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商业道德_商业道德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商业道德_商业道德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商业道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商业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商业道德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方面,商业道德要适应、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有所创新,另一方面又要继承人类传统的优秀道德,增加新道德在公众中的认同性,克服各种非道德因素,同社会的精神文明相协调,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对物质文明的建设起破坏作用,从而妨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对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颇为有益的。本文就当代商业道德的有关问题做试探性研究。

一、经济转型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

自195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特征的高度计划经济时代。在这种社会机制下,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成果。在成果的感召下,“共产主义风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每个人都以无私奉献为荣,为革命、为集体、为国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乃至生命。在一个集体中,大家关心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以自私自利为耻,以大公无私为荣,就是令人留恋的本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文化占统治地位,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互相猜忌代替了互相信任。由于计划经济的高效性和“人和”条件的丧失而受到伤害。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本身的弊病也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僵化、缺乏活力和低效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被提到日程上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总方针和1993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总目标。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经过18年改革,某些市场经济机制已经出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包括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人所有制以及三资企业并存的多种所有制体制。这一改革,打破了单一经济所有制体制的僵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我国经济出现了长时间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

这个改革一开始就面临着“左”和右两个方面的经济伦理的挑战。“左”的方面经济伦理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右的方面的经济伦理认为,中国应该补资本主义的课。前一种伦理忽略了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仍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后一种伦理否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这两方面的错误思潮都干扰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新的经济体制尚缺乏一种文化保障机制来支撑和维系这个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之初面临的各种伦理学的挑战,恰恰说明我国急切需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机制,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伦理学对经济的评价标准问题。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时明确作出了评价经济的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标准的提出,是一次经济伦理学的革命,从经济伦理学上极大地支持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们在伦理学上肯定经济改革的同时,也丝毫不应忽视经济改革中出现的道德问题。这就是万民瞩目的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和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社会丑恶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出现的,而是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弊端侵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肌体的表现。 早在1847年马克思就指出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出现了这样一个时期:“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一切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都能出让了。这个时期,甚至象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而在以前,这些东西是只传授不交换,只赠送不出卖,只取得不收买的。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1 〕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生病毒。这种现象的重现恰恰说明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保证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经济改革不能扼制资本主义原生邪恶的侵蚀,改革就会遇到道德力量的抵抗而功败垂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完善迫在眉睫。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并且经常告诫全党,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手不能软,否则就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物质文明的建设成果就不能确保。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精神文明为保障的市场经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这个时期的精神文明与改革开放前的精神文明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必须以大公无私、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康洁作为主要特征。但是,它的经济基础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还必须正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现实,应在坚持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从社会发展和公众利益的角度,通过法律、政策、道德等因素限制其资本主义原生劣文化的侵入。这个历史特点要求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精神文明的核心,以民族文化为纽带,以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思想为灵魂,以符合公众利益为目标,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中商业道德随商品流通而传播,传播面大、影响迅速,商业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道德的特点

商业道德又属于职业道德范畴,是社会分工的衍生物,因而它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商业是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它是社会所需要的,对社会有益,对商人本身也是有益的。这就是马克思一再肯定的商业的人道主义基础,这个基础也是商业道德的基础。第二,商业是靠资本的运行来实现的,商业资本是最古老的资本形式之一。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一来到世间,就充满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首先就是指商业资本,因此,商业本身又同人道主义相背离的。第三,商业道德是按人道主义的方向运行还是按非人道主义的方向运行,是由商人行为或企业行为决定的,商人或企业的人格决定着商业道德的状况。第四,商业道德是以物质利益为载体表现出来的,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统一体,是义和利的统一体。因此,商业道德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商人或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利益关系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多不言商,而往往把义和利对立起来,舍生取义是儒家的名言。在先秦各学术流派中,唯一地把义和利看成统一体是墨子。他的哲学以“利”为指导原则,他把“利”看作社会伦理的标准,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体现了人道主义原则,“交相利”体现了功利主义原则,两者互相引伸、互相补充,共生共存。他认为“义,利也”,只有以义才能取利,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这种哲学伦理观点到现在还有其意义。

按照传统的义利关系,商业道德主要包含如下几个范畴:

第一,企业如何处理与社会的义利关系。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要依赖社会提供的环境如社区、交通、秩序、社会稳定等,离开这些环境任何一个企业将无法生存。因此,企业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例如纳税问题,企业向政府纳税从本质上说是为了自己,国家通过税收取得财政来源,从而能组织专门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稳定,从而形成企业经营的环境。企业对社会做贡献,也是对自己环境的投资,并能日复一日地取得回报。

第二,企业同服务对象的关系。这是商业道德最直接的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企业处理同顾客的关系,正是直接具体地体现这一经济目的。从现代企业营销学的角度看,企业普遍提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企业经营目的的营销思想,把每一个顾客的每一次购买行为看作一次实现市场的机会,主张尊重顾客权益,尊重顾客人格,成为企业商业道德的新的认识基础。

第三,企业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竞争关系。平等竞争包含着两层含意,其一是通过平等竞争,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淘汰劣质产品、服务和企业,以推动社会生产和流通的进步。其二是通过平等竞争,促使劣势企业进行革新,推动企业的进步,采取正当的竞争手段,竞争而不树敌。

第四,企业同法律的关系。依法经营,应该是企业的自觉行为。依法经营,即是对自身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保护。破坏了法律秩序,也就破坏了自身生存的环境。

上述四个方面的商业道德关系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企业中的自然延伸,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商业道德应该有其新的内涵。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商业道德观念的转型也必然有其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对国家不具备经济利益的独立性,国家对企业承担的是无限责任,而经济单位对社会承担的义务也是无限责任。在为人民服务、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贡献的大道德观念下,企业的道德是得到社会充分信赖的。在市场经济中,各类经济单位开始走上充分企业化的道路,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这时的企业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相对独立利益的集团。企业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利益成为法则。同计划经济时代的“大河无水小河干”的观念相比形成了“小河无水大河干”的剧烈反差。因此,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是有限责任,国家对企业承担的责任也是有限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道德由奉献型向功利型转化是一重要特点。功利型道德观的高下之分体现在企业的集团功利与社会功利的统一还是对立。如果企业以追求集团的功利来伤害社会功利,就构成卑劣的道德意识。

功利主义的商业道德观的核心观念是“创造”。即创造物质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再生产条件,创造就业和社会安定,创造效率和利润,创造消费者满意。

在上述功利主义道德表现中,创造利润和创造消费者满意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创造消费者满意就是尊重消费者合法权益,这是创造利润的前提和途径。企业的长期利润观念必须建立在消费者满意的基础上。相反,企业如果用伤害消费者权益的方式获得利润,就会构成短期利润行为,将自己置于同消费者对立的状态。很显然,尊重消费者权益是爱人爱己的表现,它体现了一个真理,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利”。这个真理也体现了马克思的论断:商业使买卖双方都得到益处。

但是,必须指出,功利主义的商业道德并不能构成道德品质。要将功利主义的道德形成优秀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将功利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结合起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性质要求企业道德必须具备共产主义的道德精神,要有共产主义的理想、风格和奋斗的精神。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奉献精神应该成为新时期企业道德的主流。人文主义精神是世代积累起来的有着习惯性推动力量的文化精华。这种集中体现在传统优秀道德中的基本道德范畴包括一个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人们判断是非的真、善、美的标准和诚信无欺的交际准则。只有将功利主义的道德观与共产主义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才能使商业道德具有永久的魅力,展示企业良好形象,实现义和利的高度完美的统一,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佳效益。

生产企业在生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生产精神文明,流通企业在承担物质流通的同时也要把传播精神文明的责任承担起来,这将构成企业最为完美的经营理念。当代有作为的企业家,有责任把“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的议论变成历史。

三、关于商业道德建设的展望

商业道德建设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不只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良好的商业道德风气的出现是以社会观念的成熟、企业和企业家的成熟、市场机制的成熟和消费者成熟为条件的。就道德抓道德是唯心主义的,是事倍功半的。

道德,归根到底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它要受到整个社会观念的制约。社会观念的基本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济转型期文化建设的滞后给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混乱。就世界观而言,现在的社会是不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未来的社会是不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人言各异,但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占有相当的位置。在这种世界观的左右下,人为什么活着?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是为家庭还是为国家?是为延续生命还是为时代进步?回答也肯定是千奇百怪的,但“现在世界上谁管谁”的观念恐怕还占有相当位置。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是挣得多花得多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还是奉献多贡献大能体现自身价值?答案可能两者皆有。但“不要活得太累”,恐怕在相当的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不可分割,三观三位一体地体现在人们的荣辱观上。什么光荣,什么可耻,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可是在“三观”混乱的情况下,在相当一部分人中却变成占公家便宜光荣。本来是为社会主义添砖添瓦光荣,可在一部分人的心中却是无偿占有国有资产荣耀。本来是助人为乐荣耀,可在部分人中却变成巧取豪夺荣耀。荣辱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生的导向。社会观念的不成熟使得该香的不香,该臭的不臭,使传统的优秀道德遭到破坏,而新的道德观念树立不起来。抓商业道德建设,必须从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抓起,推动社会观念的成熟。

企业的不成熟,是商业道德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从伦理学的角度,独立法人企业可以划分为三类:谋生型企业、谋财型企业、谋业型企业。谋生型企业是尚未形成稳定性的企业,企业是否能生存下去还不能确定,业主和从业人员靠着企业的维持来生存。这类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处在“仓廪未足而不知廉耻”的状态,其企业道德是最难控制的。谋财型企业是企业生存基本解决,其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进行资本积累,这类企业最容易感染上“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恶习,其经营具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野蛮性。谋业型企业是稳定发展的企业,是把企业当作一种事业来办的。这类企业重视本身的形象,公正和信誉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商业道德被视为生命线和无形资产。谋业型企业是成熟的企业,这类企业的增多必将导致全社会商业道德的优化。但是,这三类企业本身的商业道德状况还不能机械地按成熟度划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家的素质。

成熟的企业家的素质包括五个方面,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是: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是能够以爱人之心来经营企业,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义乃责任和义务,能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负责的精神经营企业。礼,是规范和制度,是能依法遵章经营企业的。智乃智慧和知识,即经商的才能。信,是诚实地履行承诺的品质。成熟的企业家应该是五德兼备的知廉耻的企业家,这类企业家无论在那一类企业中执舵,都会造成良好的企业道德。可以预言: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必然淘汰劣质产品、劣质服务、劣质企业。一个企业家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决不能成为有作为的企业家。

市场机制不成熟,使假冒伪劣产品有隙可乘,不道德经商行为有隙可乘。市场秩序存在的某些混乱现象甚至会给不法商人的肆虐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发现假冒伪劣产品后的制裁措施不得力,地方保护主义等等,都使假冒伪劣产品和坑蒙拐骗行为屡禁不绝。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不道德的经商行为将逐步得到控制。

消费者的不成熟表现在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市场的不熟悉,缺乏关于商品的质量、价格、品牌等知识,消费者将成市场的心态和自任倒霉的心理都使不法经商者有持无恐。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在起步阶段,社会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是不道德商业行为泛滥的原因。商业道德的建设也要坚持两手抓的原则,一方面加速经济改革的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企业成熟,培植一批谋业型企业,使之在各个行业中占居市场的主导地位,使之在优化商业道德的工作中成为中坚力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要重视对企业家进行道德教育,使其认识到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发展企业文明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重建商业道德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确立之前,商业道德体系也只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而完善。但是,绝不能等待市场经济体系完善之后再去抓商业道德建设,我们必须发挥文化的先导作用和能动作用,用优秀文化和优秀道德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注释:

注释:

〔1〕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79—80页。

标签:;  ;  ;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商业道德_商业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