是对总书记指示较为直接的领会。

吴健雄与袁家骝夫妇都是科学家,俩人有共同语言与志向,目光朝同一个方向凝视,因此被誉为“神仙眷侣”。吴健雄之所以成为世界顶尖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享有原子弹之母、中国居里夫人、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的称誉,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这是因为她从不像别的美女一样,把时间浪费在感情纠葛上。

图7是“向往”展厅复原的20世纪80年代供销社的场景。三组五层高的立式货柜,两组玻璃货柜,依照当年的陈列方式,放置着征集来的各类生活物品,如饼干桶、小镜子、搪瓷杯等,玻璃柜内陈列着当时的各种生活票据。将这些实物展品回归到原本所处的环境中,观众不仅能看到实物展品的物质形态,也能看到它们曾经的货物属性,更能透过外在形态看到它们内含的时代印记。它们仿佛“活”了过来,直观地向观众讲述当年的“超市”是什么样的,早已不流通的粮票、布票又是什么,它们该怎么用。

复原场景为实物展品提供了一个更能展现自己的“舞台”,让实物展品“活”过来,会“说话”,直接打动观众,最大化地发挥作用,助力展览主题的呈现。

图7

四、实践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原场景的优势在博物馆陈列中越发凸显,而随着“博物馆热”的蔓延,博物馆在搭建复原场景的过程中,也要顺应观众的需求做出更具观赏性、时尚度和参与度的复原场景。笔者在此提出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融合文本大纲,把握展览主线。复原场景的搭建目的在于呈现展览内容,体现展览主旨,因此须融合文本大纲,配合展览主线,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二是注意创新形式,多样呈现场景。复原场景不能生搬硬套,或因循守旧,要多学习多探索,将新兴的手段运用到场景复原中来,为观众呈现多样化的场景。三是把控细节安排,细微温暖人心。既为复原场景,就要力图做到最大限度的还原,造景逼真,实物展品的安排、使用合理,细微处要用心,只有把控住细节,才能打动人心。

结 语

搭建复原场景在博物馆陈列中已是大势所趋,而实践证明,只有选择最合适的搭建方式,将文本与形式完美搭配,才能呈现出最佳效果,让展览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陈列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江梦恺(1991),女,安徽桐城人,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艺术文化学。

标签:;  ;  ;  ;  

试论博物馆展览中复原场景的构建-以安徽博物院“向往”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