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考察

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考察

申少帅[1]2016年在《基于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的现代汉语“有”字量度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认知语法(Langacker 1987,1991,2008)视角出发,基于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牛保义2008b,2011a),通过假设演绎的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有”字量度结构(下文称y MC)进行研究。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具有较强解释力的模型,对y MC中成分的认知功能、y MC的语义建构、以及y MC中的成分限制进行分析。yMC由叁部分组成,分别为“量度主语”(下文称MS)“有/没有”(下文称yǒu)和“量度宾语”(下文称MO)。例如,(1)目前有污染的乡镇企业占40%,其中重度污染的有10%1。(2)巨石加上运石卡车的重量有150吨左右,而桥梁承重不足100吨,存在被压塌的危险。(3)钓上的鲤鱼有叁斤重。(4)卫东走进戏水大厅,这里热气扑脸,面积有足球场大,空间则有七、八层楼高。(5)我们掉转方向往回爬了没有五米远,前边的大金突然停了下来,(6)新华保险的上市在意料之中,已经传了有几个月了。(7)船没有人跑得快。/*船有人跑得快。(8)打排球没有踢足球好玩。(9)大人没有小孩会演戏。观察上述例句可以发现y MC具有的特征。结构上,y MC是由yǒu联结MS和MO构成的,基本结构为MS+yǒu+MO。其中,MS的基本结构为NP或VP。就上面的例句而言,NP为“重度污染的”“重量”“面积”“空间”“船”,VP为“我们调转方向往回爬了”“已经传了”“打排球”。yǒu由“有”或“没有”构成。MO的基本结构可以为“数字”“数量短语”“数量形”“名+形”“VP+形”“名+VP”,如“10%”“150吨”“五米远”“足球场大”“人跑得快”“踢足球好玩”“小孩会演戏”。在语义上,y MC的基本结构为“事体/事件+yǒu+量度值+量度类型”。首先,MS可以凸显一个“事体”或“事件”。MS凸显“事体”时,它可以表示一个具有特定维度的“量度特征”,如“重量”“面积”“空间”;或表示一个具有“量度特征的实体”,如“重度污染的”“钓上的鲤鱼”。MS凸显“事件”时,它可以指称一个具有量度特征的“活动”(沈家煊2007),如“打排球”;或表示一个具有量度特征的“活动的最终状态”,如“我们掉转方向往回爬了”。然后,yǒu表示一种量度限定关系。最后,MO凸显一个有界量度值,由“量度值+量度类型”构成。其中“量度值”可以表示为“数量值”,如“10%”“150吨”“几个月”;也可以表示为“参照值”,以一个“事体”或“事件”的“常规值”作为参照,如“足球场”“七、八层楼”“人跑得”“踢足球”。“量度类型”由“形容词”或“表示程度的VP”充当,如“高”“远”“快”“会演戏”。以往文献对于y MC涉及的现象有较多的争议。第一,对“有”字词性存在争议,有的研究认为“有”是介词(林泰安1986;张敬源、张艺2012等);有的研究认为“有”是动词(曹炜1987;张豫峰1998b等),还有研究认为“有”是情境植入成分(庞加光2015)。各方主要基于形式标准作为自己的证据,这样甚至会出现同一个证据可以支持两方观点的现象。第二,对于“有”字的意义归纳过于复杂,认为“有”可以表示“关系”“估量”“比较”“列举”等意义。第叁,以往文献中将例(3)看作“估量句”,例(4)看作“比较句”。有的学者认为二者不同(张敬源、张艺2012);也有学者认为二者没有区别(张斌2010:570)。还有学者(庞加光2015)认为,“我一口气跑了有一千多米”和“小王身高有一米八”是不同的结构。第四,文献中对MO的语法地位存在争议,这是因为对MO性质的不同看法导致的。第五,以往文献多将量度成分的语义倾向归纳为“表大”“表多”(温锁林2012;王明月2014),真实情况是否如此值得进一步研究。第六,由于系统性的观察不足,以往文献中MS的结构和语义特点并没有受到充分关注。第七,文献中也较少提出y MC中成分限制的规律。第八,肯定形式y MC和否定形式y MC中成分分布的差异也较少受到关注。鉴于上述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叁个研究问题:第一,y MC中各成分的认知功能是什么?第二,y MC的语义是如何构建的?第叁,y MC中成分结构的限制如何解释?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关于y MC的赋值假设。y MC是一种量度限定结构。MS凸显量度属性,yǒu凸显一种量度限定关系,MO凸显一个有界的量度值。yǒu通过MO表示的有界量度对MS赋值,将其有界化。其中,“有”表示“量度等同”关系,将MO表示的量度赋值于MS;“没有”表示“量度低于”关系,将一个低于MO的量度赋值于MS。本研究以这一假设为指导,尝试构建y MC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旨在借助该模型阐释y MC中各成分的认知功能,整体结构的语义建构过程,以及y MC中成分限制的原因。本研究有以下发现:第一,yǒu的认知功能是通过MO表示的有界量度对MS进行有界化。y MC中MO的认知功能是凸显一个有界的“量度值”,这一量度值可以为“数值”或“参照值”。y MC中MS的认知功能是凸显一个具有特定维度的“量度特征”,或凸显一个具有一定量度特征的“实体”。第二,y MC具有统一的认知机制。yǒu凸显一个在概念化时间t中稳定不变的“量度限定”关系,其中有图式性的射体和界标。MO凸显的数值型量度或参照型量度通过对界标的阐释,将其具体化为MO表示的有界量度值。MS凸显的事体或事件通过对射体的阐释,将其具体化为量度特征或具有量度特征的主体。以这样的联结方式,yǒu将MS映射到MO表示的量度值或低于MO的量度值,从而将其有界化。y MC涉及到的语言现象可以得到统一解释。第叁,y MC中成分限制和MS与MO中的维度凸显有关。肯定形式y MC和否定形式y MC中的成分差异在于y MC整体结构语义类型的不同,以及成分结构之间的语义侧面限制。

曾艳[2]2001年在《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把由“有”或“没有”作标志并表示比较的句子叫做“有”字比较句,以“有”字比较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有”字比较句的语形特征、语义类型以及语用价值进行了考察。 本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有”字比较句中,当比较双方是同一事物在某一方面的两个时间或地点时,相比较的双方有一方必须显现,而另一方则可以是显现的,也可以是隐含的。在“有”字比较句的标准表层结构中,比较前后项必须相同,但在实际的言语表现中存在着不对称现象。“有”字比较句不对称结构表现为句法类型和语义类型相互交错不对称。造成“有”字比较句前后项不对称的原因之一是省略。 2.在“有”字比较句中,比较值项“这么、那么”的用法是有差异的。“这么、那么”分别具有近指和远指的意义。语义上的“远” 和“近”,大体可以分为(一)时间距离的远近;(二)空间位置的远近。本文以说话人在说话时的时点和说话时所处的位置作为基点,即参照时(地)点,从时间的先后和空间的位置两个方面来考察“这么”和“那么”在“有”字比较句中的用法:当引入的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间在参照时点之前,要用表示远指的“那么”;当引入的比较对象是当前的情况,即正在参照时点上,用表示近指的“这么”。根据引入的比较对象的不同,空间位置上“这么、那么”在用法上是不同的,本文从①比较后项是第一、二人称代词时②比较后项是第叁人称或别的第叁者③比较后项中有“这”、“那”等指示代词叁个方面探讨了“这么、那么”在使J 厂自霎霎昌I 厂工L人一/二”人十\一、。二t* V八-叁R<二叁叁SI叁 用上的差异。 3.“没有”型比较句成立的条件之一在于:比较前项与比较后项属于同类 事物,是据实比较;而“有”字比较句成活率较高的是比较前后项不同类、 因而带有比喻、夸张意味,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句子。将“有”字比较句换成“没 有”比较句后,句子不成立的原因在于用肯定比较句是为了描述说明比较前项, 而一旦用“没有”否定时,这种描述意义便不存在,句子没有提供新信息,所 以句子成立的可能性较小。两者成立的共同条件是:比较后项必须极具某种性 质,由此表现出比较前项在这种性质上的程度。 4.“有”字比较句包含着一个动态的比较过程,而“像……一样”句式是 一种静态的比较。 5.从语言表达角度讲,否定是影响句子意义的合语法性的一种重要的语 境因素。从逻辑上讲,肯定比较句是正命题,否定比较句是负命题。如果肯定 比较句为真,则否定比较句为假,反之亦然。但是,表现为正命题的肯定比较 句并不总是存在相应的否定比较句,肯定比较句和否定比较句的真假值也并不 一定是相反的。即逻辑否定和语言否定的内容和表现方法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王强[3]2009年在《“有”、“没有”型比较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比较是语言中普遍使用的范畴之一,一直受到语法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把由“有”和“没有”作标记并表示比较的句子叫做“有/没有”型比较句,它们是汉语特有的比较句式,分别属于比较范畴的两个次范畴:等同和不及次范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有”型和“没有”型比较句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展开讨论,涉及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的分析。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除了第一章“绪论”和最后的“结语”,正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阐明选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从历时平面角度考察了“有”、“没有”型比较句发展历程及其生成机制。经过大规模语料库检索和对语料的理论分析,逐步理清“(没)有+NP2+Pro. +W”框式比较句的形成的脉络,阐明该框式结构是在“NP1+有+NP2+之+NP3/Adj”、“NP1+来+A+NP2”偏正式比拟结构、中古双音化趋势和框式比拟结构的类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渐进地形成的。第叁章通过分析表比较的“有”和“没有”的句法语义特征,得出表比较的“有/没有”与领属动词的“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将它们算作不完全动词。第四章对“有/没有”型比较句进行句法分析,并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对进入“X+(没)有+Y+(那么)+W”格式的“W”进行考察。该章分析了比较属性项W的限制性语义条件,并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重点对比较属性项成分的功能类型进行了归类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或多个比较格式配合使用也可以突出比较属性。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金燕[4]2007年在《朝汉比较范畴表达对比》文中研究表明比较范畴是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的句法语义范畴。但是,比较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又呈现差别。揭示语言间比较范畴表达形式的共性和个性,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朝汉比较范畴表达类型差异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考察,并以对比研究为基础,对朝鲜族学生汉语各类比较表达形式的习得情况进行了考察。论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介绍了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概况。同时界定了比较句的概念和类型以及朝汉比较范畴的表达形式。第二章:主要对朝汉差比句进行了对比考察。主要围绕比较项、比较标记、比较结果等叁个基本构成要素的异同展开了讨论。朝鲜语中,比较项的顺序相对自由,汉语严格遵循比较主体在前,比较客体在后的顺序;朝汉比较客体均可省略,但具体条件有差别。朝汉差比表达主要以语法手段为主,但也可以使用词汇手段。比较而言,汉语的表达手段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这就使对应关系错综复杂化。比较结果的表达,朝鲜语比汉语宽松,一些带有相对义的体词可以用来表示比较结果,汉语则受严格的限制。第叁章:主要讨论了朝汉平比句表达形式的异同。平比分为等同平比和近似平比。朝汉等同平比的手段和表达形式基本平行,近似平比的差别较大。第四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比较句的否定形式进行了对比考察。汉语的否定形式比朝鲜语多,因此,呈现交叉对应关系。第五章: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朝鲜族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统计、分类,并分析了致误的原因。最后为结语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指出了论文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内容。

杨玉玲[5]2006年在《不及范畴比较句的考察》文中提出比较是语言中普遍使用的范畴之一,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比较范畴的一个次范畴——不及次范畴进行考察,以“不如”比较句和“没有”比较句为具体考察对象,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展开讨论,涉及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不及范畴比较句句法形式灵活多变,但其语义要求此类句式的构件必须包括比较项(包括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比较结果和比较标记。 第二,不及范畴比较句的比较点极其灵活,可隐可现,但并非无章法可循,而是句内和句外两种因素使得比较点在一定条件下隐去,而且和人们的认知密切相关。 第叁,不及范畴比较句比较结果项是有一定语义要求的,只有那些能够显示程度差异的句法成分才有可能充当不及比较句的比较结果,不及比较句较典型比较句比字句对比较结果项的语义限制更多,这是否定句的有标记性使然。 第四,虽然两类比较句在语义上是都归属于表示差比的不及范畴,但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互相取代,有各自存在的价值。这正体现了汉语表达的多样性特点。同时作为否定的差比句的“没有”句和“不如”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表示极比意义,这说明差比范畴与极比范畴都是非离散性的,边界是不明确的。 第五,来源考察可以看出,“不如”句自先秦起就是一个常用比较句式,“没有”句则是明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比较句。连接比较项的“不如”、“没有”具有稳定的动词性,还没有虚化为介词,说明它们语法化的进程是缓慢而漫长的。“不如”句主观性强,“没有”句的客观性比较强,可以从它们不同的来源中找到答案。 其中前叁个结论属于一般比较句的共性特征,且已有前人指出,后两项是本文的新结论。

李林珈[6]2015年在《汉语“有/没有”式比较句的逻辑语义分析》文中指出“有/没有”式比较句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两种特殊句式,分别以“有”和“没有”作为标记词,构成“A+有/没有+B+X”的基本结构形式。其中A表示比较主体,B表示比较客体,X表示比较结果。本文根据大量真实语料,运用逻辑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两种特殊句式的句法和语义做出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研究背景包括逻辑语义学的研究现状、现代汉语比较句的研究现状和“有/没有”式比较句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在于发现更多现代汉语特殊句式的语义特征和内涵,并对“有”和“没有”词性的争议提出新的研究和思考方向,目的在于运用逻辑语义学的方法将现代汉语的“有/没有”式比较句形式化。第二章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比较范畴。提出和借用了“刻度”和“阈值”的概念来探讨其句式意义。人们在表达比较范畴时,其实是对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进行了量化,会类比物理形式存在的量具或者标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标尺,而体现出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之间的差异的正是二者在这一标尺上的“刻度”的差异。同时,这个标尺上还存在一个“阈值”,若比较点达到或者超过了阈值,刻度又有差异,就形成了比较结果。第叁章和第四章分别分析了自然语言中的“有/没有”式比较句。包括“有/没有”式比较句的语表结构形式、句式意义、能进入各个部分的句法成分和这两种句式如何生成,此外还探讨了“有”和“没有”的词性。“有”和“没有”都是表达比较范畴的轻动词。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对“有/没有”式比较句进行了逻辑语义分析。根据第叁章和第四章里“有”和“没有”式比较句的一些常见语表结构形式及其典型例句,进行了逻辑语义分析的尝试。对于“没有”式比较句来说,当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是表示时间的成分时,情况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到时间的先后顺序,同时还需要考虑比较结果分别为AP、VP或NP时的不同情况。第七章是结论。首先得出本文的结论,然后提出了本文未解决的问题和对今后研究的计划。

李林珈, 刘海燕[7]2015年在《现代汉语部分“有”字比较句的逻辑语义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人们表达比较范畴时,脑中会有类似物理形式存在的标尺,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在这个标尺上的"刻度"的差异就体现出了比较。此外,比较点还存在有"阈值",阈值不同,比较结果项可能会不同。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不但凸显了"刻度"和"阈值"的涵义,还凸显了"等同"甚至"超过"的句式意义,并非单纯的"平比"。对部分"有"字比较句进行形式化,概括出逻辑表达式,可以较为准确地描写和解释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丰富的语义内涵。

阮桂君[8]2006年在《宁波方言语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宁波方言的若干语法范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宁波方言的体貌、重迭、否定、比较、疑问和被动六个语法范畴。论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引论。主要介绍了宁波的地理历史状况、宁波方言的声韵调以及宁波方言研究的现状,交待了论文的结构和理论依据,并对宁波方言的词法作了概述性的介绍。 第二章:宁波方言动词的体貌。这一章将宁波方言分成起始体、持续体和完结体叁大类,在持续体下分出进行貌、接续进行貌、反复进行貌、持续貌和尝试貌五个次类;在完结体下分出完成貌、先然貌、完成持续貌和经历貌四个次类。着重分析了宁波方言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在过程中的情貌以及这些情貌与“体”范畴之外的其他外部相关成分的关系。考察发现,宁波方言进行貌和持续貌共存,前者的体标记是“来”,后者的体标记是“仔、勒、的”;完成貌和完成持续貌共存,前者的体标记是“仔、勒、(口雷)”,后者的体标记是“的(口雷)”。这些现象的发现,为进一步归纳整个汉语方言的体貌系统提供了补充的材料。 第叁章:宁波方言的重迭式。这一章分别考察了宁波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重迭形式和语法特征。从语形上看,名词重迭有从式、AABB式;动词重迭有AA式、ABAB式、“A记A记”式;形容词重迭形式最为多样,有AA式、ABAB式、AABB式、AAB式、ABB式、“A里AB”式;量词重迭有从式、“A打A”式。动词具有其他词类没有的“A记A记”式,它们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动词和形容词的一条参考标准。形容词也有其他词类没有的重迭式“A里AB”,也可以作为判断动词和形容词的一条参考标准。量词独有的重迭形式是“A打A”式。从重迭的语义看,动词重迭可表短时量少、可表持续、可表尝试、可表舒缓语气也可表加强语气;形容词重迭多表生动、夸张,带有情感色彩:名词重迭表“小”或“周遍”义;量词重迭表多量、周遍或井然有序。由于形容词重迭与状态形容词的性质一致,本章还专门考察了宁波方言状态形容词的特点。 第四章:宁波方言的否定句。宁波方言否定词的构成有叁种类型:(1)否定词的基本形式——单音否定词,如“勿”、“弗”、“莫”、“呒”、“没”等。(2)合音词。单纯的否定词同某些常用的动词、助动词或时间副词连用既久、组合固定后,进一步缩合成一个音节,就形成了合音词。如:“(勿会)、(勿要)、甮”。(3)复合否定形式:由单纯或合音的否定词再加其他词构成的否定短语,如“呒没、呒告”。此外,某些否定结构用于特定的结构成分后面,构成某种表示否定的格式,如“VP勿来”、“VP勿过”、“VP勿得”等。本章主要讨论了由以上叁类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句,重点考察了以下六类:“勿”字句、“没”字句、“莫”字句、“呒”字句、合音否定词句、复合否定形式句。从否定词的语义入手,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句子中与否定项有关的各语法成分

刘建国[9]2011年在《《朱子语类》比较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朱子语类》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比较句式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和描写。我们首先将《朱子语类》中的比较句分为平比句和差比句,然后以比较词为标准,运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对各类比较句式的结构特点和表义功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求揭示南宋时期比较句的发展特点和它在比较句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朱子语类》中的平比句数量丰富,主要有“与”字句、“于”字句、“如”、“似”、“若”字句和“比”字句。从使用频率来看,“与”字句最高,“如”、“似”次之,“若”的频率已极低,“比”仍处于兴起、萌芽阶段。从句式上看,平比句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如“X与Y一般/一样+(W)”、“X如Y样+(W)”、“X比Y不同”、“X比Y相似”等;但同时仍然保留了一些较具文言色彩的句式,如“X同/异于Y”、“X与Y相似”等。我们还对其中的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例如在平比句中用作助词的“相似”、“一般(一等、一样)”和“样”的虚化途径,“与”字句的两种否定方式以及新型平比句式“X+与/如/似+Y+助词+W”的产生和发展特点等。总体来说,《朱子语类》中的平比句类型多样,为平比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其后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词汇兴替的过程。《朱子语类》中的差比句数量也较为丰富,主要有“于”字句、“如”、“似”“若”字句和“比”字句等。从使用频率来看,“于”字句最高,“如”、“似”次之,“比”也较高,“若”字句已趋于消亡。从句式上看,差比句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宋代以前出现的旧有形式,但也出现了“一+N+W+于/如/似+一+N”递进式差比句。“于”字句的大量存在,说明《朱子语类》具有一定的文言成分。“比”字差比句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而且出现了叁种平比句式。不过,由动词“比”构成的比动句和泛比句在该书中仍有较多用例,且类型丰富,可以表示平比、差比和极比叁种语义类型,说明《朱子语类》中的“比”字句仍具有新老过渡的特点。在本文最后部分,我们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各类比较句式从先秦至近代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以发展演变的观点进一步揭示了《朱子语类》比较句的特点,指出它在比较句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许国萍[10]2005年在《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比较范畴是个具有普遍性的范畴,从《马氏文通》以来对它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作为一个范畴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最根本的是没有对比较范畴提出具体可行的句法语义标准,另外问题的研究常常忽视了范畴的整体性。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些理论、概念和方法,注重从范畴的共性角度讨论问题。 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介绍本文的选题原因、研究意义、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的使用情况等。 第二章按照不同的专题,对以往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包括比较范畴的范围、相关句式的研究、历时研究、语用研究、类型学研究和儿童语言习得研究六个专题。 第叁章主要是按照原型范畴理论和方法建立现代汉语的比较范畴。以往的研究虽然总的来说也都是按照语义和句法标准建立比较范畴的,但是都没有提出具体有哪些标准,从而导致范畴内部成员存在各种不一致的问题,基本上都失之宽泛。我们参考文献中关于比较句的定义,尤其是类型学研究中使用的定义,认为可定义为“如果一个结构可以在某个谓词量级上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分级的(相同的或不同的)位置,具有这种语义功能的结构就是比较结构”。我们提出的比较结构的主要属性有①至少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比较主体(subject),一个是比较基准(standard)。②参与者属于同一范畴,且一般为基本范畴的事物。③参与者有明确的指称。④参与者的所指不同。⑤参与者具有共同的属性,这个属性通常可以明确出现。⑥参与者之间的比较关系明确,而非隐含的、推理的。⑦比较结果清晰。⑧比较结果是从和比较基准的比较中得出的,不是独立存在的。然后根据这些属性对一些较有争议的范畴成员进行考察,如越来越、连……都/也、很、比较、也、与其……不如……、比起……来,认为它们的语义核心都不是比较。最后我们给出了比较范畴的核心成员,范围较窄。比较范畴内部大致可以划分为差比和平比两个层次。差比包括极比、胜过和不及叁级,平比包括等同和近似两级。然而这些层级之间不是清晰的,也就是说,范畴内部的成员是连续的。比较范畴具有原型范畴的特性,是个连续的、边界不清晰的范畴。 第四章主要从整个范畴角度探讨比较范畴的否定。认为量级是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图式,不仅形容词等量化词能构成可划分的量级,比较范畴的语义次范畴也形成一个连续的量级,因此可以利用否定的一般规则和量级否定来考察比较范畴否定的特点,即差等否定。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比”的基本功能是说话人不

参考文献:

[1]. 基于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的现代汉语“有”字量度结构研究[D]. 申少帅. 河南大学. 2016

[2]. 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考察[D]. 曾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3]. “有”、“没有”型比较句研究[D]. 王强.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4]. 朝汉比较范畴表达对比[D]. 金燕. 延边大学. 2007

[5]. 不及范畴比较句的考察[D]. 杨玉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6]. 汉语“有/没有”式比较句的逻辑语义分析[D]. 李林珈.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7]. 现代汉语部分“有”字比较句的逻辑语义分析[J]. 李林珈, 刘海燕.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

[8]. 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 阮桂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9]. 《朱子语类》比较句研究[D]. 刘建国. 北京大学. 2011

[10]. 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D]. 许国萍. 复旦大学. 2005

标签:;  ;  ;  ;  ;  ;  

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