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逻辑前提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唯物主义论文,逻辑论文,前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能够成立的逻辑前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人们以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主要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以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主要是分家的。马克思的伟大哲学功绩,就是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结合、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始朴素的结合,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长期分家,再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结合。把辩证的唯物主义推广、应用于历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对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实质的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方式要能成立,必须有三个逻辑前提能成立。第一个逻辑前提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只有这样,才能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首创,是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第二个逻辑前提是:马克思认为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其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马克思通过批判这种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而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对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的批判是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批判的主要锋芒。第三个逻辑前提是,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时期哲学理论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一般世界观,以后才把它推广、应用于观察历史领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三个逻辑前提成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就能成立,这种理解的合理性就有可靠的根据。如果这三个逻辑前提都不能成立,那么,“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就失去了自己合理性的根据,我们就必须重新理解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质。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合理性的逻辑前提进行历史的考察。
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否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是否是机械的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主要是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是否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一,古代有过原始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这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中也是承认了的,但是由于这种辩证唯物主义既缺乏科学根据,在理论上又没有一个系统,如果在此后唯物主义就和辩证法分家了,马克思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了自觉的科学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还是能够成立;二,欧洲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看法没有多大分歧。这样,关键就看费尔巴哈哲学。费尔巴哈在黑格尔之后,和马克思恩格斯大体生活于同一时代,如果他的唯物主义仍然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那么,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就可以说是哲学上的重大变革。费尔巴哈哲学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合理性的第一个必要前提。
事实上,我们过去一直是这样理解费尔巴哈哲学的。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凡是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印象。这个看法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费尔巴哈哲学本身得来的吗?可是,人们没有提供多少表明费尔巴哈形而上学观点的有力证据。这个观点有某种经典作家方面的根据,但不是很明确,他们也没有提供具体的材料。这一看法实际上主要是来自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本身,是一种逻辑推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与它相对立的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当然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身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最讲实事求是。在认识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这个问题上的实事求是态度只能是:从费尔巴哈哲学本身来理解费尔巴哈哲学。这样,我们过去的思维行程就倒转过来了:不是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理解来理解费尔巴哈哲学,而是从费尔巴哈哲学本身来理解费尔巴哈哲学;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正确理解,必然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只要我们去认真地读一读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不带偏见地去读,我们就会发现,费尔巴哈并不是一位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如果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指称的意义上而是在其本来意义上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即理解为与辩证法相结合、统一的唯物主义,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已经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而且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已经不再是原始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建立在当时科学的基础之上并有相当的系统的。可以说,我们所讲的唯物辩证法的一些主要之点,在他那里都有了。他的一些辩证法言论,如果写到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可以说是并不逊色的。
费尔巴哈肯定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及其条件性。例如他说:“地球并不是一直就象现在这个样子,它只是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以后,才达到现在这个状况。地质学已经考查出来,在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里,还曾经存在过许多现在或早已不复存在的动植物。(这个例子恩格斯也用过)……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显然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如果一个生命的终结与它的条件的终结联系在一起,那么一个生命的开始、发生也是与它的条件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49—450页。)(请与斯大林的名言相比较: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发生的意思就是个体化;个体的东西是发生出来的,反之,普遍的、无个性的自然原素或基质则不是发生出来的,物质并不是发生出来的。……永恒排斥生命,生命排斥永恒。”(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52页。)“我们不能永远说人是人生的, 地球某种状态是前时期同种形态所造成的,我们最后必然要达到一点,那里我们看到人是从自然界产生出来的,地球也是由那行星质体或其他什么原素形成起来的”(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96页。)(请与黑格尔的名言相比较:凡是具体的,都是产生的;凡是产生的,都是要灭亡的。)很明显,费尔巴哈所说的变化,不只是量变,还有质变。
费尔巴哈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肯定事物的联系是事物运动的源泉。他说:“自然到处活动,到处化育,都只是在内在联系之下,凭着内在联系而进行的。”(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84 页)(恩格斯也把相互作用看作是物质运动的终级原因)“不仅人类的起源是如此,构成这个感性世界的一切其他的事物和本质也都是如此。这个以那个为前提,那个以这个为前提,这个依赖那个,那个依赖这个;一切都是有限的,一切都是彼此互相产生的。”(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95 页。)“自然界事物……它们本身互相吸引着,你需要我,我需要你,这个没有那个就不行的,因此它们是由于自身的力量而互相联系起来,……”(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29 页。)(请与毛泽东关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的思想相比较)“有机和无机的生命是密切结合着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成立一种必然的联系。”(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30页。)
费尔巴哈肯定因果间的辩证关系。他说:“自然界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恩格斯讲到世界的无限性时也讲过同样的话)。自然界中,一切都在交互影响,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同时是效果又是原因,一切都是各方面的和对方面的;……”(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02页。)“每个东西同时是效果又是原因。 ”(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 601页。)
费尔巴哈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我的目的决不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目的,而是一种积极的目的;我否定只是为着肯定:我否定的只是神学和宗教的荒诞的、虚幻的本质,为的是肯定人的实在的本质。”(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25页。)“人否定自己,可见不是为着否定自己, 人否定自己,至少在人性的意义之下,乃是为着借这否定来肯定自己。否定,不过是自我肯定、自爱的一种形式、手段罢了。”(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8页。)
费尔巴哈肯定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必然的规律“在特殊现象和偶然现象中”。(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60页。)偶然表现必然,必然在偶然之中, 例如,“人依照不同的年龄,有一定的死亡率,……(这)乃是一条自然中的‘神圣秩序的法则’,亦即自然原因的一个结果,可是,恰好这一个婴儿死掉,而那三个或四个活下来,却是偶然的,并不是由这条规律决定的,而是有赖于一些别的偶然原因的。”(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88 页)(恩格斯用碗豆荚的例子来说明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费尔巴哈肯定矛盾的存在,肯定矛盾对立面的统一,肯定矛盾是事物的生命源泉。他说:“单一是不能生产的,只有二元、对立、不同才是多产的。……精神、机智、聪明、判断,只是在对立之中、只是在冲突之中发展和生产出来的,生命也只有在许多不同的而且相反的质料、力量和事物的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53 页。)“灾祸所从来的地方也是福利所从来的地方;畏怖所从来的地方也是欢乐所从来的地方。”(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31页。)(这个说法与毛泽东所引用的作为辩证法例子的“祸福相依”的那句中国古话很相似)“‘吸引’和‘排斥’,是物质本质上具有的,人在他的理智中才把它从物质分离出来罢了。”(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31 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把吸引与排斥的矛盾作为矛盾普遍存在的一个例子)费尔巴哈批评“东方人见到统一而忽略了差异,西方人则见到差异而遗忘了统一”(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5页。)(马克思有类似的批评。他在批评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时说:“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有统一的地方就看不见差别。”(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2页。)。费尔巴哈还说:“对立的东西就是这样互相补充!”(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6 页。)(我们叫作对立面统一)
在认识论上,费尔巴哈也有辩证法的思想。例如,他认为人们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他说:“……事实上即使他掌握这些知识,也永远不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全部。我们可以举出一门科学即历史为例,……一个个别的人怎样能喊道:我已经掌握了人类历史的全部知识呢?”(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 134页。)“实际事物并不能全部反映在思维中,而只能片断地部分地反映在思维中。”(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8页。)再如,他也看到了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积极的作用,他说:“‘我们读自然的书用感官,但了解它却不能用感官。’完全正确,……感官什么都会说,但要了解感官所说的箴言,必须把这些话联系起来。联系起来读感官的福音就是思维。”(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9页。 )(毛泽东讲到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功夫,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也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他说:人的感觉“不是动物的,而是人类的感觉;不是感觉本身,不是没有头脑、没有理性和思维的感觉,因为甚至纯粹的视觉都需要思想。……但一如感性若无思想便等于零,思想,即理性,若无感性也同样等于零,因为只有感觉给我真实的、现实的对象和实体”。(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252页。)费尔巴哈也知道认识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他说:“人做成了自身以外的事业,但自身以内预先就有了这事业的思想、草案、概念,这事业是以一种计划、一种目的为基础的。当人建筑一座房子时,他先有一个观念、一个影像在头脑内,然后照样建筑,然后实现出来,转变为或翻译为自身以外的一座用木头和石子建筑的房子;人建筑房子也一定有个目的,他或是要建筑一座住屋,或是园亭,或是工厂,总而言之,他建筑房子,为了这个或那个目的。”(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27页。 )(马克思也以建筑为例说明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他说最无能的建筑师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在他建筑房子时,房子先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他的头脑中了)
读了以上这些材料,我们还能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吗?难道我们不应当实事求是地承认他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吗?
但是,一旦这样承认,“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就失却了第一个逻辑前提。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创立的,他只是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不是创立了唯物主义而只是发展了唯物主义一样。但是,马克思确实创立一种先前所没有的新哲学,这种新哲学不能仅仅当作辩证唯物主义去理解,而必须重新理解。
三、马克思是否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
对第一个逻辑前提的否定,实际上已经逻辑必然地否定了第二个逻辑前提,即马克思不可能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因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但是,我们还是要来看一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内容。
从事实来看,马克思从来没有批判过费尔巴哈的“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学时期和“莱茵报”时期,此时,费尔巴哈实际上已经是唯物主义者,只是披上无神论的外衣,因此,人们(包括马克思)仍然把他看作是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而此时,马克思也是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在这一阶段上,马克思很少谈到费尔巴哈。第二阶段是1843年至1844年,这是崇拜、“迷信”费尔巴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之初,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观点有一个批评性的保留,这就是大家熟悉的,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过多地关心自然而过少地关心政治(社会),这一批评的内容并不是说费尔巴哈缺乏辩证法。相反,在这一阶段上,马克思还提到过“费尔巴哈辩证法”。(注: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单行本,第114页。)第三阶段从1845年春开始, 大体到1848年告一段落,这是批判费尔巴哈时期,也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创立的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从来没有认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其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马克思也没有认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有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的缺点,没有批判过他的什么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在马克思看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54页。)马克思不是象我们过去那样把唯物主义划分为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而是把唯物主义分为两个基本形态:直观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不是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而是对感性对象的理解方式:“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这样,“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合理性的第二个逻辑前提也被否定了。
四、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时的主要哲学内容是否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
如果说,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推广、应用,那么,必然的逻辑要求是,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时哲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在批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然后才去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逻辑体系就是这样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或曰本本论)开始,阐明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辩证运动,然后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史的事实不是这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史,一般从马克思1837年转向黑格尔主义算起,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为止。这个创立史,按马克思哲学思维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是青年黑格尔主义时期(1837年至1842年),第二个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时期(1843年至1844年),第三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正式形成和公开问世的时期(1845年至1848年)。这三个时期马克思世界观的性质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哲学思维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分析。
在第一个时期,马克思以黑格尔的理念论为指导,批判了普鲁士政府的现行政策,包括书报检查制度,对离婚自由的限制,以及在法律审判中对私有者的偏袒(法庭沦为私有者的工具),等等。在这种批判中,表现了马克思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和他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这一时期的末期,马克思因看到理念论和现实的矛盾而陷入苦恼。正当他苦恼的时候,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给了他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使他离开黑格尔而转向费尔巴哈,进入第二个发展时期。
在第二时期,马克思以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宗教、异化劳动、私有制等等进行了批判。在这种批判中,表现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立场和世界观上的矛盾性。从马克思的自觉意识来说,他是把费尔巴哈哲学作为自己的一面旗帜的。但在实际上,他在不少方面正在超越费尔巴哈,这特别表现为马克思不象费尔巴哈那样过多地关心自然而过少地关心政治(社会),马克思特别关注的是社会现实。马克思此时表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萌芽,如在1843年初提出了家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提出了“不是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的思想,提出了社会生活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活中”的思想,提出了实践是意识的现实基础的思想,等等。马克思还特别关注劳动,批判了资本主义劳动的异化性质。对劳动的关注,使马克思来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入口处。但是总的来说,马克思还处在费尔巴哈的重大影响之下,他的异化观还是人本主义的而非历史唯物主义的。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哲学理论上批判的内容,是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对鲍威尔唯心主义的批判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批判的继续。马克思并没有把批判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作为哲学批判的内容,尽管马克思的思维是辩证的思维。
1845年初,马克思离开巴黎来到布鲁塞尔。在这里,他重读了费尔巴哈的著作,发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并不能科学地理解历史,理解人和人的周围感性世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只是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如前所说,这种唯物主义是辩证的),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而且历史唯心主义之根,正在于种唯物主义的本质:它只是自然唯物主义,不可能是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在唯物主义形态上来一个变革,才能科学地理解人和人类历史。于是,马克思就开始批判费尔巴哈。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主要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费尔巴哈的一章没有写完》实现的。《共产党宣言》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也是对这种社会主义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基础的批判。如上所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的内容,并不是这种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并不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是这种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或自然性,即这种唯物主义只能做到从自然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来理解人,理解人的历史,在这样做时,他是唯物主义的,但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把意识的现实对象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或社会存在,把人的不只是理解为感性对象,而是理解为“感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因而也是历史的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样,一种不是从自然存在出发来解释意识和理解历史而是从人们的存在、社会存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和理解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就诞生了!这种新唯物主义不仅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同时也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包括本体论、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等等),是马克思的整个哲学。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应用的结果,而是唯物主义原则(存在决定思维)变革的结果。当马克思不是把思维和存在的现实关系理解为思维和单纯自然的关系而是理解为思维(社会意识)和实践(社会存在)的关系时,唯物主义的形态就发生了变革了,从直观的、自然的唯物主义发展为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史来看,马克思哲学活动的重点不在批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在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而是阐明人们的意识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关系,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
毫无疑问,马克思的哲学思维一直是辩证的,他的唯物主义也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不能离开辩证思维的。但是,光有辩证的思维和自然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是不能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的思维,黑格尔已经提供了,费尔巴哈也已给予了唯物主义的颠倒。要使这种辩证唯物主义上升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需要对唯物主义原则本身加以改造。把思维和存在的现实关系理解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人们的意识和人们的存在的关系,使直观的唯物主义上升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使自然唯物主义上升为历史唯物主义,这才是马克思特有的历史功绩。
收稿日期:1998-11-23
标签: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