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雕琢之功”“藏露之法”看写作论文_闫田磊 朱思蕴

以“雕琢之功”“藏露之法”看写作论文_闫田磊 朱思蕴

东营市垦利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 东营 257500

近年来,在春季高考语文试题中写作一项,无论是命题、半命题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求文体不限,但是议论性文体创作在学生创作中所占比重很大。很多学生选择的议论性很强的文体,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畅谈自己的认识。那么议论性文体创作要想在限定时间、限定字数内表现出题旨或自己的观点,既言简意赅又生动隽永,必须在细微处做文章,于表达力度上下功夫,就如同“雕塑艺术”中的刀锤雕琢。另一方面要想让所创作的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突出中心,反复论证,就如同书法艺术中的“藏露结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就透过“雕琢之功”“藏露之法”,探索作文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技巧与方法:

一、抓住精髓,细心雕琢

每一块石头中都藏有一尊雕塑,艺术家或者创作者首先需要找到文章的中心这一内核,才能在有序的具体“敲打”中逐步展现出它的神韵。假如你拼了“老命”,对话题的诸多方面一一陈述,那样读者不但不会有一个清醒的意识,反而使文章变成一个混乱、含糊、太过简单的提纲。较为明智的选择就是抓其一面详加解说、论述,方可留给读者一个单一的印象,收到透彻而又深刻的表达效果。

具体“雕琢”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典型事例让行文具体化。任何一个读者都不会容忍一味冗长而闲散地论说。相反,直率的语言,一针见血地说出你要说的话,用实例为创作行动铺路,却更为读者所青睐。

议论文中举例最终目的是为了广泛而深入地论理,应注重概括性;如果详细叙述事例,势必造成说理不充分,从而有堆砌材料的嫌疑,进而会影响全文的说服力。在概括性阐述的过程中,一定要挖掘最能体现论点的素材,把事例中蕴含的本质突显出来,做到叙议结合,两者水乳交融。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做到“以事析理”,才得“以理服人”。

具体“雕琢”的过程中,也可以引用至理名言收到力透纸背的写作效果。“名言警句”在读者中有影响、有权威、受依赖、易接受;而且名人论述其理论深度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发展,就如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是站得高、望得远、论得深、点得透,更易于抓住读者的心。例如:引导中职学生围绕“孝顺”话题展开创作,可以引用孟子的名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到,莫大乎以天下养”。中国的传统为尊重父母,所谓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而以怎样的方式孝敬父母呢?不仅仅是身侍奉榻前,而是功成业就,即以“天下养”。

另外,具体“雕琢”的过程中,还可以引线穿珠,激情倾吐。此处的“珠”即新颖的意象,巧妙的喻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以“生命”为话题创作中有的中职生引入以下比喻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此处“戈壁滩”这颗“珍珠”,形象地比喻出了生命中的坎坷,突显了创业的艰辛与伟大;字里行间“珠光璀璨”,简练、易懂同时又精辟、深邃,意味隽永。

二、藏露之间,尽得其妙

书法讲究“藏露”结合,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诸多“之”字各不相同,又各得其妙。议论性文体创作体更要紧扣中心,突出重心,必然要精通“藏露”之法,露中有藏,明藏实露。这样才能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藏露之法一,用多组实例再三论述。

人们多次说某件事,就不自觉地认同,就如同纳入自己的信仰。怎样解决多组实例再三论述与重复、呆板、啰嗦之间的矛盾呢?方法就是由一般到特殊,逐层深入。以“不服从是奴隶,服从是自由”观点为例,可进一步拓展“不服从水火或酸性物的法则,就会有极大的危险,甚至会引起人的死亡;服从颜色的定律,可使艺术家创作出优美的作品”;再进一步拓展“因为服从颜色的定律,使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完成了他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因为服从著史的定律,使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完成了他的历史巨著《史记》,因为服从宇宙学的定律,使中国的新一辈科学家完成绕月飞行的梦想,使嫦娥奔月的神话成为现实”。

藏露之法二,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如何借用比喻使文章“妙笔生花”呢?通过常规比喻以求“精”。例如:现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有一些聪明、美丽、渴望读书的学龄儿童,他们就如同“盆花”一样可爱,但是贫困使他们失学,她们就像失去了“沃壤”“光露”的花儿,无法茁壮成长。此类比喻一定要短而精;通过独特而神似的比喻以求“新”。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将两岸的垂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用独有的意象来比喻记忆中的伤感与美好,此种比喻要言他人所不能言;通过“博喻”以求“奇”。由一个核心比喻,慢慢牵连出其他比喻,不断丰富、开拓,在众比喻的烘云托月中主题更为鲜明。例如:以“表现自我”为核心,设喻“表现自我,就如同种子发出新的芽叶;表现自我,就如同一株小草顶出花蕾;表现自我,就如同白鹤展翅,蝴蝶翩飞;表现自我,就如同硫磺有味,镭铀放射等。此种类比喻一定要以创作者丰富的阅读、开阔的思路为前提。

名家书法在疏密、欹正、迭宕、挺劲之中尽得藏露之妙,追求“气度萧散,藏露意出”的境界;创作中我们也要以多组实例再三陈述,以比喻添彩,以“藏露之法”,追求文章创作“至真至美”的境界。

论文作者:闫田磊 朱思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  ;  ;  ;  ;  ;  ;  ;  

以“雕琢之功”“藏露之法”看写作论文_闫田磊 朱思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