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竞争力论文,管理创新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新经济浪潮的兴起,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我国政策性开放将向体制性开放转变,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政府干预减少,垄断减少,政策倾斜减少。内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将处在一个更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经营成本高、管理手段落后、融资能力弱等问题将使其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失去优势。于是,如何强化我国国有企业的内在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竞争力,便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位与确认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密执安商学院普拉哈德教授和伦敦商学院哈默教授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的集合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协调多样化生产经营技术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知识。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和企业经营的日益国际化,一个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于企业管理层如何比竞争对手既快速又低成本地将企业内的各种技术和生产技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它有四个基本特征:1.能对顾客所重视的价值有超水准的贡献,同时又能降低公司的运作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2.是公司拥有独特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前提。3.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衍生出系列的新产品与服务,成为构建新兴产业的基础。4.他人模仿和学习的成本非常高。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获得明显竞争优势的保障,还是企业开辟新领域、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建立新的主导产业、实现战略重心转移、寻求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的利润,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可与定位优势一起支持企业长期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强调核心竞争力,会使企业学会如何基于自己的努力和特点进行竞争,而不是只从宏观和行业结构特点寻找竞争优势,这一点对于整个行业正面临巨大调整的国有企业尤其重要。
管理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管理创新是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本组织既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社会上的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企业之间技术和产品的差距越来越小,买方市场已全面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也有所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从产品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和客户的竞争,这些竞争的取胜归根到底要靠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尤其是随着消费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互联网技术的采用和信息有效性的增加,消费者对产品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消费观念也日益成熟,要求企业提供准确适合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在各项管理工作中都重视创新,追求、发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谁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推动管理创新,制定出科学的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谁就能率先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例如,奉行“不熟不做”的科龙以及海尔的斜坡球理论和以OEC、SST、市场链等为框架性内容的管理理论等等。实际上,管理创新活动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管理创新的能力已成为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经济历史背景,现阶段的企业管理存在多方面的变异和非市场行为。从微观上看,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者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企业只重视经营规模的增长,而忽视企业永续经营的最终目标;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企业的经营导向不够正确;企业治理方式不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文化建设力度不够。从宏观上看,计划与市场混合机制下的企业在市场上不能实现“优胜劣汰”,非市场化因素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没有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太落后,这几乎存在于各个行业。
我国企业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经济发展50%取决于技术,但技术发挥的程度80%取决于管理。尽管技术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但从企业发展的整体上考虑,更重要的是强调对技术性内容的管理。松下幸之助曾说,企业靠技术与管理两个轮子才能发展,其作用构成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而管理的轮子则兼具有导向的功能。这是一种良性结构。然而在实际的运行中,我国普遍是重技术轻管理,更轻视对技术的应用性管理,这是技术转化成果普遍低的重要原因。一是以人才选拔为代表的企业工作重技轻文现象,表现为典型的工程师治厂。面对一个速变且随机的世界,企业生存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和组合型人才结构,任何的机械思维与活动只有失败的结果。二是企业管理者总是用技术的眼光看管理而非用管理的眼光看技术。正是由于重技轻管的思想,在管理过程中常常导致盲人模象现象的产生,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企业往往在得到一项技术之后能表现出很强的市场冲力,一旦技术的寿命走向衰落,则企业自然衷落。这是企业寿命等同于产品寿命的典型,也是很多企业为追求轰动效应,忽视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导致企业成长奇迹难以持续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说这是中国企业的悲哀,也是中国企业挺进世界市场的一个巨大障碍。企业的生存品质及其寿命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延伸力,营销拓展力,更取决于管理创新力。
利用管理创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取决于企业知识与服务的创新能力,而知识革新和服务的创新变化则根源于文化观念与产权制度的变化,并且通过管理创新建立起与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战略、组织形态、运作机制、管理模式、营销体系等。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组织的社会,其中心职能是管理,只有管理才能使今日的所有组织成为有效”。
管理创新,是企业永恒的话题。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创新的领域和内容也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要做一流的企业必须实施一流的管理。当我们为许多一流企业的业绩惊叹不已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企业在管理方面的独特做法。无论是日本的松下,还是我国的海尔,他们的成功无不源于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既可以是新的有效资源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度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如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造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有效运转;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等等。
1.高度重视人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做好对企业人员的管理创新。改变传统的以事物为中心的人事管理形式,注重从战略高度来研究人才的开发、培养与使用,以人为本,有效地利用这一不确定性最强、回报最高的资源。在加速人员流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注重人员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创新。观念创新是新形势下管理创新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有较大的权限,故他们进行的创新较多。这对于整个企业来说未必有利,因为只有当全体管理人员的观念创新了,领导者的创新方案才能得以贯彻执行,况且领导也需要集思广益,采纳下层员工的创意。因此,企业家要有意识地鼓励和推广员工提出的各种合理化建议,让全体人员积极地参与到创新中来。
2.围绕自身优势制定整体发展战略。我国企业首先要充分、客观地认清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出具有独特性的经营战略。通过对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分析表表明,企业的经营战略不能机械地模仿,只有在把握未来环境变化和掌握企业优势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独特战略。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企业要学会战略创新。例如,减少远景目标战略,增加可操作性战略;将以制造为中心的战略转变为整体价值的提供,在价值链上进行竞争;结合客户的消费需求来设计战略;由自力更生型战略转变为广泛借助外力型的战略等。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学的组织形式。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一种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根据绝大多数企业当今所处环境的共性来说,建立一个有弹性、对市场变化能快速反应的组织结构是比较理想的。为此,企业必须放弃权威式的由上而下的金字塔领导结构,建立合理的权力下放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使组织的运作以市场为中心,并且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创造更新组织形式;增加各个部门的再造功能,提高决策和执行公开化程度,使各机构在规划与实施自己的业务战略时更加注意全局观念;协调好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促进跨部门、多功能的团队的形式与协作,使企业能力确实在总体上大于其组成部分之和。
4.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知名的大企业之所以能在自己的行业中站住脚,很关键的一点便是他们不仅有核心产品,而且能保证其核心产品的更新换代,这是竞争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内外资源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再以追求“大而全”为企业成功的必然要素,取而代之的应是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技术。为此,企业间应广泛构建虚拟科研网,拓展自身的能力,实现技术互补,分散风险,降低研发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
5.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企业制度、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统一体。目前,在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应该以企业凝聚力、以人为本的经营意识以及竞争理念等先进的企业文化来装备企业及其员工,使企业经营蒸蒸日上,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积极的人生态度、顽强的再生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同化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铲除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封建色彩、极左思想的烙印、僵化体制形成的残缺心理等等。其次,要把“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者中,以“管理兴企”为核心,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企业文化环境,并在大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再次,企业必须建立全方位为顾客服务的营销文化观念,加强以“为顾客服务”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